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吴志良
澳门作为中国最早、最持久对外开放的港口城市,一直是西学东渐、东学西传的桥梁,在中西文化交流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也奠定了在中外交通史上的独特地位。在此过程中,澳门积累了古今同在、中西并举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和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丰富交流互鉴经验,形成了不同而和、和而不同的良好社会环境以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独有话语体系。
正因为澳门的这种特殊地位和城市精神,汤显祖在《牡丹亭》中记录了澳门异域风情一幕,吴渔山从江南来到大三巴学道准备奔赴罗马,容闳前来马礼逊学校读书并成为中国留学生之父,林则徐巡视澳门禁烟并从澳门“开眼看世界”,郑观应移居阿婆井旁,奋笔疾书影响中国近代进程的《盛世危言》,康有为、梁启超在澳门开办《知新报》宣传革命思想,孙中山在濠江“首见大海之浩瀚”开启“振兴中华”革命生涯,高剑父在澳门接触西方艺术后伏居观音堂创新岭南画派,叶挺将军在澳门休整后重返战场保家卫国。他们在澳期间,强化了澳门与民族命运、国家前途唇齿相依的联系,增强了澳门人朴实无华又浓厚深沉的家国情怀。
也正因为澳门这种特殊地位和城市精神,以利玛窦为首的传教士将西方的几何、天文、历法、舆图和西洋绘画、音乐传入了中原大地,掀起洋为中用之热潮;同时,将中国的经典传播到欧洲,影响了启蒙运动。在澳门,出版了第一部《葡中字典》和《英华字典》,促进中西对话、沟通和理解;在澳门,引进了第一部西式印刷机,拍摄了第一张照片,《蜜蜂华报》成为中国新闻史上的第一份现代报刊;在澳门,圣保禄书院是远东第一所大学,歌剧首次在岗顶剧院上演;在澳门,开设了第一家西医医院,首次种牛痘,中医也为澳葡政府承认,救人济世……这许许多多的第一次,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铸就了澳门的国际性。
澳门是中华文化巨大包容性和开放性的典范,也是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宗教、不同信仰的融汇地,是人类文明名副其实的实验室。弹丸之地,留存了与其城市规模极不相称的巨量档案、文献和资料,而其存放地之广、语种之多、保存之完好也令人惊叹。这些材料,不仅仅是城市发展的轨迹和见证,也是澳门的宝贵财富。
过去近半个世纪以来,中外学者开始对这些资料进行挖掘、整理和研究。澳门基金会也不遗余力组织力量、投入资源,全面系统搜集、整理、出版存放在世界各地众多档案馆、图书馆、博物馆的档案文献和资料,让这些藏在深闺中的宝贝重见光明,也为研究者提供更多的便利。特别是近十来年,学术界对澳门历史的图像和音频资料更加重视和关注,有不少研究成果问世,使得更多的读者可以更加感性、直观地了解澳门历史,认识澳门在中外交流和人类文明发展上的独特意义、价值和贡献,使得澳门的城市文化形象更加鲜明夺目。
在澳门回归祖国25周年之际,李健老师用心收集了澳门历史演变过程中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领域的诸多图像资料,编写了这本书,再次带我们进入时光隧道,重温澳门的历史光辉,重温澳门的人文关怀,重温城市的日常点滴。(吴志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