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长篇小说生长在时代的丰饶中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要闻 > 正文

长篇小说生长在时代的丰饶中

来源:文汇报2025-01-03 09:53

  作者:王雪瑛

  2024年的时光已化成万般滋味,丰盈了我们的记忆。

  当代文学交织于中国社会发展的进程之中,中国式现代化具有丰厚的时代内涵,为长篇小说创作提供了宏阔的能量场域。长篇小说如何围绕中国式现代化多维度、新形态地展开?拓展长篇小说叙事的新空间,面对现代化进程中的新变化新挑战,作家们深入新时代的生活,深入时代的内在结构,触摸文学人物、艺术形象与时代的血肉联系;在直面社会现实时,不回避困境与问题,探索真实的发现,刻画出人物生命的韧性和成长的弧光,折射出时代发展和时代精神。

  数智技术、传媒技术的快速演进,拓宽了文学发展空间和传播途径,AI写作犹如“技术鲶鱼”搅动文学生态,提醒我们在新维度上思考文学独特的价值,如何保持文学的原创力?这也是不同代际的作家在投入长篇创作时,需要面对的课题。50后、60后作家保持着稳健的续航能力,70后、80后、90后作家表现出新鲜的创作活力,在2024年度都有长篇新作,他们勇敢地走出写作舒适圈,创作出具有时代感和抚慰人心的文学作品。

长篇小说生长在时代的丰饶中

  乡村发展中的精神之变

  刘庆邦的《花灯调》、马金莲的《亲爱的人们》、老藤的《草木志》等入选“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的作品,打开了当代作家观照现实社会生活的视野,以表现新时代乡村振兴为主题,探索和提升了长篇小说聚焦和表达中国式现代化的能力。

  主要人物犹如一棵树的骨干,只有骨干立起来了,才撑得起满树繁花。刘庆邦准备了大半辈子,酝酿了几十年,在山村深入生活中,当他遇到那位驻村书记,她带领村民不懈努力的精气神,让他发现自己心里的“主要人物”就在眼前。《花灯调》的女主人公是来自检察院的驻村书记,她带领干部和村民凝心聚力地奋斗,在高海拔贫困村实现了全面脱贫。人们在面对贫困与富裕、传统与现代的发展命题时的观念变化与心灵成长,正是这部长篇的着力点。小说并未流入概念化图解政策,而是深入挖掘人的变化,写出人的精神之变,行为之变,形象之变,从世事人情细微处入笔,描绘出新时代的山乡巨变。

  80后作家马金莲的《亲爱的人们》以西海固地区农民全家两代人的命运变化为叙事主线,聚焦个人成长与乡村发展,人物命运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展开宏阔又纤微的文学场域。山村80后舍娃的故事反映了乡村青年在城市化浪潮中的挣扎和探寻,马金莲用理解的目光深入舍娃的内心世界,他面临的“走还是留”的艰难选择,也是这个时代的重要课题。《草木志》关注乡村里的家族关系与人际关系,做好人的工作,理顺人际关系是乡村振兴路上的重要基础。小说在内容与写法上求新求变,既以植物为章节,又以花卉喻人,为人物塑造提供了新的经验,也为看取生活和描写现实,拓展了更大的视野。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乡村振兴、城乡融合都是关键词。杜阳林的《立秋》通过主人公凌云青的形象对于城乡融合、共同富裕的时代命题给出了自己的理解。他是从四川乡村走向城市的现代创业者,小说描摹人物走进时代大潮中,不畏艰难的追梦历程,既有个体经验的书写,也是对特定时代风貌和社会现象的深刻反映,展现近二十年来中国城乡社会巨变。相对于凌云青创业的豪情,王端午的身上凝聚了普通打工者的喜与忧,他走出山乡,辗转深圳、东莞等地打工,王十月的《不舍昼夜》叙写了普通人在命运起伏中的追光而行,在时代发展中的个体成长。

