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我们为何要办一本“自己”的语文刊物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书虫 > 正文

我们为何要办一本“自己”的语文刊物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24-12-26 19:05

我们为何要办一本“自己”的语文刊物

——写在《文学如何书写革命——光启语文教育》出版之际

  作者:詹丹

  编一本自己的刊物,是我和郑桂华老师一直念叨的。

  我和她都自许为语文人,同在上海师范大学,依托光启国际学者中心的平台成立了语文研究院,办刊物就提到了议事日程。这是要为我们语文人忙碌的工作留下一点印迹,让我们、我们周边人的工作和想法被更大范围的人看见。我们也有一个小心愿,就是为了让我们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想法时,可以随心所欲一些,而不必受许多杂志要求的发表规范或者书写格式乃至篇幅长短的束缚。尽管这样或那样的要求也确曾为语文人的交流提供了便利,但因此而滋生的形式主义或者教条主义流弊,也正在抑制着我们的想象力和思考力的发挥。

我们为何要办一本“自己”的语文刊物

  同时,办一本语文教育类刊物,也是为了让高校学者和中小学语文教师,有在同一个平台交流的机会。

  我们深知,高校学者有关语文教育的理论研究和一线语文教师的实践探索,都埋头苦干了许多年,积累下不少成果,但彼此间又似乎是老死不相往来的,似乎各自站在两根难以相交的平行线上往前迈开自己的步伐,只是偶尔才会侧头互相观望一下。伴随着这种状况,我们固然看到了,一方面高校的专家学者潜心于自己的理论研究,对语文教育的新理念和新方法、对新课标的核心概念和新教材实施,提出了不少高屋建瓴的看法;另一方面,一线语文教师以他们基础教育的实践经验取得的收获,使语文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越来越摆脱个人即兴式的随机发挥,而日益回归理性、回归语文教育规律的探索中。但是,大学和中小学、专家和一线语文教师、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那种研究和教学地自觉区别站队,使得彼此间的隔阂亟待弥合。

  毋庸回避的问题是,有些专家学者对语文教育的现状关注不够,对一线语文教师的内心诉求了解不透,对真正制约学生成长的因素把握不准,或者说,过于抽象、宏观地把握现实而提出的一些高大上理论,因其高蹈、玄虚,而只能在理论自身的逻辑框架内打转,无法真正应对现实,解决语文教育的实际问题。与此同时,部分一线语文教师以专家学者的研究不适合基础教育学情为由,或者以某些出现偏差、失误的理论为说辞,拒绝一般意义的知识学习和理论更新,使得他们的思想观念,越发趋于陈旧和僵化,而没有思想更新带来的活力,让他们的教学实践也变得视野狭窄,格局逼仄。

  我和郑桂华老师相似,都有过当中学教师的经历(尽管郑桂华深耕课堂的经验比我远为丰富),后来又来到高校执教并开展研究工作,所以深切地感受到,打破语文研究界和基础教育界的藩篱,让大学研究者和中小学教师在同一个平台对话、交流,让理论得到提升,让经验得以总结,让教训获得反思,让语文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形成有机融合,正是我们创办这样一本刊物的宗旨。

  国内语文教育类的刊物已有许多,创办《光启语文教育》集刊,不是在这“多”中简单地加上“1”,而是想努力办出自己的特色,让这个“1”能显得与众不同。一个初步的想法是,既然这本刊物,在作者和读者方面,努力打破了大学和中小学的壁垒,那么在来稿的内容和形式上,也应该持开放心态,不必太强调话题的整齐划一和行文的格式规范。比如,对一些似乎过于口语化的演讲稿和评课实录,也没有要求作者削足适履地来修改成八股式的论文体,才同意发表(我还记得,我的一篇教学现场点评实录因其行文的口语化而曾被某刊物要求改写成书面化语言,我试着修改了几段,却觉得自己的想法正在被自己一点点阉割时,最终默默从杂志撤回了稿件)。只要言之有物,确实提出了益人心智的见解,都是值得发表的。

  在栏目的设计中,给予了文本解读以特别的关注。我始终认为,当好一名语文教师,文本解读是其基本功(想当年,我在嘉定实验中学刚任教初中语文,时任校长的钱梦龙就是这么教诲的),教师缺少文本解读的功力,常常自己把文章给读歪了、读偏了,那么很高明的教学设计,只能造成南辕北辙的效果。刊物也欢迎好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录,所谓好,并不预设标准,不会认为在课堂上,组织学生的发现学习就一定优于接受学习,只要能在单位时间里让学生更大受益的教学,就是更好的教学。就如同在没有接触到具体教学案例时,编者不会在单篇教学和单元教学间下一个孰优孰劣的判断。此外,有关新课标的、新教材的、测评的、教育名家研究的好文章,刊物也十分欢迎。

  我们期待,在未来,《光启语文教育》不但要成为语文人向往的交流平台,也是语文人的精神家园。

  (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光启语文研究院)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李蕾 王澍哲:“和”文化发展之声 “合”时代进步之力

  • 喻 溟:对于历史再现,我们有多少想象空间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