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玩艺 > 正文

画中小寒意趣浓

来源:人民日报2025-01-05 09:28

  作者:徐 莺

  冬至后十五日,斗指癸,为小寒。小寒是一年之中倒数第二个节气。一色云,一丈冻,千里雪。玄英之寒,天气上腾,地气下降,阴气极盛,盛极而衰,阳气萌动,故春日在望。小寒时节,以画为媒,赏古人笔下的寒林清旷、雪中春信、围炉小酌,品古人腊月里的寒砺心智、藏养内求、虚静生发,与冬日共风雅,与时光共从容。

  中国画《二十四番花信风图》册之《小寒一候梅花》,作者为清代董诰。

  中国画《十二月月令图(十二月)》(局部),作者为清代佚名画家。

  寒林清旷的隆冬之美

  小寒之寒,南北各异。北方寒地,冰厚三尺,地冻一丈。南方虽少落雪,但云层阴积,寒山白雾,湿冷难耐。古人以冬景为题材,在诗画中表达对岁月的深情。

  寒林是北宋山水画的重要主题。清代王翚在《寒林小景图》上题:“唐以前未有寒林,自李营丘(李成)范华原(范宽)始画其法。”宋人对寒林的审美观照,超越单纯的景象刻画,不仅将其视为审美对象,还将其作为修身观想的图景。与董源、范宽并称“北宋三大家”的李成,善画寒林,笔势颖脱,气韵潇洒,墨法精绝,被视为“寒林气象”的开创者。他笔下的寒林通常无屋宇、人物等点景,肃寂清旷,用“藏”的手法营造一片生机。他还独创“蟹爪”法,将冬日里的枯枝画得生冷、奇崛。其代表作之一《小寒林图》,绘平远山水,前景有数株老松枯木,老松主干苍劲,枝干虬曲,松针工细;枯木盘根错节,骨干自坚。松下溪水潺潺,此为画眼,寓意生发。左右两侧为平坡,烟云雾霭。远景勾勒晕染山峦,突出烟林清旷气氛。整幅作品蕴含生机,充分体现了传统美学中的荒寒之美。

  李成的“寒林山水”影响显著,范宽、郭熙、许道宁、王诜等人均受其影响。正如北宋赵希鹄在《洞天清禄集》中所写:“范宽山川浑厚,有河朔气象,瑞雪满山,动有千里之远。寒林孤秀,挺然自立,物态严凝,俨然三冬在目。”天津博物馆藏范宽《雪景寒林图》,可谓寒林图的经典之作。该画尺幅巨大,采用全景式构图,将雪景、寒林融为一体。画面寂静如夜,没有飞鸟踪迹,没有行旅路人,村舍中有人远眺,白雪皑皑、古木寒林,在寒与静中蕴藏着生生不息的力量。画作气息庄严,站在画前,寒气扑面而来,卧游其中便能感受天地苍茫、人之渺小,敬畏之心油然而生。

  枯木蕴生机,寒林之美,暗含着生命的轮回。历代名家亦不乏“寒林图”传世,寒林读书、寒林诗意、寒林待渡、寒林楼观……代代承续中,静谧冬日中的山水诗篇日益丰满。

  雪中春信的生命绽放

  “花木管时令,鸟鸣报农时。”从小寒至谷雨,八个节气二十四候,每候以一花之风信应之,此为二十四番花信风,梅花为始,楝花为终。小寒之花信风有三:一候梅花、二候山茶、三候水仙。其中,梅花尤受历代文人墨客喜爱,被赋予丰富的中国文化内涵。

  出现于宋代的绿萼梅,梅品珍稀,曾在宫苑种植,因此也被称为宫梅。清代董诰《二十四番花信风图》册第一开《小寒一候梅花》,以精妙之笔描绘了绿萼梅隆冬盛放之姿,并题“南枝预报真消息,冷艳先舒冰雪中”。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的南宋佚名《折枝花卉图》与南宋马麟《层叠冰绡图》,所绘皆为复瓣绿萼梅。作品择花枝一二,画法精细,艺术地表现了梅花冰清玉洁的美好形象,以及宫中喜爱繁花复蕊的华美趣味。

