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声生不息·大湾区季》:港乐经典的传承与新解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听说 > 正文

《声生不息·大湾区季》:港乐经典的传承与新解

来源:北京青年报2025-02-06 09:41

  作者:赵晨

  “港乐已死?”这是2024大热综艺《声生不息·大湾区季》先导篇向观众和嘉宾们抛出的灵魂发问。随后,来自两岸三地的歌手用音乐开聊,用旋律逐渐给出了明晰的回答。

  记忆载体

  香港不止有一个体育馆,但最负盛名的那个一定是红磡,见证了香港流行音乐的诸多重要时刻。能够在红磡举办演唱会,对歌手来说是一种荣耀。

  红磡体育馆于1983年正式启用,在彼时的香港演出场馆中首创四面台型,既能容纳更多观众,又能充分释放歌手魅力。《声生不息·大湾区季》首发篇中,由演唱了几十年、在红馆开歌会超千次的谭咏麟带领观众游览红馆。他坐到观众席中,深情地说:“很多人说香港乐坛就像一个梦,那红馆就是一个造梦的地方。”

  在香港流行音乐发展史中,影响力可与红磡体育馆等量齐观的是叱咤乐坛流行榜。这一音乐颁奖典礼由香港商业电台主办,在彼时西方音乐大行其道的形势下,它以推动本地乐坛为宗旨,推出叱咤歌曲、最受欢迎男/女歌手、最受欢迎组合等奖项。参与本次《声生不息·大湾区季》节目录制的歌手大都曾获得过叱咤乐坛流行榜的奖项,节目第九期推出的颁奖礼主题竞演,特意剪辑了歌手们当年的获奖片段。的确,不仅仅是年轻歌手需要这个奖项,奖项本身也需要热切与激情来冲破规则——这正是叱咤的意义所在。

  2018年,叱咤乐坛流行榜的典礼主题叫“我们的歌托邦”,若借用这一主题来概括《声生不息·大湾区季》也未尝不可。当年被奖项的光辉照耀的年轻人,一路走到了听别人唱自己的歌的阶段。新老歌手同唱,时间在歌声中重叠,重温港乐名场面的温情时刻。阮兆祥、李思捷等歌手从服装、编舞方面复刻张国荣当年《Monica》的经典表演。上世纪港星的风华绝代,在节目组的交叉剪辑中再现。

  其实《声生不息·大湾区季》并非首个关注香港音乐文化的节目,作为香港回归25周年的献礼节目,2022年的《声生不息·港乐季》便以“共著一部唱出来的港乐史”为主题,邀请林子祥、叶蒨文、李克勤、杨千嬅等实力歌手加盟,开启六场公演。

  或许会有部分观众指摘两档节目策划的相似或重复。其实相较于2022年对港乐史的回望,2024年的唱演更注重当下对历史的回忆与重塑。例如古巨基携手黄子弘凡演绎自己的经典歌曲《爱与诚》,两代歌手共演旧曲,为旧歌带来新意。还有李昊与姚晓棠重新演绎杨千嬅的《野孩子》,将“野孩子”的指涉扩大,并扩充了原曲中的单一视角,将爱与驯服演绎为一段双向互动的关系。

  “大湾区”这个更宽广的地域概念,也给香港文化记忆寻找到更多交流互动的可能。节目组还推出了《声生不息》的粤语拼音版字幕,让非粤语区观众更有乐趣与参与感。

  港女风采

  流行音乐这种文化样态,充分展现出香港昂扬的风气和精神。随着香港经济的腾飞,女性受教育程度显著提高,在社会劳动中的参与程度也随之攀升。香港影视作品中呈现出来的女性干练清醒的形象,以及流行音乐中传递出的女性独立气质,确立了“港女”在观众心中的形象。

  杨千嬅的《飞女正传》《勇》,郑秀文的《独一无二》《终身美丽》等歌曲中,女性不是温室中的娇花,而是在城市森林中坚韧呼吸的劲草,敢不计代价地潇洒走一回。任奇花多娇艳,都未及她们美丽矜贵。

  在《声生不息·大湾区季》节目中,容祖儿与李宇春一起演唱了《终身美丽》,周笔畅同容祖儿合作《飞女正传》,两岸三地的女歌手向听众展现了乘风破浪之后的自信魅力。而女队一起唱响的《女神》更彰显了女性的风采——“你是女神,不要为俗眼收敛色彩”。除却现场表演之外,这首歌背后的故事同样动人:歌曲不仅是原唱郑欣宜证明自己实力的重要作品,也是作词人黄伟文在多年后向郑欣宜的母亲沈殿霞献出的报答回礼,两代人的情谊在一首歌中荡漾开来。

