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爱春节,爱它的热闹,更爱它的精神滋养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观察 > 正文

爱春节,爱它的热闹,更爱它的精神滋养

来源:文汇报2025-01-26 09:50

  作者:唐山

  “生活越来越好,‘年味’却越来越淡。”这是一个困扰人们多年的话题。在许多年轻人看来,春节意味着“长假+美食+旅游”,但这些似乎可在任何时间进行,“集体过春节”反生种种不便。那么,当代的年轻人还有多大意愿、在多大程度上能接触到传统的“年味”?

  这些年,有关春节的书出了不少,童书尤多,但多谈物质性的“节俗”,忽略了精神上的“礼”,使春节内涵遭遇“空心化”的窘境。据学者吴白露在论文《中国春节文化海外传播策略研究》中的调研,在海外,67%的受访者知道春节,但18%的受访者不知它是中国新年,仅42.52%的受访者知道它的主要价值是家庭团圆。

  随着春节申遗成功,世界都在向中国学“过年”。春节不能只是“热闹”“奇特”,它还应是对精神的滋养。

  法国学者阿兰·德·伯努瓦说,现代世界“卖的不仅仅是商品和货物,它还卖标识、声音和图像,这不仅仅将房间塞满,而且还统治着想象领域,占据着交流空间”。把春节的故事讲大,讲深刻,才能让“年味”永续。目前,这样的新书还不多。要找回“年味”,这几本书该再版了。

  能让人“玩”起来,才叫节俗

  常人春先生被称为北京的“人文物”,他的这本《老北京的年节》胜在细节。

  比如“除夕包饺子”人人尽知,本书却指出:“过年包饺子历来是不分主仆,全家一齐动手,即便是有厨师的富户,亦须如此。至少是主妇亲手拌馅配调料,以示‘井臼同操’。”除夕饺子中,有“凤凰饺子”,馅料中放两根长韭菜叶,包时露在外,一头短,一头长,拖着两根绿尾巴的饺子状如凤凰,象征家业兴旺。煮饺子时,有人取高粱秆,一劈两半,嵌入12粒白合豆,再捆好,供在灶王爷板上,后随饺子下锅,饺子熟后一同捞起,据豆的膨胀程度,判断新年各月的水旱年成,称“岁卜”。

  大年初一拜年,普通人只需门房代转,可不谒见而去;关系亲密者到客厅的供案前叩头,主人陪叩,叩后主人敬以红枣桂圆白糖水一碗,必须少饮,否则不利主客。大年初二拜财神,文拜比干,比干因忠谏而被纣王挖心,成了无心者,无心即无私,能秉公理财;武拜赵公明或关公,赵公明戴铁盔、持铁鞭,全身“多金”,关公讲义气,符合商家标榜的“以义为利”;还有商家拜“五显财神”或“五路财神”。祭神都在晚上进行,拜财神却在清早,意在先到先得,但王府仍在晚上设坛致祭。祭财神用“全羊”,但往往用羊头、前后蹄、尾巴象征“全羊”……

  写得越细,越让人看到“节俗”不是“死规定”,其中颇有幽默、恶作剧的成分,它让一代又一代人能“玩”在其中,从而免于孤独、恐惧和卑微。与永恒相连,使心灵向上,正是过节的目的。

  类似的书还有《北京梦华录·市井风俗》,作者盛锡珊在北京生活了90多年,在他的记忆中,“每年腊八一过,卖松柏枝、芝麻秸儿的就下街了”,老北京祭祀要用三根芝麻秸儿支成架子,上面放几根松柏枝,用来焚烧神码、千章(黄纸钱)、元宝等,年三十夜要在院子中撒芝麻秸儿,进出时,踩在上面会发出咯吱咯吱声,称为“踩岁”。

  这些生动的细节或许今人已无法模仿,但它无疑催人深思:为什么我们有了追求财富的能力,却丧失了许多追求快乐的能力?我们还能在平庸的生活中“玩”起来吗?

  爱春节,因为它庄严

  春节申遗成功后,一些外国人表示不解:“全世界都知道春节是中国的,何必申遗?”其实“知道”不等于“懂”。正如明恩溥所说:“设想一个外国人已经在中国居住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这个经历足以使他注意到当地的一些表面现象,但尚不足以察觉这些现象发生的内在原因。”

  在《中国乡村生活》([美]明恩溥著,陈午晴、唐军译,电子工业出版社,2016年)中,明恩溥认为,中国人爱春节,因日常太苦难:食物上代代节俭,所以“春节那天吃大饼而不是饺子,则公认为是比不过年还要糟糕的一件事”;为了生存,经常骨肉分离,所以“猫被禁锢在牢固的阁楼里,鸟被打折了翅膀,鱼被捞离了水面,所有这些都不会比普通中国人春节不能回家更不安和不幸”;平时衣不遮体,过节必换上色彩夸张的新衣……

  《中国家庭中的儿童生活》([英]玛丽·伊莎贝拉著,邹秀英译,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5年)应和了此观点:“中国每周没有休息日,商店每天都开门,街上每天都挤满了急切的买主和卖主。”中国人需要一个节日来安慰,努力是值得的,明年会有好运气。

