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坚守塑造“小人物”的中国说唱美学传统 ——从总台春晚语言类节目说起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听说 > 正文

坚守塑造“小人物”的中国说唱美学传统 ——从总台春晚语言类节目说起

来源:中国艺术报2025-02-07 09:54

  作者:孙立生 刘万赟

  每逢除夕,观看总台春晚已经成为百姓家的“年夜饭”,用翘首以待形容似乎也不为过。当年马三立的《买猴》《十点钟开始》、侯宝林的《关公战秦琼》《戏剧与方言》、苏文茂的《歪批三国》、马季的《打电话》、姜昆的《想入非非》、高英培的《钓鱼》、杨振华的《假大空》等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他们的技巧、智慧、境界无一不得益于“无心插柳柳成荫”,马三立通过《买猴》塑造的典型化小人物“马大哈”,后来竟成为中国汉语形容马虎做事的名词。静下心来细细梳理、品味历年来春晚语言类经典佳作,哪个不是得益于对典型化“小人物”形象的塑造呢?

坚守塑造“小人物”的中国说唱美学传统 ——从总台春晚语言类节目说起

小品《金龟婿》

  相信很多观众在今年看到沈腾主演的小品时,没看节目名心底便自语:这回“郝建”又要卖啥“贱”呀?沈腾与“郝建”,已经“合二为一”。伴随着小品《金龟婿》情节的逐步展开,一个看似善良、专一实则钻营、虚伪的“郝建”形象在舞台上愈发丰满,竹篮打水、算计落空,“小人物”在为观众带来欢笑的同时,也与人们生活中的相似经历产生碰撞,引人无限深思。

  观罢2025年总台春晚语言类节目,总觉有话要说,想想无非是祈盼它能更好塑造“小人物”形象的三句话:

  不觉技巧方为最难技巧

  说唱文学塑造“小人物”形象的三个基本条件:

  1、塑造“小人物”的“眼睛”一定基于“独特的发现”。说唱文学佳作的“眼睛”从来都是发现平常人的不平常事、不平常人的平常事。从宽泛意义上说,所有的优秀艺术作品都应该是对生活锐利、敏感与不俗的发现。一个艺术家能走多远,取得多大成就,当然离不开他对技术、技巧的把握,但更取决于他的眼界、境界和由此形成的对人生、人性的独立发现。因为技术、技巧都可以共享通用,只有独立的发现认知才属于个人。今年总台春晚的小品《花架子》就不乏如此品质的“独特发现” :试想,倘若作品中的雷镇长不是以“小人物”的身份去走访调研,又怎会轻易发现下属层层加码、给基层群众造成的一系列困扰呢?透过饭馆门前“花架子”的多番来回挪动,雷镇长发现了问题,老板夫妻也发现了镇长隐藏的真实身份以及他那务实求真、为民服务的初心品质。

  2、塑造“小人物”的思维必须围绕“巧妙的表现”。优秀说唱文学佳作及其传统,多是“情、理、技、趣”的统一体。说唱文学塑造“小人物”,尤其在意、强调故事结构的巧妙,同时亦极为重视其巧妙的合理。当年春晚小品佳作《懒汉相亲》,故事情节与人物形象似乎荒唐,细品它又皆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演绎该故事的三个演员都是“小人物”,性格迥异,形象皆生动鲜活。该作作者、演员之一的曲艺名家赵连甲先生曾表示,实现说唱文学的奇妙,旨在让刻画“小人物”富有典型化意义。即使总台春晚的“语境”特殊,但所有“规矩”或“局限”,却又是艺术家追寻“随心所欲不逾矩”之自由的难得机会与平台。真正意义的艺术家,需要让心境在语境里实现自由,以使一切手段、技巧为塑造“小人物”形象这一根本发挥到极致。

  3、塑造“小人物”的技巧应该谨记“形式的隐现”。有句艺谚叫“说到熟时当生时”,为什么非要将“滚瓜烂熟”变成“半生不熟”呢?答案就两字:真实。如此才能淡化由其“形式感”带给受众的“隔膜”,从而拉近或者说缩小演员与受众的距离,以引导其“身临其境”。马三立在舞台上表演单口相声时,给人的感觉就像是与观众“拉家常”——他将口语化演绎到极致,将技巧融于小人物的“自我”,使之成为“本色”。从这个意义上说,曲艺家对“形式感”的淡化就是对“艺术性”的强化。“技巧的隐现”非但不是忽略技巧、漠视技巧而是强调技巧、关注技巧。“隐现技巧”,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艺术魅力和智慧。

