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李亦奕
以金石学史的方法感触历史
金石学,是“研究中国历代金石之名义、形式、制度、沿革,及其所刻文字图像之体例作风;上自经史考订、文章义例,下至艺术鉴赏之学也”。西汉时期已开始对古代文字和铜器进行研究,但未成体系。至宋代,由于恢复礼制,重视经学,兴起收藏和研究古器物的热潮,形成著录、校勘、鉴别、考订金石的专门而系统的方法,遂形成一门独立的学问。元明渐趋衰弱,清代倡导儒家经典,推崇“朴学”,以顾炎武为代表的学者,强调“经世致用”,注重考据,遂将与小学密切相关的金石学推向高潮,以金石为主要师法对象的清代碑学也随着金石考据学的兴起而繁盛。
刻帖是将墨迹摹刻在石版或木版上传拓后供人们临习和鉴赏,是保存和传播书法作品的重要复制方法。据文献记载,刻帖始于五代,自宋元至明清从未间断,均有刻帖存世。后衍生出研究考订刻帖源流、时代、体例、拓本真伪和文字内容等的学问,也形成以名家墨迹、法帖作为师法对象和审美风尚的帖学流派。
吴大澂藏龙节 局部 河南印社提供
王国维尝谓“金石之学,创自宋代,不及百年,已达完成之域”。宋代金石学兴盛的表现之一,即出现了一批重要的金石学奠基之作,如宋徽宗敕撰《宣和博古图》、刘敞《先秦古器图碑》、吕大临《考古图》、欧阳修《集古录跋尾》、赵明诚《金石录》等,从而确立了金石学证经补史的学术传统。衍至清乾嘉以降,金石学研究达到鼎盛,范围扩大至镜鉴、兵符、砖瓦、封泥及至甲骨、简牍,也为清代碑学书法的兴起推波助澜。
而刻帖作为学习书法的基本手段和方式,同样盛行于宋代,其中北宋淳化年间的《淳化阁帖》收录了先秦至隋唐千年间帝王、名臣、书家墨迹,是我国第一部大型汇刻丛帖,被誉为“法帖之祖”。之后,《潭帖》《绛帖》《大观帖》等汇刻丛帖和各种单帖层出不穷,对法书在当时的传播以及后世的流布发挥了重要作用,具有深远的文化价值。
宋代之前的书法遗迹多赖金石保存,随着宋代刻帖风气的开启,宋代以后的书法也多借刻帖的流行而发展。宋之前的金石和宋以降的刻帖代表着书法的两种不同审美和流派,就像书法的两个翅膀,共同维护着书法的平衡和持续发展。为系统地研究书法古迹,深挖传统,推动书法的全新发展,中国国家画院书法篆刻所自2020年开始,采用“品”方式从金石书法研究入手,先后举办了“缘于图像背景的社会和艺术·金石书法研究与创作系列展”,已成功举办了“汉隶十二品新探”“三国两晋南北朝刻石三十品新探”“篆书廿九品新探”“隋唐刻石三十品新探”四次展览,形成了广泛而深远的文化影响力。
刻帖作为金石之后的重要书法史料,在书法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继上述金石系列研究展之后,为了全面展示中国金石文化艺术在宋、元、明、清的历史面貌,近日,中国国家画院和西泠印社共同主办“金石学史研究与刻帖书法新探”,本次展览旨在全面梳理、展示中国古代金石、刻帖,以金石学史的叙事方法去感触历史,将上古三代金石到明清刻帖及其当代创作做一体呈现,不仅是对碑学审美的体系性构建,也是对帖学在当代发展的新体系化阐释。展览共征集金石、刻帖360余件。同时开展的金石学史与刻帖书法新探创作展,采用邀请和投稿相结合的方式,经评审共有118件书法篆刻作品入展,43篇论文入选,基本展现了当代书家、学者对金石学和刻帖的全新理解。
新莽“王精”金印 西安博物院藏
让金石学研究焕发时代新彩
西泠印社副社长兼秘书长陈振濂认为,此次展览作为一个范式,将对当下的书法展览生态起到“清醒剂”和“强心剂”的作用。首先,展览展出了大量的经典范本,有助于提升公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审美。其次,展览突破了以往专题性的限制,从文明史的角度,选取了书法作品以及种类繁多的器物,如陶器、青铜器、砖石、碑帖等,这样的展览格局更大、视野更广。第三,展览的范式已经从书法的框架中跳出来,不再局限于讨论篆书或隶书,而是关注整个金石学史,这样的展览更接近对文明史迹的关注与研究。
在《中国书法》杂志社社长朱培尔看来,此次展览是一个有趣味、有思想、有学术、有艺术的古今对话展,展览将金石、碑帖与书法相结合,通过对比,不仅展示了书法艺术的历史演变,也反映了现代书法在继承传统基础上的创新和变化。同时,将金石拓片与现代书法作品做对比,有助于观者意识到现代书法在某些方面的苍白和不足。例如,当代书法在追求大尺幅作品时,容易刻意追求形式上的扩张,忽视书法艺术的精神内涵和情感表达。此次展览不仅展示了书法艺术的多样性,也提供了一个反思和探索的平台,促使人们思考如何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创新发展书法艺术。
从金石到碑帖,此次展览展出的藏品几乎涵盖了文字研究领域的所有门类,特别是《东汉·曹全碑》拓本、《唐·九成宫醴泉铭》拓本、《淳化阁帖》拓本等都是首次露面。中国国家画院书法篆刻专业委员会研究员、南京师范大学书画保护与修复研究所所长陆宗润表示,这些拓本对于书法史的研究有极大帮助,它们不仅为书法爱好者提供了学习范本,还为鉴定和研究碑帖的真伪、优劣提供了重要依据。“鉴定在碑帖研究中占据基础地位,只有通过科学的鉴定方法,如比较法和考据法,才能确保研究材料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而文字学、艺术学、材料学的介入,这种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对现有的碑帖考据和版本研究具有促进作用。”陆宗润说。
金石学研究是一个复杂的体系,从古代器物到民间刻写都在金石学的研究范围内。过去20年间,金石学的研究越来越具体化和体系化,并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关于金石学的地域性研究也成为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拥有丰富文物资源和考古发现的陕西省,其出土的《石鼓》《毛公鼎》《散氏盘》等珍贵文物,都是中国金石学史上的重要篇章。再如“天下汉碑半济宁”,济宁是发现和保存汉代碑刻最多的地区之一,这些西汉时期的手写体和刀刻文字,为研究汉代书法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以地域性梳理和研究作为切入点,无疑是对金石学史研究的重要补充和深化。
从金石学和帖学的角度出发,不仅关注书法的字体和字形,深入探讨艺术创作、文化和历史,而且在古今文明之间建立一种对话机制,并通过这种跨时代的对话,提高公众对中华文明的理解,促进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金石学史研究与刻帖书法新探”展览所带来的这种综合性的研究视角和方法,显然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李亦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