  县城是一个奇妙的存在,融合了城市和乡村的双重特点。张楚的《云落》以写实手法展露县城的日常生活,普通人在时代潮流里前行,爱与痛、相聚与离别在每人的生活中上演,人物的磁场组成了县城的网络,生成了时代生动而精微的面容。鬼子的《买话》以现代的眼光,以城市与乡村人际交往,重新审视乡村生活。吕新的《深山》以叙写中国北方山村农民的生活日常,呈现了村民的生存之道和抵抗命运的勇气。正是作家投入的真情实感,让人物栩栩如生亲切可感,小说具有一种迷人的及物性与在地感。

  时代变迁里的人间烟火

  “中国式现代化”显然包含了现实与历史的对话,以当下的目光回眸历史,从现实的心跳中,感知历史的余温,又从历史的纵深体察现实的复杂。麦家的《人间信》以“我”为中心和视角,讲述一个家族四代人半个多世纪的命运颠簸,父子矛盾的核心情节,亲人之间的爱与恨,麦家写出了普通人在尘世浮沉中的自我救赎,人性在各种磨砺中的底色,一封人间信,寄与人生的山高水长,带着疼痛中的温暖,困顿中的希望。格非的《登春台》聚焦于普通人的情感命运,叙写了不同年龄段的四个主要人物在时代嬗变中的命运史。作家以简约、抒情的诗性笔调描绘出当代人面对欲望、情感、命运与生存困境的心灵动图,从细微之处观照时代的磅礴,以同情悲悯的眼光观照广阔的社会人生。

  他是谁?“和这间房子一样,属于历史的残余。前者是显学,他则是秘辛。”他被称为“瑟”,在舞场上他是神龙不见首尾的“老法师”。他是王安忆的《儿女风云录》中的主人公,他凭着舞蹈的一技之长,舞动他人生的不同阶段,映射出半个多世纪的历史。瑟的命运转折紧随着时代的变迁与《长恨歌》中王琦瑶的起伏人生构成一种互文关系。近30年间,王安忆一次次对上海历史再回首,《考工记》《一把刀,千个字》《儿女风云录》,带着丰富阅历的眼光切入人生经验中的复杂状况,不断解读上海的性格、气质和表情,为长篇小说如何写出时代跨度和历史纵深,作家如何保持丰沛创造力提供了值得研究的范例。

  犹如王安忆的小说之于上海,《璩家花园》更加明确了叶兆言之于南京的意义。他以说书人的沉静口吻,讲述两个家庭,三代人悲欣交集的人生故事,让读者目睹了主人公天井及亲朋好友、街坊邻居的命运起伏,通过标志性历史阶段中百姓的日常生活,见证了当代重大历史时刻的轮番登场。作家以时间来结构全篇,但并不按照时间的自然顺序,而是采用了个人成长与社会发展双线并行的方式,显现出叶兆言对70年间中国社会变迁的独特书写,被誉为写出了一种去熟悉化的历史才是真实丰富的历史。

  叶兆言写作《璩家花园》是和同代人对话,而张炜的《去老万玉家》是打开十九世纪末的历史场域,与辛亥革命前时代巨变中的青年对话。小说以青年舒莞屏深入万玉大营之旅为发展线索,展开他在时代旋涡中的生命历险:他从热血沸腾的轻信,到深陷险境后的觉醒,选择义无反顾地冲破罗网,这是他历经生死走出迷途的成人礼。小说是开放式的结局,走出万玉大营的舒莞屏真正面对百年未有之变局的时代大潮,这也是追踪青年在历史转折中淬炼自我的成长小说。邱华栋的《空城纪》是一次跨越时空的历史怀想和文明对话,以第一人称的叙事视角,采取了石榴籽般六个部分的结构,讲述汉唐之间西域地区六座古城的故事,让千百年时空里的人和事连缀成了可以穿梭往返的世界,古城的故事都延伸到了当代,摹写出历史小说的质感。刘醒龙的《听漏》从上世纪60年代出土的青铜重器九鼎七簋的故事中,破解“九鼎七簋”中隐含的先秦文化奥秘,展现当代人物刻骨铭心的情感和传奇身世。

