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充满“碎语”的当代文艺场,创作者需要新语法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观察 > 正文

充满“碎语”的当代文艺场,创作者需要新语法

来源:文汇报2025-01-22 10:19

  作者:凌 正

  “碎片化”正成为当前全球流行文艺的普遍特征。

  整个“复联”系列就仿佛一张巨型拼贴画,一个个超级英雄就是上面的碎片。左图为至今为止的全球电影票房冠军:《复仇者联盟4:终局之战》海报。

  动漫是日本御宅文化最成功的全球化产品,学者东浩纪就曾指出过,日本动漫作品中那些受人喜欢的角色往往是一系列令人喜欢的元素拼合而成的。右图为日本动漫电影《排球少年!!垃圾场决战》海报。

  “段子式电影”“套路剧”“梗文”“音乐裁缝”……这些词汇,即便是没听过的人也能猜到几分它们的意思。

  如今,我们的确能够在文艺作品中越来越多地看到各种“碎片”,欣赏完一部电影、电视剧、网文、音乐,好像记忆中留下的并不是完整的作品,而是一个个段子、金句、热点、套路以及“梗”。这些“碎片”零星地穿插在作品当中,总是能够抓住我们的注意力,唤起我们这样那样的遐思,从而让欣赏作品的过程变得凹凸不平,不那么沉浸、整一、顺滑。

  不只是中国当代文艺有这样的现象,全球流行文艺也呈现出相似的特征。当前的全球电影票房冠军是《复仇者联盟4:终局之战》,整个“复联”系列就仿佛一张巨型拼贴画,一个个超级英雄就是上面的碎片;动漫,是日本御宅文化最成功的全球化产品,学者东浩纪就曾指出过御宅文化中的“萌要素”现象和数据库创作,相较于叙事人们更关注角色,而那些受人喜欢的角色往往是一系列令人喜欢的元素拼合而成的。

  除却文艺作品本身,作品构思、创作、传播的过程也体现出类似的特点。当某一题材、情节或套路等元素流行之后,相似的元素总会出现在其他作品中,直到被下一波流行所取代。与过往相比,当代的文艺创作更倾向于将某些元素或类型作为创作的起点,而非整体性的现实经验。

  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上述特征?一个流行的批判话语,是将这些现象统一贬斥为“碎片化”,认为它们妨害了经典的、整一的文艺形式。但换一个角度来说,在这些“碎片”之下的,恰恰是当代大众心理的一整套“密语”。一部文艺作品如果对上了密语,就能够进入大众视野,而如果对错了密语,就只能在大众文艺场的外围失语徘徊。这样看来,当代文化的“碎语”倾向应当是一种特征性的指认,而不应单纯地受到批判性的指控。由此而来的问题是,这种“碎语”的倾向是如何产生的?毫无疑问,其原因是多元的,但在塑造大众文艺心理的过程中扮演最关键角色的,应当是新媒介。

  那些散布在当代文艺作品中的“碎语”,几乎都来源于我们信息化、数字化的生活方式,诸如打游戏、刷短视频、看直播,以及这些生活方式下特有的内容,例如热搜、弹幕、“10W+推文”、网络热词等。过去,它们是生活的调剂,而如今,它们已成生活本身。文艺作品归根到底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但如果生活本身已成碎语,我们没有理由不去呈现这种新生活。

  媒介不只改变了现实生活,更深层次地,它还改变了参与文化活动的人本身。“媒介即信息”,媒介左右着由此产生的信息与文化,并或隐或显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行为。几乎每个人都有这样的经验,只要一台手机,一组wifi密码,我们就可以被数不尽的信息包围;多媒体技术让信息的呈现方式变得无比丰富;大数据技术又大大降低了筛选信息的成本……所有这些媒介都构成了当代人的境遇。在这样的境遇下,当代人与远古人的生理性状没有太大差别,但是当代人与上一代人的媒介身份却千差万别——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台大型信息处理器。我们习惯于让大量异质化的信息共存在我们的视觉与触觉范围内,通过转动眼球或滑动手指来筛选出更精彩的信息。