  近年来内地影视行业掀起亦舒作品的改编热潮,“她经济”快车一路疾驶,有些改编的效果却令人哭笑不得——既要展现女性欲望又不敢正视女性真实的情感需求,既要刻画独立气质又要通过男性配偶的认可确认其存在。在这些改编中,女性的魅力由其身边环绕的男性数量来标记,女性的独立自信由其衣橱的规模来支撑,女性的成长线索由走出男性造成的情伤来定位。

  与琼瑶崇信的以情攻克一切不同,在亦舒笔下,无论是贫苦的喜宝,还是富裕的玫瑰,亦舒女郎们清醒独立甚至有些偏执,但是她们都传递出一份韧劲儿——永远挨得,永远向前看。这份坚韧既是面对事业、爱情的失意时敢于重来的傲,也是身处人生低谷时从未打过退堂鼓的勇。用杨千嬅的一句歌词来说明会更直接,“沿途红灯再红,无人可挡我路”。这样“笨拙”的勇敢才是港女气质动人之所在。

  《声生不息·大湾区季》第六期中,女队合唱了展现炽热生命态度的《活着VIVA》,第八期更是集中呈现歌后竞演,张扬着港女的明媚勇敢,带着美与刺漫步人生路。

  前程锦绣

  在节目中,香港老牌歌后陈慧娴再次唱响《千千阕歌》,并在其中加入了梅艳芳《夕阳之歌》的变奏。这是一次相当动人的改编。早年两位天后以不同歌词、气韵唱响同一支曲,无论是当时的歌迷粉丝还是乐坛颁奖礼,都将“千夕之争”“天后对打”作为炒作热点。而如今梅姑仙逝,故人唱旧曲,恩怨已散,只有怀念。

  港乐的兴盛与香港影视行业的蓬勃发展密不可分。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电影、唱片公司发展迅猛,许冠杰、黄霑、顾嘉辉等音乐人相继成名,港乐的发展走进了人才辈出、竞相争辉的时代。节目第三期以“港剧OST(配乐)”为题,唱响《大时代》《金枝欲孽》《义海豪情》等经典影视剧主题曲,诸多TVB港剧演员也以视频的形式送上祝福,更为惊喜的是欧阳震华现身携众星一同唱响《上海滩》。

  其实并不仅仅是《声生不息·大湾区季》怀恋旧日时光,近年来的香港影视也出现了一波回忆浪潮——

  张艾嘉主演的电影《灯火阑珊》中,丈夫去世,妻子美香如何安放自己的回忆与晚年?在城市的霓虹灯闪耀处,为旧人完成遗愿,也是为自己重新点亮希望。

  去年上映的《九龙城寨之围城》也是一种港式怀旧。九龙城寨作为香港著名的赛博奇观,上世纪九十年代已经拆除,而从热血漫画改编而成的电影,所求的并非是回到拥挤逼仄的巷道之中,而是想要借着风的形状厘清此前的来路与此后的去路。古天乐扮演的“龙卷风”一角,在城寨中具有典型的教父效应,他不仅教年轻人如何生存,也在推着城寨中的年轻人走向更广阔的世界。

  2024年年末上映的港片《破·地狱》,借四段人生红白喜事的拼接来展现香港文化的变迁。在生与死之间,有那么多的无奈难以消解,有如此多的喜乐忧愁难以忘怀。可是当生命的指针拨到终点的那一刹那,或许也只能感慨一句岁月如歌。将种种世事的余韵安放在歌声中,这也是“声生不息”的意义。

  这些怀念是对狮子山精神的赞颂,纵艰难困苦,始终有向上的心气。由黄霑填词的《狮子山下》中有这样一句,“总算是欢笑多于唏嘘”。是的,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偶像,一时有一时之文化热潮,但时过境迁后,总有一些打动人心的时光碎片会在回忆中复苏。

  欢笑多于唏嘘的底色还是朝前看。1997年,香港回归文艺晚会上,王菲和叶蒨文一同唱响《明天会更好》。即便青春不解红尘,即便忙碌的世界依然孤独地转个不停,但是依然可以期待明天会更好。而当《声生不息·大湾区季》推出了庆祝澳门回归祖国25周年特辑,港乐的文化意涵被扩大,大湾区的意义呈现出来。

  的确,作为一档系列综艺节目,《声生不息》难免在环节编排与嘉宾邀约上出现重复,也未必每一期都有创新亮点,但传承所带来的安稳踏实已十分可贵。节目中,著名美食家、作家蔡澜在回应 “怕不怕港乐已死”这一尖锐提问时说:“香港是一只无脚鸟,永远会重生。”节目也似对观众诉说着罗文在《前程锦绣》里所唱的:“前程尽愿望,自命百炼钢。泪下抹干,敢抵抗高山,攀过望远方。”

  不必惊慌,千千阕歌,总会飘于远方的路上。(赵晨)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乌尔善:以“封神”之名,探寻中国神话史诗的新境界

  • 社媒时代:非遗影像创新,推动中华文化“潮”向全球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