  类型题材新变丰富网络文学

  面对数智技术迭代、文化业态发展,网络文学以更丰富的创作素材、更多元的创作方向,面对新科技的挑战,原本的类型题材生发着内外部的新变,丰富着网络文学的版图。第十七届“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评选首次把网络文艺作为独立艺术门类纳入评选,《陶三圆的春夏秋冬》《滨江警事》(第1部)《我们生活在南京》首次获奖。

  麦苏的《陶三圆的春夏秋冬》聚焦河南嵩山桃源村的七年巨变,传神地塑造了以驻乡青年为主体的新乡村人物群像,他们不断接力奋斗,让百年桃源村从被扶贫对象到脱贫典型,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碳烤串烧的《中原归乡人》以高泉村在二十年间变革发展为故事主线,讲述了村里年轻人发展农家乐、研学游、直播带货等特色产业,实现自身创业成功,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故事。两部作品都以乡村日常生活的扎实细节,叙写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大主题。

  卓牧闲的《滨江警事》围绕基层警察的日常工作与生活展开,主角是性格坚韧、正义感强的青年警探,他不仅要面对复杂多变的案情,还需要处理与同事、朋友和家庭之间的关系。小说从开阔的社会层面,展露当代警察在执法工作中的鲜活形象,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和信任。

  只有真正深入生活、理解生活,才能创作出有血有肉的人物,有情感有温度的作品。麦苏多次实地走访体验生活,对新时代中国乡村变革深入观察,对推动乡村振兴的中坚人物感同身受;卓牧闲多年来与公安系统的民警常有联系,积累了充分素材,他们都以平实风趣的笔触展现时代变革中的人物成长,不是拔高人物,设置主角光环,而是贴近人物真实的内心,不回避前行路上的困顿,才给现实生活中与光同尘的读者带来心灵的慰藉。

  越来越多的网络作家深入叙写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丰富经验。银月光华的《大国蓝途》、人间需要情绪稳定的《一路奔北》、大姑娘的《沪上烟火》、烟波江南的《无字之书》等生动书写时代大潮中的行业发展、人物成长,成为聚人气、有影响的精品佳作,代表着现实题材创作水平的不断提高,深入生活的网络文学力作将有更广阔的空间。

  实时读者互动和日更高强度创作是网络作家的创作模式,推陈出新是网络文学吸引更多读者的创作路数。《我们生活在南京》是一部蕴含深厚人文情感的硬核科幻小说,天瑞说符以充满想象力的叙述构建了现实与未来交织的“双重南京”,用无线电技术串联了两个时空,以我国航空航天技术为现实背景,两个中国青年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拯救行动。杀虫队队员的《十日终焉》的完结直播共吸引166万读者线上观看,融合了悬疑、推理和游戏元素,讲述了被困在“终焉之地”的一群人,每隔十天就会经历一次生死轮回的冒险故事,不仅呈现了复杂的智力博弈,还深刻探讨了人性、生存和命运等主题。这两部作品通过紧张的情节,鲜活的人物,让读者在追更阅读中思考个体与人类生存的意义。

  骁骑校的《下一站,彭城广场》围绕着一座古城,三个历史时期,一群勤劳善良的人物展开:彭城市中心城下城博物馆是个神奇之地,有人去过之后就能穿梭于古今,奇思妙想与扎实细节的结合将彭城的历史与现实紧密相连,为读者呈现了一个充满奇幻色彩和人文气息的世界。远瞳的《深海余烬》讲述了主人公周铭穿越成为幽灵船长邓肯,在浓雾弥散的世界中探索深海秘密的故事。小说融合了科幻、克苏鲁、蒸汽朋克等元素,构建了一个宏大且神秘的世界,吸引了大量读者收藏阅读。(王雪瑛)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从“有限”到“无限”,演技综艺的生态进化论

  • 周才庶:从《我的后半生》看“后半生”叙事的浮与沉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