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节俗里的乡愁——关于《新年风俗志》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听说 > 正文

节俗里的乡愁——关于《新年风俗志》

来源:文汇报2025-01-29 10:29

  作者:朱航满

  周作人在《药堂语录》中写道:“余买书甚杂乱,常如瓜蔓相连引,如因《困学纪闻注》而及翁凤西《逸老巢诗集》,因舒白香而及龚沤舸《玉蔬轩集》,因潘少白而及姚镜塘《竹素斋集》,皆是也。”周作人的这种买书和读书,乃是典型的文人路数,不必专于一隅,兴趣博杂,终于会通。周氏本身嗜好读书,过眼书籍不计其数,他所读过的书,我也常有所关注,但可惜多为稀见之册。最近买来一册娄子匡的《新年风俗志》,便是因为周氏曾经为此书作过序言才关注起来的。其实,娄子匡在中国民俗界也是扛鼎人物,与钟敬文、顾颉刚、周作人、江绍原等齐名,都是近代中国民俗研究的大家。娄子匡的这册《新年风俗志》1932年刊印于绍兴,初名为“中国新年风俗志”;1935年3月由商务印书馆增订再版,取名“新年风俗志”;1967年10月台湾商务印书馆再次修订出版;1989年9月上海文艺出版社影印出版,实为1935年商务版内容。这次台海出版社重排出版,以1967年台湾商务版为底本,又因是简体横排本,可以说是真正进入了大众视野。

  以上诸多版本,1935年的商务版其实最为特别,影响也最大。此版由周作人、顾颉刚、爱堡哈特三人分别作序,娄子匡本人亦作自序一篇,其中最为醒目之处,乃是周作人对于此书的支持,不但作序一篇,而且题写了书名。上世纪三十年代,周作人作为曾经的新文化运动的急先锋,又系北京大学教授,在学界颇具影响。商务印书馆1935年3月30日编印的《出版周刊》,刊出周氏的《〈新年风俗志〉序》,作为对娄子匡此书的介绍和推广。有趣的是,此刊在本期《本馆出版物著作人履历(十三)》中,按说应该介绍娄子匡,但却专门详细介绍了周作人,包括他的经历、学术成果、文学作品以及在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译作,并作出相关评价:“周先生之散文,信笔写来,别饶风趣,十余年来,蜚声文坛,为学者所宗。”娄子匡的这册《新年风俗志》3月印出,5月便得以再版,可见当时影响。娄子匡在后来的《增订版序》中写道,1935年版印出后,德国民俗学家爱堡哈特博士(Prof.Dr.Wr Eberhard)曾说它是“最有价值的一本书”,对它“感到最高的兴趣”。

  顾颉刚作为著名历史学者,序言对于时局动荡、文化断裂颇有感慨,由此谈到农历时令风俗的逐步消亡,他写道:“现在的小孩子感受到的节令的趣味哪里有我们幼时那么的浓厚。”又谈他在做了些民俗的研究之后,才领悟到这种类似迷信的仪式实在有存在的必要:“因为一个人在生命的长途中,时时在求安慰,一定要有了安慰才能奋勉地从事工作,不灰心于一时的痛苦;而这种节令的意义是在把个人的安慰,扩充为群众的安慰,尤有重大的关系。”又谈节令风俗的必要:“我们要掉龙灯,跳狮子,放烟火,点花灯,让大家一齐快乐,使得大家好提起精神,增进这一年中的生产的效能。”周作人在序言中亦强调节令风俗仪式感的重要,“季节有些像是一座浮桥,从这边走到彼岸去,冬尽春来,旧年死了,新年才生。在这时候有许多礼节仪式要举行,有的应该严肃地送走,或拿出去或简直丢掉,有的又同样严肃地迎进来。这些迎新送旧的玩意儿,聪明人说它迷信固然也对,不过不能说它没有意思,特别是对于研究文化科学的人们。”

  周作人在序言中还特别强调,娄子匡的这本《新年风俗志》是“空前的工作,这在荒地里下了一铲子了”,之所以如此评价,乃是这种节令风俗,“可惜中国从前很少有人留意,偶然有《清嘉录》等书就一个区域作纵的研究,却缺少横的,即集录各地方的风俗以便比较”。此书1932年初版时,内容涵盖江苏、浙江、安徽、福建等11个省共22个地区的新年风俗,1935年增订再版时,增加了云南、贵州两个省份的五个地区;而到了1967年再次修订出版,就又增补了北京、黑龙江、内蒙古等8省区市14个地区的相关内容,所录的新年风俗合计464种。娄子匡的这种增订,并非简单地汇集资料,爱堡哈特在序言中就对他的工作有过很高的学术评价:“固然,在过去已经有过民俗的资料的汇集,但那些资料中大部分只是从文献上收集来的,与实际的田间工作‘Feldarbeit’毫无关联。这真是我的可敬的远方同志娄子匡先生之一件很大的成就:他破天荒地在最广阔的意义上将中国新年风俗与新年习惯采集起来,从而树立了此后关于中国民俗学研究工作的一个榜样。”