  心灵智慧乃是最高智慧

  今年岳云鹏、孙越在春晚舞台上表演的《我们一起说相声》,成为整台晚会的“垫话”与“暖场”。诚然,它似乎离“正活”稍远了点;好在,跟观众“智慧博弈”的意识,却值得肯定与赞许。中国说唱文学的许多技巧,都深藏着“拴住人腿”的智慧,诸如“铺平垫稳”“欲擒故纵”“烘云托月”“移花接木”等,在不同维度诠释着其对观演关系的特殊要求。马三立有段名叫《逗你玩》的相声,它其实也是对相声本质的一种阐释与概括。这里的“玩”显然不是随意的,因为它前面有“逗”,逗字的意思是引逗、招引,即曲艺家要积极、主动地引逗着你玩儿。“玩”是轻松与快乐,即以不严肃的态度对待。我们约定俗成将春晚某些节目定位成“语言类”,是指它们有“演绎故事”的共性规律可循。演绎故事,最忌讳“装腔作势”“花里胡哨”,需要朴实、亲切,以让受众渐入“情感互动”或“智慧博弈”的语境。受众唯有变被动为主动,才能心甘情愿与其一起玩儿。而能“玩在一起”的道理再简单不过,那便是“棋逢对手,将遇良才”。

  所以,中国说唱文学诸多大智慧也可以浓缩成简单一句话:“不隔语、不隔音,最主要的是不隔心”——小人物与小人物之间必须心心相印、唇齿相依。小品《点点关注》并未将焦点直接对准“空巢老人”的孤单、忧愁,反将当下流行的汉服古风、网络视频、奶茶分装等时尚元素巧妙地融汇于内,在祖孙三人的情感关系变化中折射出家庭对亲情“关注”、陪伴的深层需求,以“闹而不喧”的形式手段召唤美好情感的复归。质言之,说唱文学塑造“小人物”的智慧,要求作者、演员必须把艺术生活化,将形式隐现、技巧隐现、功夫隐现——他们深知,心灵智慧才是塑造老百姓身边“小人物”典型形象的最高智慧。

  顺其自然才现最美自然

  近日,读了网上对总台春晚语言类节目的点评,受益匪浅、感受深刻,也激发了笔者的进一步追问:何谓“语言类艺术”?窃认为,它的本质特性就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它当然需要“非常有心”,但其高级之处就在于它把“非常有心”“特别用心”等鲜明化的主题“模糊”成了“请君入瓮”。由青年相声演员金霏领衔创作、表演的群口相声《没那么简单》,其名字便有诱人一探究竟“看下去”、使人随之逐步深入、最终“如梦方醒”的魅力。“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是中国说唱文学塑造“小人物”的独特境界,它也为许多影视剧与舞台艺术样式所效仿,给受众带来全新的体验感。艺术作品与受众之间需要进行“博弈”,因此不可忽略“把清晰的思想模糊化”这一说唱文学的技巧、智慧与境界。应当懂得,塑造“小人物”必须具备征服小人物的“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否则,谁还稀罕与你“过招”“下棋”呀?换言之,锋芒毕露、一览无余乃是艺术最大的天敌与忌讳。

  中国说唱文学始终富有讴歌真善美、鞭挞假恶丑的美学传统,塑造“小人物”典型形象是坚持现实主义创作路径的重要环节,不仅成为它通俗易懂、雅俗共赏的健康基因,更构筑了它将教化功能与娱乐功能有机平衡的追求境界。《没那么简单》经由“推三轮”这么一件小事,竟勾连起网络评论“标题党”、“键盘侠”、乱打广告等种种不良现象。因此,恰是为了有效抵达抱诚守真、抑恶扬善的理想,它的含蓄、委婉、隐曲才显得愈发重要。

  艺谚曰“要想好颠个倒”。只有心底乐为“小人物”,眼里、笔下才能塑造出活灵活现、有血有肉、呼之欲出的典型化“小人物”艺术形象。在这样的视角下,总台春晚永无谢幕,因为它始终在坚守塑造“小人物”的美学传统,在人民的期盼与等待中,且行且思,从容、淡定地行稳致远……

  (孙立生系山东省曲协名誉主席、一级编剧,刘万赟系中央戏剧学院博士研究生)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郭 伟:纪录片《寻找冯友兰》的诗意叙事与思想探寻

  • 散仙的快乐:陆压与《封神演义》的隐逸趣味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