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霍 炬
随着时代的变革和文艺实践的不断推进,中国文艺学在新媒体与互联网的支持下迎来全新的“技术转向”。当下技术驱动的转向为中国文艺学提供了自主创新的全新契机,在媒介革命的背景下,中国文艺学正经历深刻变革。我们需重新审视新媒体对中国文艺学转向的影响,深刻把握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发展带来的新机遇。在此基础上,建构与新媒体时代相匹配的中国文艺理论体系,推动文艺学迈向新的发展阶段。这不仅要求我们关注文艺学的学科知识生产与学理建构,还要深入研究新媒体语境下的文艺现象,如网络文学的创作与传播,从而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中实现文艺学的创新发展。
新媒体时代中国文艺学的转向契机
如果说在语言转向和文化转向时期,中国文论曾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依赖西方话语”的局限,那么,在新技术转型及其带来的文化艺术深刻变革中,中国文论正迎来一次关键的自主创新机遇,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理论创新往往源自社会生产方式的变化与转型。当前,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正在深刻改变着全球的物质生产方式,并与文艺等精神活动紧密交织。在文化转向阶段,那种将文化艺术问题从物质生产中割裂开来的理论框架逐渐显得力不从心。与此相对,结合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探讨,正逐渐展现出更强的解释力,成为推动理论发展的重要核心力量。
目前,中国网络文学已取得显著进展,凭借着瑰丽的想象、精彩的故事、强烈的代入感等,中国网络文学的受众群体不再局限于中文读者,而是呈现多元化形态,在国际舞台上产生了广泛影响力。同时,网络剧、融合线上线下的IP影视等新型文艺形式也迅速崛起,实现了文学与影视、音乐等其他艺术形式的深度融合,形成新的文化生产模式,这种创新的表达方式使得文艺创作边界更加模糊,推动了跨媒介艺术的蓬勃发展。
新技术转向所引发的深刻社会变革,为中国文化艺术的独立发展及文艺理论创新提供了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在全球新技术范式发生明显变化的同时,中华民族从站起来走向“富起来”,并逐步迈向“强起来”的伟大复兴。这一进程为中国文艺理论在全球文艺讨论中实现自主创新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新媒体时代中国文艺学的转向表现
中国文艺学研究对象转向。自20世纪90年代北美的汉语网络文学诞生以来,中国文学的创作和传播方式逐渐转向网络平台。进入21世纪后,随着网络文学的快速发展,传统的文学创作和传播模式也发生深刻变化,具体表现为传统的纸质文本和物理书写的地位日渐被电子设备和虚拟空间中的数字作品所取代,网络文学逐步从原本的文化边缘进入文学的主流领域,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创作力量。这一转变不仅重新定义了文学的存在方式,还对文学研究的对象和框架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此背景下,文艺学的研究者要重新明确文学作品的定义和性质,既要关注《红楼梦》或莎士比亚作品等经典文学文本,还要积极应对日益突出的网络文学现象。而研究对象也不再仅限于纸质书籍和印刷文本,而是扩展到包括网络写作、互动性强的超文本文学和多媒体作品。例如,研究者不仅要分析传统小说,还要解读像麦克尔·乔伊斯的《下午,一个故事》或痞子蔡的《第一次的亲密接触》等网络文学作品。与此同时,新媒体时代下,文学的创作方式、文本形式和传播途径都不再是稳定的物理存在,而是在数字和虚拟空间中得以动态呈现。这种转变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传统文学研究中关于主体与客体、文本与创作的二元对立,重新塑造了文学研究的核心框架和逻辑着力点,改变了文艺学的研究对象和语境规则。
中国文艺学理论秩序重构。由于媒介使用和发布平台的差异性,新媒体创作的形式和表达方式与传统文学存在显著不同。尤其是在创作者的身份和创作目标上,随着平台的多样化,文学生产的空间和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例如,网络写作不再依赖纸笔,而是通过键盘、鼠标等电子设备完成,催生出“指尖上的文学”。同时,新媒体文学大多利用多媒体技术和超文本手段,突破了语言媒介的限制,创作出只能存在于虚拟世界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更接近综合艺术而非单纯的文字表达。在这一过程中,新的文艺理论应运而生,形成了新媒体文艺学的理论框架。这就要求文艺学研究者更新文艺研究理念,积极拓宽文艺理论的研究路径,从新媒体的角度出发对文艺理论的新动向、新秩序、新范畴进行全面审视。此外,自动写作程序和计算机程序设计的发展,使得机器创作开始挑战传统“作家”的身份,文学生产的场域因此进入了新的阶段,成为机器创作与人工创作交汇的“实验场”。这些变化不仅影响了文学生产的方式,也对文学理论秩序产生了深远影响,推动了新媒体文艺学的转型。在此背景下,文艺学研究者不得不思考:如果机器可以创作,文学的本质究竟是什么?这一问题推动了文学理论领域的深入讨论,并促使学者们重新审视文学创作的本质与价值。
中国文艺学学术语法扩展。在新的媒体环境中,文学知识领域不断更新和扩充,尤其在知识体系构建方面的表现突出。从学科谱系的角度来看,现代新媒体文艺学的出现,继承了传统的文艺美学及其相关学科,如美学、社会学、历史学、语言学、心理学等的基础知识框架,同时也融入了两类全新的知识领域。一是与传媒技术和数字平台相关的知识体系。这类知识包括数字化、网络平台、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电子书、BBS、博客等,甚至如“打赏”“催更”“置顶”等网络文化现象,都成为新媒体语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掌握这些新兴术语和技术成为进入新媒体文学研究的基本要求,而尚未掌握这些基础知识的研究者可能会面临被认为是“新文盲”的局面,无法理解新媒体的创作和传播方式。二是新媒体文学艺术本身的专业知识,包括网络文学、网络音乐、网络影视等多个领域。随着这些新兴艺术形态的发展,相关的创作和批评方式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尤其是“网络语言”的兴起,它的变革速度和时尚化特征让人们时刻感受到文化变化的快速步伐。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新媒体文艺学作为媒介变革的产物,其兴起与发展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应当秉持尊重历史与文化传统的态度,从学习和发展的视角审视这一学科的新动向。我们要放眼未来,积极参与新媒体文艺学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拓展,从而为中国文艺学的转型与进步提供有力的支持与推动,这不仅是时代赋予的责任,也是学术发展的必然要求。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