  相比之下,《闲置的皇城:20世纪30年代德国记者眼中的老北京》([德]恩斯特·柯德士著,王迎宪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9年)更显“理解之同情”,作者在一个新派中国家庭中,惊讶地发现全家人在祭坛前下跪,他认真地记录了家中长者的话:“不是中国人就很难理解,春节对我们中国人的真正含义。对我们而言,这是一年中唯一的一个日子,在这个日子里,每个中国人都会强烈地感受到生活的意义之所在,即生活中的乐趣和美好……这是生存抗争过程中的一个片刻喘息机会,是中国人高兴地享受自由时光的一种方式。关于这些,没有一个外国人能真正理解。”

  感谢恩斯特·柯德士能写下这样的话:“春节,是全中国人最大型、最庄严神圣的节日。”他在90多年前就看到,春节的核心不是娱乐,而是庄严,所以他“也因此爱上了北京。是的,我几乎都快成为北京城的一部分了”。这提醒读者,当心头涌起“春节可有可无”“春节不过如此”等念头时,也许恰恰因为我们没看到春节的庄严,甚至是失去了感受庄严的能力。

  半醉半醒,老舍们这样过春节

  “大新年的,要不喝醉一回,还算得了英雄好汉么?喝醉而去闷睡半日,简直是白糟蹋了那点酒。喝醉必须说醉话,其重要至少等于新年必须喝醉。醉话比诗话词话官话的价值都大,特别是在新年。”在《新年醉话》中,老舍这样写道。

  老舍以清醒温和著称,却嗜酒如命,不惜“破产请客”,曾在诗中写道:“半老无官诚快事,文章为命酒为魂。”

  新年时说醉话,老舍的理由是:“到了新年,有必须喝醉的机会,不乘此时节把一年的‘储蓄骂’都倾泻净尽,等待何时?于是乎骂矣。一骂,心中自然痛快,且觉得颇有英雄气概。”

  老舍写过许多关于春节的妙文,如《北京的春节》《春来忆广州》《抬头见喜》《春来忆广州》等,没有一个集子能全收,《老舍散文》(老舍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21年)相对完整。

  老舍爱写春节,因他生于小年(北方是腊月二十三),本名“庆春”。在《正红旗下》中,他写道,一次小年,老舍大姐的婆婆家已负债,“大姐婆婆不知由哪里找到一点钱,买了头号的大糖瓜,带芝麻的和不带芝麻的,摆在灶王面前,并且瞪眼下命令:‘吃了我的糖,到天上多说几句好话,别不三不四地顺口开河,瞎扯!’”

  这种似是而非、半醉半醒感,构成了老舍的写作风度。春节是他的“酒神精神”,平日“日神精神”积压下的一切,在此得到释放。

  民国小品文中,常见这种痛快。《过年日程》中收入了何容的回忆:“一进腊月就盼,初一,初二,初三……简直是天天儿默读皇历。好容易盼到初八,才摸着年边儿。”“正月十五,是过年的尾声,这一段要是撑不死,大概本年度就可保无虞了。”暗写那时一年难得吃饱。

  春节给人以时间感——记不住平庸日子,全靠春节提醒时光在流逝,但老舍、何容们有一种悬置能力,即悬于具体生活之外,不被其淹没,体现了生命中的大智慧——既投入又疏离,在投入中获得现实感,在疏离中获得批判能力。

  异代同调,春节也是一所大学

  “谁谓古今殊,异代可同调。”这是谢灵运的名句。

  英国小说家爱·摩·福斯特在《小说面面观》中写到,读小说的最好办法,是想象不同时代作家在同一间屋中,正背靠背写作。当王尔德感慨生命无常时,夏洛特·勃朗特便在《简·爱》中写下:“人生就是含辛茹苦。”

  其他生命努力改变自己,以适应环境,人类却能改变环境,使其适应自己。人类是能在自然进化之外,通过文化实现进化的唯一物种。所以,春节是有用的,读诗也是有用的,春节时读诗尤有用。

  手头正有一本给成人看的《春节诗词》,看点有三:

  其一,学会优雅地说话。把大扫除说成“扫除茅舍涤尘嚣,一炷清香拜九霄”(戴复古),把守岁说成“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苏轼),把拜年说成“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文徵明),不是卖弄,而是自我淬炼。王国维说:“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能写能观,才是一次积极、不空过的完整人生。

  其二,神交古人。当我们知道,除夕无法回家的白居易用“守岁樽无酒,思乡泪满巾”哭,苏轼用“犹堪慰寂寞,渔火乱江村”哭,戴叔伦用“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哭,韦应物用“日月昧还期,念君何时歇”哭……就会明白,文学是独有的一个世界,只要掌握了它的语言,就能得到“文学共和国”的抚慰。

  其三,找到自我。如白居易所写:“老过占他蓝尾酒(巡酒至末座,需连喝三杯,称婪尾酒或蓝尾酒,代指酒宴之欢),病馀收得到头身。销磨岁月成高位,比类时流是幸人。”节日的欢乐、伤感、痛苦、空虚等,都是个体的生命实践。

  在《春节诗词》中,亦有前人诙谐,如范成大的《卖痴呆词》,记录吴地趣俗,除夕夜的街上都是小儿叫卖声,专卖痴呆,范成大开玩笑要买,卖家说:以您老人家的年龄,就不用掏钱了,直接送。

  千年以降的诗人都关在春节这间“房”中,背靠背在写,从中可见有为的人生、有情的人生和有趣的人生。一本书,便把春节变成了一所大学。(唐山)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和美乡村新春会:文艺赋能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 看魔幻现实主义作品如何重塑现实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