  在这样的媒介环境中,文艺作品如果一味表现过去的现实经验,或者其无法匹配当代媒介形式,那么消费者很可能难以产生共鸣;如果文艺作品不能源源不断地提供新信息,创造信息增量,那么作品就很容易被丢回信息的洪流中,人们可以转而去搜寻新信息。因此不难理解,为什么当代文艺作品呈现出“碎语”倾向:那些金句、套路、梗,不光是新媒介创造的新现实,同时也符合当代人接收信息,并与信息互动的方式。

  面对这样的新境况,退守或批判绝非良策,新的文艺状况已然蔚然成风,拥抱并加入其中是必然的,只是当代的创作者需要掌握一门新的“语法”,开掘当代文艺更多的可能性。当代文艺虽然“碎”,但这些碎片并非凭空而来。那些被用于当代文艺创作中的题材、套路、热点、金句,它们本身是从新媒介创造的新现实的基础上提炼而来的。能够挂在热搜榜上的事件、“10W+”的观点、自成一派的叙事套路、第一时间抓住注意力的题材元素,无一不是经过海量信息大浪淘沙后才得以显现。这也就意味着,那些“碎语”在进入大众视野,被大众接受之后,就已经是对现实生活的某种提炼和概括,因而能够替代艺术创作中的某些步骤。

  以文学创作的现实性为例。

  作家往往需要立足于现实,对现实规律进行发掘,对现实典型予以把握,最后演绎并完成作品,这一创作过程经历了“现实-规律/典型-作品”三个步骤。我们熟知的作家路遥,为了完成《平凡的世界》就曾辗转多个不同的乡村,体会真实的乡村生活并提炼文学素材。但是在当代流行文艺中,“现实-规律/典型”这一步骤是可以被新媒介技术完成的。2018年以来,佛系、我太难/南了、996、内卷等流行语一度走红网络,与此相关的段子、梗也层出不穷,这些就是通过媒介技术汇聚、筛选并呈现出的现实。而网络文学的作者们毫不避讳地将这些语汇运用在文学创作中,“君子报仇,百年不晚”“躺到最后,应有尽有”“路见不平,绕道而行”“今日无事,勾栏听曲”等玩梗信手拈来,反倒促成了“稳健流”“佛系修真”“苟道长生”等网文新类型的流行,在嬉笑怒骂之间,演绎着当代读者独特的社会心态,体现出网文创作在面对新现实、新经验时的敏锐性。

  当然,对新媒介“碎语”敞开怀抱,并不意味着创作者可以忽视艺术原创的重要性,独特的灵感、精心的运思、专业的技能,这些依旧是创作者立身的根本。以2024年末上映的电影《好东西》为例,在观影过程中我们很容易识别出诸如“女权表演艺术家”“有毒的男子气概”、滴滴“臭车”等一系列近年来流行的文化符号,它们会让观众的观影体验充满颗粒感与网感。但同时,在识别这些散落的文化符号之外,我们更应该关注创作团队对女性现实的深入体察,对所运用的文化符号的取舍,以及将这些文化符号缀连为完整电影世界时的巧思。

  还需强调的是,流行文化并不排斥其他文化形式与之兼容并发生化学反应。以古文物为例,2014年,推文《雍正:感觉自己萌萌哒》将故宫文创一举推成网红顶流;《我在故宫修文物》也一度走红网络;三星堆发掘后,古蜀文明引发了大众的想象与创作;“听泉赏宝”借助直播,为网友打开了通向了古董文物的神秘大门……经典文化、传统文艺需要与当代人“对齐颗粒度”,而流行文化中的那些碎片很可能是打开当代受众心灵的密钥。

  我们可以发现,当代流行文化纵然声势浩大,但文艺并没有因为新媒介与流行文化而崩坏,它只是在呼唤着一种“新语法”:我们需要对流行文化符号与大众媒介心理间的关系有准确的把握,并让这份把握,成为贯通新媒介生活与新文艺作品的中枢,在这个遍地“碎语”的文艺场中发出新声。(凌正)

[ 责编:崔益明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大梦归离》:命起殊途,大梦同归

  • 刘长宇:戏曲视角下春晚小品的角色经典化路径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