  在南宋,对梅花的描绘已体现出院体画与文人画两种不同的审美尚好。南宋文人扬无咎所画墨梅饱含天然野逸的趣味,被戏称为“村梅”。其《四梅图》,形神兼备,表现了梅花含苞、初绽、盛开、将谢四种状态。其中“盛开”一段,下笔轻快洗练,绘大枝直上及斜出,枝干疏瘦,“气条”即当年生长出来的新枝尤多,线条挺秀极具美感;花瓣平展,单瓣碟形,花朵稀疏,恬静雅致,有“水边篱落忽横枝”的诗意,很好地表现了梅花淡色疏香、清气逼人的特性。扬无咎的文人墨梅被其追随者继承,其嫡传弟子徐禹功《雪中梅竹图》、南宋赵孟坚《岁寒三友图》、元代王冕《墨梅图》中的梅花画法都承学于扬无咎。宋元墨梅诗画创作的思想支点,最终落在梅花的品格上——雪中春信,凌寒独自绽放的生命力,展坚贞之姿;不染纤尘的清雅,显高洁之质。

  在中国文化中,梅花与君子品格、圣贤气象相连。“疏影横斜”“暗香浮动”,早已成为中国人在三九寒冬里对生命绽放的期盼和诗情隽永的浪漫。

  人间烟火的心灵归依

  《逸周书·时训解》曰:“小寒之日,雁北乡。又五日,鹊始巢。又五日,雉始雊。”三个物候都显现着阳气的律动。春意在严冬中萌发,祖先们在腊月里通过节日和仪式让日子温情脉脉、欢愉常在。

  小寒为十二月节,十二月又称腊月。腊有三意:一、“腊者,接也”,新旧交替之意;二、“腊者同猎”,田猎禽兽祭先祖、报百神;三、“腊者,逐疫迎春”,攘除灾祸、迎接新春。中国人的腊日(腊八节)充满了人间烟火气,所谓“腊鼓鸣,春草生”,击腊鼓成为腊日重要的习俗。清代董诰《饯腊迎祥》册之《太平腊鼓》,便表现了民间腊鼓催年的热闹情景。画中,寒溪古树茅屋边,一群村童正在击鼓玩耍,鼓声传到溪对岸响彻村庄,在近腊迎年的日子里,这一声声鼓声就是太平声。

  除了过腊八节,古人在小寒腊月还有许多人文活动——围炉煮茶、博古赏画、滑雪冰嬉……带来冬日里的热闹和温暖。南宋的马远《寒岩积雪图》、夏圭《雪堂客话图》,清代的院体画《十二月月令图(十二月)》等,都描绘了古人的冬日意趣。比如《十二月月令图(十二月)》,设色典雅、笔触细腻、场景开阔、内容丰富。画中,大雪封山,人们却自得其乐。远景,人们在冰河上嬉戏;中景,仕女们依栏赏雪,圈养的鹿群为寒冬增添勃勃生机;近景,庭院中松竹苍翠,梅花盛开,一群孩童忙着“塑雪狮”——古人认为塑瑞兽可祈愿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所以“塑雪狮”才是中国版的“堆雪人”;堂间,主人与客人交谈甚欢;堂外,门口一文士匆匆赶来,下台阶的瞬间,露出脚上的红鞋。古人在岁时年节穿红鞋,寓意平安喜乐。整幅画面虽为腊月雪景,却暖意融融,充满人间温情。

  冬之寒、冬之韵、冬之美、冬之趣,在画笔下生发,与美好相遇,与希望同行。

  (作者为杭州师范大学副教授、浙江大学中国古代书画研究中心研究员)

[ 责编:崔益明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因果报应》:私人复仇故事的悬疑化讲述

  • 何源堃:人工智能,打开艺术再生产的“潘多拉魔盒”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