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孔德淇
2025年央视春晚在喜庆氛围中落下帷幕,但其留下的文化况味却余音绕梁。这届春晚作为“春节”申遗成功后的首秀,“含非遗量”极高,涉及百余项非遗,在传统与现代的交融间,展现出丰富多元的文化价值。
在当今快节奏的现代生活浪潮下,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缺乏足够的展示空间与传播渠道,正面临着传承困境。春晚为这些瑰宝级非遗项目提供了一个亮相舞台,成为一座别具一格的非遗“活态博物馆”。开场视觉秀里,金如意、民俗剪纸、草木染等非遗元素如繁花绽放,纷至沓来。它们不仅是历史的“活化石”,承载着先辈们的无穷智慧和深厚情感,更是中华文化根脉的重要象征,串联起了民族的记忆与精神。以庆阳剪纸为例,非遗传承人凭借现代舞台技术的力量,将传统剪纸艺术巧妙融入民俗场景的构建当中。在灯光的映照下,细腻的剪纸线条被赋予了生命,灵动地穿梭于历史与现代之间,以鲜活的姿态走进大众视野,让观众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
本届春晚堪称非遗融合创新的前沿“试验田”,不断探索非遗与现代艺术形式的结合。小品《借伞》以经典民间传说《白蛇传》中的“断桥借伞”情节为灵感源泉,大胆地融合了京剧、粤剧、川剧、越剧四大剧种,在充满趣味的“误会”情节中传递出“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好祝福。其中的核心道具——西湖绸伞,由非遗传承师纯手工精心打造,每一个细节都蕴含非遗元素,尽显匠心独运。这种从内容到道具全方位的非遗融合,彻底打破了传统艺术之间的界限。戏曲不再是高高在上、曲高和寡的存在,而是与现代小品激情碰撞,擦出了绚丽的火花;手工技艺也借助该广阔舞台,重新焕发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让人们看到了非遗在现代语境下的无限可能。
节目《笔走龙蛇》更是别出心裁,将武术与书法文化跨界结合。武者们刚劲有力的肢体语言,与书法那飘逸灵动的意境相互映衬,创造出前所未有的创新表达形式。在舞台上,武者们的一招一式,仿佛是书法世界的一笔一划,刚柔并济,虚实相生。通过这种独特的演绎方式,让非遗在新时代找到了扎根的土壤,让更多人体悟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春晚还担当起了非遗走向世界的“新使者”角色。不同地区、不同年龄段的观众,因春晚的非遗节目产生强烈文化共鸣。比如《潮起舞英歌》中,英歌舞传人节奏明快的舞步,让潮汕地区民众倍感亲切,勾起了他们对家乡文化的深深眷恋,也让其他地区观众得以领略潮汕文化的精髓,增进了地域间的文化认同。中国传统建筑创演秀《栋梁》将“北京中轴线”这一世界文化遗产搬上舞台,通过绝伦的镜头呈现和生动的舞台演绎,传递出中国古建筑文化的积厚流光和悠长韵味,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互鉴。
春晚的这场非遗盛宴,在传承中守正固本,在创新中开拓进取,在凝聚情感中筑牢民族根基,在文化传播中展现大国风采。希望未来有更多平台,深入挖掘非遗的多元价值,让古老而珍贵的民族文化在新时代更加绚丽多姿,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贡献更多的中国智慧与中国力量。(孔德淇)
此文系频道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稿件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