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过年书》:在春节,看中国理想的具象表达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书虫 > 正文

《过年书》:在春节,看中国理想的具象表达

来源:新华日报2025-01-24 10:40

  作者:陈 洁

  随着首个“非遗版”春节的临近,著名作家、文化学者冯骥才推出了他的新作《过年书》,为读者开启了一扇通往春节文化深处的大门。

《过年书》:在春节,看中国理想的具象表达

  “春节就像一把神奇的钥匙——只要踏入春节的门槛,就能读懂中国人。”冯骥才多年来致力于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也是春节申遗的积极倡导者。在作家出版社出版的《过年书》中,他以50余篇关于春节的文章和访谈,从春节回忆到习俗,从非遗保护到文化思考,全方位展现了中国年文化的独特魅力与深厚底蕴。

  “年文化不是哪一天建立起来的。它是数千年历史中不断创造、选择、约定俗成和不断加强出来的。它通过大量密集的民俗方式,五彩缤纷的节日包装,难以计数的吉祥图案,构筑起年的理想主义的景象。”冯骥才说,其中既有视觉(颜色与图像)的、听觉(鞭炮与拜年的呼声)的、味觉(应时食品)的,又有嗅觉(香火和火药)的,它们占有了我们所有感官,直到心灵,让我们被自己创造的文化迷住。

  每到年关将至,两种心理便会从中国人的心中自然涌起:祈福与辟邪。它们贯穿于过年的行为与装饰之中。例如,民间年画中的门神通常有两种:一种是手执兵器、威风凛凛的武门神,用于辟邪;另一种是托举财宝、笑容满面的文门神,用于迎福。过年时大红色的广泛使用,是因为它象征炽热的阳气。在中国人看来,邪气属阴,必须用阳刚之气驱散。而“福”字则顺理成章地成为春节最核心的符号。“福是好事情,也是好运气。再没有一个字能像福字纠结着中国人对幸福生活强烈的渴望与心怀的梦想。它是广大民间最理想化的一个汉字。”当美好的愿景,化身为一个个“福”字,端端正正、浓笔重墨写在大红纸上,贴在门板、照壁和屋里屋外最显眼的地方,冯骥才说,这时候就能真切地感受到,过年最重要的不是吃喝穿戴,而是对生活的盛情与企盼。

  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在过年的习俗中展现得淋漓尽致。以辟邪之物为例,中国人往往把伤人的猛兽变得可以亲近,造成心里的祥和与安全感,比如憨态可掬的布老虎、孩子们头戴的虎头帽、脚穿的虎头鞋等。龙掌管着雨水和洪水,狮子是万兽之王,天下无敌,中国人过年时却拿它们出来耍一耍,这就可以减轻平时对它们的畏惧,还可以借助其威,驱逐邪魔。这不仅表明中国人对大自然的主动性,对环境的融合精神和对生活的热情,以及乐观和幽默,还显示了中国人“天人合一”的至高宇宙观。

  中国人的巧思和情致还在各个细节之中。例如,“瓶”与平安的“平”谐音,瓶子便被赋予了平安吉祥的寓意,频繁出现在年节图案中。瓶子与爆竹搭配,寓意“竹报平安”;与如意搭配,便是“平安如意”;与四季花卉搭配,象征“四季平安”;与各种物品搭配,则寓意“岁岁平安”。

  此外,中国人并不像西方人那样通过倒计时和狂欢来迎接新年,而是静静地“守岁”,在冯骥才看来,过年时中国人的心理更为复杂,情感也更为深沉。“守岁其实是守护属于自己的时间和生命,表达着我们对生命的敬畏与情感。”无论是唐太宗在《守岁》诗中所写的“迎送一宵中”,还是苏轼笔下的“儿童强不睡”,都生动勾勒出中国人辞旧迎新的场景。一方面,大家对上天恩赐的岁月时光以及眼前这段珍贵的生命表示深切的留恋;另一方面,通过漫长的守夜,人们也完成与天地一年一度的“天人合一”。

  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精神产品日益多元的当下,过年的意义会不会被消解?

  冯骥才坦言,他也曾感到困惑:在过去,过年不过是吃点肉、放几挂鞭炮,既没有电视春节晚会,也没有新春音乐会、新商品展销,更没有丰盛的全家福大餐,但人们过年的热情为何如此高涨?反观现在,这些应有尽有,人们却抱怨年味太淡。

  “我们常常怀念过去的年味,但如果真的按照那时的方式再过一次年,说不定会感到更加空洞乏味。”冯骥才说,在很多人看来,过年似乎就是大吃大喝,似乎一旦满足了吃喝,年就没什么意思了,这其实是对“年”的一种误读。实际上,吃喝只是过年的一种外在载体,更关键的是年所承载的深刻意义。以吃年饭为例,其中蕴含的团圆氛围、浓厚亲情、子女孝心,以及全家人对美好未来的殷切期盼与衷心祝愿,才是过年的核心价值。

  年,归根结底是精神的。几千年创造的各个地域千差万别灿烂缤纷的年文化,这里边还包裹着我们民族对团圆、慈孝、和谐、平安和幸福执着的精神追求。这种精神理想,既有着清晰而坚定的目标指向,又饱含着动人心弦的浪漫情怀。它并非高悬于天际的虚幻愿景,而是在中国人为筹备新年忙前忙后的 “双手” 间,在急切赶回家过年匆匆的 “步伐” 中,一点点照进现实,完美地诠释了冯骥才提出的“生活被理想化,理想被生活化” 这一理念,成为中国人岁岁年年传承与践行的文化密码。

  冯骥才还特别提到春节的传承与创新的问题。近年来不断有人试图设计春节符号。但其实节日的符号原本就在节日里,是因为需求自然而然地产生出来的,就像西方圣诞节的圣诞树、万圣节的南瓜灯一样,中国春节的福字、端午的龙舟、中秋的玉兔、元宵的灯笼。只要人们需要它,它就不会消失,还会不断被创造。例如,现在有一种比大拇指指甲大一点儿的微型“福”字,可以贴在电脑上。

  “只要我们始终紧拥对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年的灯笼就必定会在大年根儿红红地照亮。”冯骥才说,年是中国生活和文化中浓烈醇厚的一缸老酒,是潜在国人血液里的一种文化心理与情感,逢到岁时就要发作,就要“回家过年”。“回家就是为了大年三十。这一天意味着故乡、热土、父母、家园、血缘、根脉。这一天是人们创造的文化为自己规定的团圆的时刻。因此,这一天的文化氛围是激情、温馨、和谐与富足……”

  在《过年书》中,冯骥才用深情的笔触写着对“年”的认知和感悟,他希望,随着中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正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春节能在中国和世界的现代文明中散发出更璀璨的光彩,让文明更加文明。(陈 洁)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灿烂的风和海》:城市空间的诗意重构

  • 《大梦归离》:命起殊途,大梦同归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