  从娄子匡1967年增订的《新年风俗志》中,我也有幸读到早年故乡陕西关中地区的新年风俗。诸如关于西安的新年风俗,与我的家乡泾阳的新年风俗,几乎一致。对我这样二十多年出外的游子来说,读来实在是很亲切的。例如“穿新衣”一条:“元旦清早,大家把去冬自家做的新棉袍、棉袄、棉鞋,人人都穿在身上了(这新衣很少请裁缝来做,就是裁缝做,也是把他们请到家里来做)。”这个新年风俗,娄子匡写得是很准确的。我在小时候,春节前,母亲都会为我们兄弟准备新衣,都是她亲自缝制,到了大年初一才穿上。新年第一天,吃完早饭后,孩子们会到街道上一起玩,也有展示新衣服的意思,心中美滋滋,现在想来都是十分愉快的。如今这种穿新衣的风俗还在,重在以新换旧,但很少有人会为孩子们亲自缝制新衣了。穿新衣对于现今的孩子们来说,似乎也没有特别的乐趣了。再如“不扫地”一条:“从初一到初五,家家户户不扫地,这是怕那财气扫走。”这在我的故乡确实如此,但娄子匡记载的“不洗脚,怕会走失了好运道”,却从未听闻过。

  “捎灯”一条风俗,尤为有趣。“十五元宵有‘捎灯’风俗:外婆要给第一次过元宵的外孙儿女买一对大红纱灯,叫‘长命灯’。一直送到他十二岁,这是以孩子的生肖来决定,到十二生肖也就是十二岁都有了,就不再给这个外孙儿女送灯了。不过二岁到十一岁的元宵,不一定送一对大红纱灯,是送那种普通的灯就好啦。”这一条读来,也令我倍感亲切,一种儿时的乡愁油然而生。在关中地区,新年外婆家给外孙儿女送灯,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一般情况下,正月初六,外婆会到女儿家,送来“富贵长命灯”一对。小孩两岁以后,常送来各种生肖灯笼,比如兔年会送兔儿灯笼,那种点了蜡烛,可以在地上拉着行走的兔子灯。送灯,是孩子们过年最期待的一件事情,会盼望着外婆和舅舅早些送来。从初六到十五的晚上,就是孩子们的节日。村子里到处都是打着灯笼的孩子们,他们尽情展示自己的灯笼,真是各具姿态。那是非常美好的新年风景。有些外婆还没有送灯来的孩子,就会非常着急。到了正月十五,孩子们会集体出动,打着灯笼游行和嬉闹。甚至还有“碰灯”一说,就是在这天晚上,要将灯笼碰烧掉,那才算是圆满。

  娄子匡写了西安的新年风俗八条,但实际上还有不少的漏记。我印象最深的,还有“上坟”这个特别的新年风俗。周作人多次写故乡绍兴清明上坟的风俗,而在我的故乡,春节上坟才是最为隆重的。因为在故乡人看来,人之死去,只是远行和换了一个地方,春节这样隆重的节日,就是要将先辈人请回来,故而才有了春节上坟这一习俗。一般是腊月三十晚上,全家男性集体到先辈的坟地,点蜡、烧纸钱、放爆竹,然后口中念叨着“回家过年啦”这样的话,表示把先辈人接回家中。在家中摆放祭台和供品,整个春节期间,每次吃饭前,要先点香烛三支,然后将做好的饭菜盛上一份,表示一同过年的意思。这样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日。十五日的晚上,又去上坟,同样是点蜡、放爆竹、烧纸钱,但会多一个内容,就是在坟头上放置一个灯笼,点亮灯笼后,整个坟地都是灯火闪烁,被送回去的先辈也不会感到寂寞。这样的仪式,往往是老少男性前往,且并不悲伤,反而是有一些热闹。或许正是这种新年的风俗,在过去的老辈人的观念中,死亡并不是很可怕的事情,因为每年都会被后人迎接回去相聚。这样的风俗,至今还在关中地区延续。

  我在外游历也快三十年了,但看娄子匡描述的故乡新年风俗,还是那么亲切,勾起了儿时的点滴记忆。由此来想,这些新年风俗,是顾颉刚所说的农闲时的精神慰藉,也是周作人所谈论的文化仪式,启示人们承前启后,给日复一日的庸常岁月带来一些有趣的调剂。更重要的是,这种特别的风俗,往往形成一地的习惯和文化,在这块土地上生生不息。但颇为遗憾的是,这些传统的习俗正在逐渐消亡,而更为关键的是,随着不同地域的人的迁徙和杂处,风俗因为脱离了土壤而渐趋淡化,这是无可奈何的事情。娄子匡在修订版的序言中写道,1960年,他到德国参加东方学会,会晤了老朋友芬德生博士(Dr.Findeisen),并在老友的书房中看到了这本《新年风俗志》,他说自己翻阅良久,觉得自己过去的努力,还留鸿爪在异邦,心里特别欣快。这种欣快,与我在异地看到故乡的风俗,心情也是相同的。而作为绍兴人的娄子匡,晚年在台湾增订这册《新年风俗志》,其心间的文化乡愁,想来是远比我要复杂许多的。(朱航满)

[ 责编:刘朝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李蕾 王澍哲:“和”文化发展之声 “合”时代进步之力

  • 喻 溟:对于历史再现,我们有多少想象空间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