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华彤庚
“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庄与蝶本不相干,庄周一“梦”,二者便“栩栩然”浑然一体。梦蝶带来困惑:“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蝶梦凝成典故,化为灵引,启迪诗翁,酿出形形色色蝶诗之“谜”——“谜”者,谜团也。谜团之解释不一,趣味则隽永难穷。试举三例。
例一:唐诗人李商隐之《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细思华年,追忆“此情”,万千思绪如锦瑟繁弦,即或“当时”,亦已“惘然”。试取首尾二联缩为七绝,诗意俨如清澈小溪。然自“庄生”句起,四句四典,各不相关;分而赏之,乱花迷眼;串而解之,扑朔迷离。论其手法,蒙太奇也。薛雪《一瓢诗话》解曰:
锦瑟一弦一柱,已足令人怅望年华,而锦瑟不知何故有此许多弦柱,令人怅望不尽;全似埋怨锦瑟无端有此弦柱,遂致无端有此怅望。即达若庄生,亦迷晓梦;魂为杜宇,犹托春心。沧海珠光,无非是泪;蓝田玉气,恍若生烟。触此情景,垂垂追溯,当时种种,尽付惘然。对锦瑟而兴悲,叹无端而感切。如此体会,则诗神诗旨,跃然纸上。何期纷纷聚讼,直至于今?起玉溪于九泉而问之,必以余为知言。
如此振振有词,惜乎一时走眼,未能正视“蝴蝶”。“达若庄生,亦迷晓梦”,得非庄生亦欠达观、或诗人亦有未能释怀者乎?其实《锦瑟》诗中之“迷”,根于蝶梦之惑,意在人生如梦,物我两淆;而况世事沧桑,人生易老,喜怒哀乐,或所谓“适怨清和”,莫不随时间流逝而消逝,此中况味,岂“悲”“感”二字了得。且此一典领起诸典,共同构成迷离惝恍意境,以抒发不可名状的“惘然”。
刘熙载《艺概•诗概》云:“诗有借色而无真色,虽藻绘实死灰耳。李义山却是绚中有素。”《锦瑟》诗中连用四典,异彩纷呈,华丽非凡;全诗深情绵邈,一以贯之,质朴素雅。而其意脉,在“思”在“情”。情有穿透力,因思而深;思具发散性,缘情而远。唯其“深”“远”,见仁见智,各圆其说,未尝不可。何乃拘执于一己臆见,诧异于“聚讼”云云?
例二:宋诗人林逋之《山园小梅》: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蝶之恋花,决于物候。林逋之友,梅圣俞《梅花》诗云:“曾无莺蝶恋,空被雪霜欺。”冬既无蝶,此诗缘何将“粉蝶”与“霜禽”并提?
霍松林解曰:“三联用‘霜禽’、‘粉蝶’作侧面烘托——霜禽被‘暗香’吸引,正要飞下,先‘偷眼’相看;‘粉蝶’如果知道梅花比春天的鲜花更美,便会神往销魂,恨不生在冬天。”粉蝶无缘得见冬日梅花,遂以“不生在冬天”为“恨”。
苏者聪解曰:“前句‘先偷眼’写得何等传神!后句则变换手法,用设想之词,来写假托之物,意味更其深远。而‘合断魂’一词则更是下得凝重,因爱梅而至销魂,就把粉蝶对梅的喜爱夸张到了极点。”既是“设想”“假托”,其“爱”从何而来?
借昏黄的月色,随心无挂碍的诗人,漫步静寂的山间,踱向水边的小园。眼前忽然一亮,是梅花稀疏的倩影扑来;喉头不禁一热,是花清幽的暗香弥漫。沉浸在美的感受之中,全身心满是暖意,哪里会想到人在冬天!花已绽放,粉蝶去了哪儿?莫非彤云的重压,拖住了它轻快的舞步?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粉蝶芳魂,原无物候之限;穿花精灵,本为闹春而生。梅花预演三春的盛会,能不特邀闹春的粉蝶?蝶与人同,皆渴盼春天,怎么按捺得住呢?
例三:清诗人舒位之《蜘蛛蝴蝶篇》:
蜘蛛结网诱青虫,桃花飞入怨东风。
蝴蝶寻花尾花往,打尽桃花同一网。
蜘蛛不语蝴蝶怨,丝丝罗织桃花囚。
桃花隔雾看蝴蝶,可似仙女追牵牛?
潇潇春雨当窗入,沾泥花片胭脂湿。
蝶粉蛛丝一劫灰,青虫自向墙根立。
“翻阶蛱蝶恋花情”,梁简文帝句也。再观欧阳修于《望江南》中所绘:“江南蝶,斜日一双双。身似何郎全傅粉,心如韩寿爱偷香,天赋与轻狂。”浪漫情怀,令人歆羡。
《蜘蛛蝴蝶篇》却大煞风景。追花之蝶、织网之蛛共遭无妄之灾,蒙在鼓里的青虫倒成唯一幸存者。陈祥耀评:“一件细事,一个落花、小虫间相互纠葛的小场景,简洁、生动地写来,可以给人以不同的领会和颇多的启发。”他又引汪祐堂语,阐明其有比喻意味:“似四人牵连,同罹一狱,不知当时所指何事。然即无此意,却有此种实景,非妙笔写不出。”所谓虚实相生,思路各别,如何鉴赏,就看从何角度延伸开去。
以爱情诗读,这蝴蝶可是痴情男子的写照?蝶恋花啊,蝶恋花!以世界之大,该有多少花啊,何以执着追求这样一朵飘飘荡荡渐坠蛛网的桃花?甚至“之死靡它”?以政治诗读,这蝴蝶莫非命蹇仕人的象征?它有诗人自己的影子吗?假如没有类似的经历,此种奇事何以虚构得如此真切?假如真有类似的经历,此种霉运难道只是个例?以哲理诗读,必然与偶然,外因与内因,有意与无意,巧合与侥幸,以及美与丑的变幻,祸与福的转化,不都蕴蓄在诗中吗?
其它阅读角度,如军事,如商战,殊难一一穷尽。
经典诗作,总会吸引读者自我求解,同时吸引新的读者寻求新解。“纷纷聚讼”之象,是隔空热议,亦或跨时代之争鸣。谜,是汉语言的魅力,更是艺术的生命力。(华彤庚)
此文系频道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稿件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