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孔小平
这几年,舞剧市场喷涌勃发,成为艺术舞台上的一道亮丽风景。《永不消逝的电波》率先打响舞剧出圈第一枪,其后《只此青绿》《红楼梦》《咏春》等接续而上,不断上演“一部剧带火一座城”现象。2025年,舞剧市场更是井喷,各地推出的数十部新作启动巡演,能否为文旅融合“上大分”,还有待市场检验。
出圈舞剧为观众带去的“美的体验”,大多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文章。江苏大剧院民族舞剧《红楼梦》用现代审美和表达方式,对经典IP进行解构和整合;舞剧《五星出东方》围绕国宝级文物“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汉代织锦护臂创作,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围绕北宋传世名画《千里江山图》创作,两部作品都让文物“活”了起来;舞剧《咏春》则是“双非遗”题材,将中华民族传统武术与当代舞蹈融合。其他精品佳作还有《杜甫》《李白》《孔子》等。不少舞剧还破圈出海,《红楼梦》巡演新加坡,《咏春》巡演到英国和法国,给境外观众带去深度文化体验的同时,也呈现了中国现阶段的文化艺术水平。
当下发达的社交与网络媒体助推这些舞剧得以被广泛看到。以《只此青绿》为例,在亮相春晚之前,该作品最先出现在“B站跨年晚会”的舞台上。据统计,在B站播出时间段内,实时在线观看观众达1.8亿人次。播出12小时,《只此青绿》单条视频观看量达46.5万次,相关话题阅读量达到3120.7万次。再看《咏春》,也登上了“B站跨年晚会”,播出后即登上热搜榜,视频播放量各平台超2亿。此外,这些舞剧的谢幕视频或舞台片段也都在网上刷屏过。
“为一部剧奔赴一座城”,成为文旅新现象,这其中的“剧”也包括舞台剧作。举例来看,自2021年试演以来,民族舞剧《红楼梦》已在国内34座城市巡演超过280场,吸引了超过45万名观众,甚至吸引了部分年轻观众跨越20多座城市,观看100多遍演出。因此,爆款舞剧不仅自身的吸金能力强,其所带来的文旅融合影响力也可见一斑。
如此背景下,舞剧创作热潮掀起了大浪,2025年即将巡演的舞剧新作多达数十部,大多继续深耕传统文化,提炼地方文化符号为舞剧创作的时尚元素。舞剧《天下大足》通过舞蹈让重庆“千年大足石刻”走下崖壁,走上舞台;舞剧《二十四时舞》以33项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元素;舞蹈诗剧《蜀道》无疑以四川蜀道为创作背景;舞剧《垂虹别意·唐寅》以苏州文化名人唐寅为灵感源泉;舞剧《牧童遥指杏花村》则以山西文化、汾酒文化为内核;舞剧《英歌》聚焦潮汕地区的英歌舞,跟舞剧《醒·狮》一样很燃;《孩儿枕·家和兴》以北宋白釉孩儿枕为切入点,通过舞蹈再现宋朝定窑瓷器所展示出的繁荣昌盛的风俗、风情、风貌,以及古代民俗文化的深厚内涵和独特魅力;舞剧《敦煌归来》以敦煌文化为创作背景;舞剧《王船山》呈现明末清初思想家、哲学家王船山传奇般的一生;舞剧《永乐未央》以永乐宫壁画为主题创作;舞蹈诗剧《九歌》取材自屈原所作《九歌》。此外还有以爱国华侨陈嘉庚为原型的舞剧《海的一半》,改编自同名电影的舞剧《满江红》,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舞剧新作的背后大多有各地政府及文旅单位支持,随着全面巡演的展开,即将接受观众的品鉴和市场的考量,能否给各地文旅融合探索出新路径,还是一个未知数。
但舞剧创作蜂拥而上,需要一些“冷思考”。从这数十部新作本身来看,情感情绪的表达是否契合当下,人物、情节之外是否融入更多新意,切入的角度、艺术语言的运用、舞蹈技巧的呈现等能否再博满堂喝彩,都将在观众的口碑中找到答案。那么舞剧的流量密码到底是什么?《红楼梦》导演之一李超,在他的新作舞蹈剧场《春之祭》发布会上发表了他的看法,“在艺术创作层面上,并不存在什么流量密码。唯有真诚创作,将真情实感放到舞台上,喜欢它的观众不仅会成为最真实的观众,也会成为最好的宣传员”。同时他也表示,《红楼梦》之后他特别想做一部现代作品,所以做了《春之祭》。
大浪淘沙,也将重塑格局。当下舞剧市场仍待在传统文化题材的舒适圈里,题材开拓迫在眉睫,这也是当前舞剧创作应该面临的“破与立”的挑战。(孔小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