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王 润
由张慧编剧、导演的话剧《杂拌、折罗或沙拉》,近日首次以大剧场版形式登上保利剧院舞台。这部诞生于2021年的作品,以生动幽默、荒诞深刻的形式,记录了创作者复杂的情绪和思考,也带给观众五味杂陈的感受。从当初以小剧场形式首演,到受邀参加乌镇戏剧节,再到如今复排成大剧场版全国巡演,剧中对于人类困境与自由、生死与回忆的探讨,更显示出其富有哲思的“寓言性”。
正如其有趣的剧名,《杂拌、折罗或沙拉》以三种不同称呼“大杂烩”的菜名命名,象征着生活的多元与混杂。该剧的舞台设计也别具深意,一个倒扣的巨大“碗形装置”倾斜于台上,既暗示着某种压抑与危机,也隐喻这是个体经验和生命故事的容器。剧中三个看似彼此无关却有内在关联的独立故事《浒墅关》《阿齐》《一个哑剧》,分别从不同角度切入,并借助多媒体手段,以充满舞台假定性和游戏感的戏剧手法,呈现出多维度的人生况味。
第一幕《浒墅关》聚焦一对隔离中的夫妻,通过妻子与已故前夫的幻象对话,探讨记忆的虚妄与情感的囚笼。妻子对“浒墅关”真相的追问,也是人类对确定性永恒的执念。演员马卓君、张懿曼的表演轻松自然,在看似日常的你来我往对话中,逐渐揭开人物内心的秘密和隐痛;并在和观众的互动中,以打破“第四堵墙”的游戏感方式,让人感悟生命与情感的复杂,“真实”与“回忆”的不可捉摸。
第二幕《阿齐》以荒诞喜剧的形式,刻画了一个“宁愿偷车也不打工”的小偷阿齐,蒋奇明以令人叫绝的人物塑造能力和精湛演技,将底层边缘人的生存哲学转化为一场狂欢式的表演。他操着一口广西方言、戴着手铐、吊儿郎当地登场,以一种近乎“丑角”的表演状态,让观众因荒诞而发笑,又因共鸣而刺痛。不愿打工的阿齐,在表达对“电动车”情感过程中,流露出对生活各种细节和味道浓郁的诗意;在讲述人生唯一一次打工经历“剥貉皮”的独白中,又揭示出职场对人性的异化。蒋奇明“跳进跳出”的肢体动作与极富表现力的声线,让小人物阿齐成为对抗困境与束缚的“浪漫英雄”。
第三幕《一个哑剧》则通过被AI监控的舞台寓言,将大数据时代的隐私焦虑与个体失控具象化,张懿曼、蒋奇明和马卓君共同演绎的AI操控下的牵线木偶之舞,大屏幕中反复滚动出现的各种统计数据,虽然没有一句对白,却引领着人们在互动和笑声中回味和思考。结尾时,一颗巨大的蛋中出现新生儿的啼哭,留给人们更多想象,也将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抛向每个人:科技和未来,对于人类到底意味着什么?
剧中探讨的“困境”问题可谓作为一种人类永恒问题长期存在,而对“AI”“大数据”等话题的探讨,则具有某种如同“预言”一样的前瞻性。该剧可贵之处,也在于勇敢撕开时代的精神症结,逼迫人们直面被日常琐碎掩盖的生存真相,保持对伤口疼痛的感知,并在疼痛中寻找重构意义的可能。(王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