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宫小昀
为纪念文坛巨匠巴金诞辰120周年,展现巴金传奇人生的八集纪录片《巴金》近日播出。此前,该片获得第32届金鹰奖最佳纪录片奖。《巴金》通过《世纪长歌》《激流火焰》《孤独巴黎》《正色青春》《风雨早春》《收获桑榆》《怀念萧珊》《时代随想》八个篇章,采用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拍摄手法,以创新的三维叙事方式重新构建巴金的形象,向观众深入展现了他的成长经历、爱情婚姻、文学创作和精神追求。
作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重要影响的作家,巴金的一生可谓波澜壮阔。纪录片总导演王俊杰介绍,为了呈现好巴金的人生轨迹和思想魅力,创作团队在六年的时间里走遍国内外三十多个城市,累计行程超过42000公里。纪录片播出后,在短短4天的时间里,累计收视触达1000余万户家庭,并引发了文化界和舆论的广泛关注。很多观众通过纪录片走近巴金的人生,并再一次被他的思想魅力所打动。
巴金著述丰厚,文学成就卓越,其一生创作和翻译的作品约有1300万字,涵盖小说、散文、翻译、传记等类型,他的文学创作与中国命运紧密相连,见证和反映了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和社会变迁。众所周知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寒夜》、《憩园》等,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晚年,他在《随想录》中进行了深刻的历史反思和自我批判。“真”也成为人们对这位文坛巨匠最普遍的印象。
有关巴金的“真”,纪录片从其人生轨迹、亲朋好友、著述随笔以及专家解读等各个角度,为我们尽力还原。
巴金的“真”,首先是追求真理。作为一位思想上的战士,巴金永不停止追求理想的脚步,极具人文主义精神和批判精神。对封建旧礼教的批判、对底层人民的悲悯、对自由平等等先锋进步思想的追求,贯穿了他早期的创作。在纪录片中,有一条主线就是巴金对鲁迅先生的尊重与精神传承,正如主创团队所说,“这一承袭自五四的批判传统中的高亢呐喊,始终激励着巴金”。鲁迅先生是巴金的老师和旗帜,巴金曾说,他的背后始终有一双眼睛,充满期待和鞭策,那就是鲁迅先生。
巴金像鲁迅一样,用笔求索社会正义与真理。他曾自述:“我用小说的情景发泄自己的爱和恨,是因为不善讲话,有感情需要表达,才从读者变成了作家。”于是,巴金用他的言行实践对祖国、人民、真理、正义的热爱,将一腔热血、愤懑、希冀注入笔端,融化进作品中。
巴金的“真”,还体现在传承文学的真心、扶持后辈的真诚。纪录片从不同记录者和专家学者口中,呈现了巴金在不同的文学期刊任职期间,对文学后辈不遗余力的扶持与帮助。
1934年,曹禺的剧本《雷雨》在巴金与靳以主编的《文学季刊》发表。上海巴金文学研究会会长陈思和在纪录片中透露,实际上曹禺在解放前所有的作品,都是通过巴金推向社会的。此外,何其芳的作品集《画梦录》、陈荒煤的小说《灾难中的人群》,以及刘白羽、萧乾、臧克家等文学新人的处女作,都经由巴金之手出版或发表。1935年,巴金接受吴朗西聘请,担任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为文坛培养了卞之琳、曹葆华、何其芳、沙汀等新力量。
1957年,巴金和靳以创办了新中国第一本大型文学双月刊《收获》杂志。巴金顶住压力,接了很多“烫手山芋”,如冯骥才的作品、从维熙的作品、谌容的《人到中年》等。20世纪80年代,当余华、苏童、格非、马原等先锋文学作家崭露头角时,《收获》自然而然地发表了他们的第一批作品。
上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赵丽宏说,巴金为作家出书并不是为了营利,而是为了把他认为有希望、有前途的年轻作家的文字,印成书给更多人看。上海巴金文学研究会副会长李存光也说,巴金是出版家,但不是出版商,他对作者的稿费很在意,而且付的稿酬是比较高的。
巴金的“真”,最关键的体现是讲真话。纪录片的最后一集《时代随想》,重点介绍了巴金的晚年创作和思想历程。巴金在古稀之年,拖着病躯仍笔耕不辍,他以“我要把心灵里的污垢洗干净,才能离开这个世界”的信念,在杂文集《随想录》中自揭十年浩劫的痛苦伤疤,毫无保留地进行自我反思和批判。《随想录》被誉为“当代散文的巅峰”和“文革”后的开风气之作,是以极大的勇气“讲真话”的文学典范。巴金把自己的灵魂亮出来给世人看,体现出一个知识分子的良知与责任。
面对真实的人性,捍卫讲真话的权利,坚持独立的思考,这是巴金一以贯之的人生信条。纪录片《巴金》的上映,让人们得以重温巴金的思想魅力,从这位世纪老人的思考与求索中,感悟真理、真诚和真话的力量。(宫小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