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在传统失落处,新的奇迹诞生了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听说 > 正文

在传统失落处,新的奇迹诞生了

来源:文汇报2025-02-12 09:45

  作者:吴丹妮

  偶剧,或者在舞台表演中运用大量“偶元素”,是最近一段时间上海戏剧舞台的亮点之一。法国头脑呓语剧团演出的偶剧《尝一口拿破仑》、德国柏林剧团演出的偶剧《布莱希特的鬼魂》和一台好戏出品的《疯人说:一个叫虹的木偶》等作品,通过对偶的创新性使用,配合夸张、多变的艺术手法,营造出充满张力的舞台效果,赢得了观众的喜爱。

  在中西方戏剧发展史上,偶戏都曾是它们各自戏剧体系的重要组成之一。欧洲的木偶戏传统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作家色诺芬在他的作品《会饮》中记载了木偶的使用与表演。在中国,木偶古称傀儡,又称窟儡子、傀儡子。据《乐府杂录》记载,公元前202年汉陈平制作了美女偶人“舞于婢间以解平城之围”,侧面说明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傀儡就已经可以表演歌舞。唐天宝年间梁锽在《傀儡吟》中写道,“刻木牵丝作老翁,鸡皮鹤发与真同。须臾弄罢寂无事,还似人生一梦中”,则说明当时已经有制作精良的木刻提线木偶了。

  两千余年来,中西方偶戏各自生长,历经鼎盛与衰落,当它们相遇在上海的舞台上,不免让人惊觉,古老的形式依然拥有重生的力量。

  不再隐匿的操偶师

  传统偶剧需要操偶师“隐身”表演。杖头木偶、提线木偶是利用高差,制造遮蔽操偶师的隐秘空间;活跃在越南的水傀儡则是用竹篾制成的帘幕将水塘隔成前后二区,操偶师在帘后操弄藏在水下的长杆使傀儡舞动。不论形式如何,偶戏表演过程中,操偶师都需要藏匿自身。

  当偶师“隐身”后,置于台前的偶人就化为操偶师的替身,按操偶师的指挥去动作、表情,并由操偶师代之发声。人、偶、角色三者浑然一体,“假戏真做”,乃至“弄假成真”,是传统偶戏追求的演出效果。整个过程,操偶师的操纵方式必须秘而不宣,它是技巧、更是机密,凭借隐匿的神秘感,它在前台的表演之外进一步激发出观众的好奇与想象。

  而在前文例举的当代偶剧作品中,无一例外,都是人偶同台演出。这意味着人和偶处在平等的表演地位上,他们承载着各自需要完成的舞台任务,有交流、有配合。显然,这对操偶师提出了更高的表演要求,他们不仅要完成属于自己角色的表演,还需要操作偶,帮助偶完成表演。

  当隐匿者现身,模仿现实的舞台逻辑被打破,传统偶剧的神秘与奇巧之感也随之丧失。但传统失落之处却正是新的戏剧神奇诞生之点,就像操偶师采用不同的声音、不同的肢体语言来分饰自己的角色与偶的角色,那种自由切换之间的娴熟、机智和趣味,是人偶同台方能达成的奇异景观。

  突破程式与规范的“偶”

  传统偶戏角色大都以木头雕刻人形或动物,无论制作还是操作,都依循一套规则和程式,在家族之中或师徒之间代代相传。不论是小偶,如福建漳州的布袋木偶,还是大偶,如真人般高大的川北大木偶;不论“上弄下”的提线木偶,还是“下弄上”的杖头木偶……传统的偶制作与偶操作,作为家族或行业之密,依靠情感的维系,坚韧地但同时也艰难地在民间传承、延续。

  而最近呈现于上海舞台的偶戏,从材料、造型、制作到舞台表现都突破传统窠臼,出现了多种探索性的尝试。《尝一口拿破仑》中,纸船拆开得到的巨大纸张可以是偶;摘下脸上的彩泥面具,揉捏成团,再徒手捏成童年时的自己也可以是偶;一把竖在道具小窗前的意大利面,透过灯光的映射,就是一片森林;一张轻盈的塑料薄膜,可以是海洋,也可以是其他想象之物——偶的形象不再只局限于人物、动物,偶的设定也远远超出了传统木刻偶的形制与家族传承的范式。讲述个人成长历程的叙述作品《887》中,罗伯特·勒帕吉和机器神(Ex-Machina)用微缩景观、即时影像、影戏和操偶等多种方式构建了一场关于“记忆”与“童年”的梦境,偶作为角色也作为道具,参与到一次有关戏剧与装置的舞台试验中。《疯人说:一个叫虹的木偶》中用到的偶人“虹”,是一个穿着红色裙子的3D打印杖头偶。它是一个符号,寄寓着人性中的纯真、脆弱和寻求被理解的渴望;它也是全剧的线索,串联起事件,推动情节的演进。

  艺术家们不同向度上的探索,开拓出偶异于传统、突破常规的形象与意义架构,使其得以和谐地嵌入当代戏剧那充满忧思、歧义和探索的舞台空间。

  仪式性、象征性的复归

  关于偶戏的起源,虽然众说纷纭,但大多数研究都指向原始巫术。偶人最早的用途很可能是巫术仪式上的重要道具,具有神圣的象征寓意。在漫长的世俗化历程中,偶从服务于神圣仪式的象征领域逐渐步入人世的叙事、抒情。随着神秘性与神圣性的消解,偶退出祭坛,散布民间,通过具体的角色扮演和世事百态的演绎,助兴节庆氛围,融入俗世悲欢。

  然而今天,当表演者和偶可以作为平等的角色同台表演,就意味着创作者不再满足于以“偶”去扮演或代替“人”,而是要去生发、强化“偶”作为“人”以外的意义。人世纷扰,各种难以言说的理、难以征询的事、难以释怀的情……需要探讨需要追究需要排解,而偶恰好成为诸多莫可名状之物的极佳载体。偶戏那一度隐而不显的原初意义架构——象征,曾经服从于神圣目的流程——仪式,在当代戏剧的本质追寻中,被唤醒、借用和张扬。偶立于舞台中央,将编剧、导演、舞美、表演等戏剧要素紧密黏合在一起,台词建构、剧本逻辑、舞美策略共同构建起仪式性特征明显的表演氛围。舞台不再单纯追求合乎常理的真实,而是不惜通过类仪式的程式、变形、夸张,追求本质的澄明和“偶”的象征意义的彰显。

  充满想象力的艺术家们,将偶带入话剧舞台,为缤纷繁茂的剧场再添异彩。这一探索也让我们看到,古老的形式并不必然走向衰败,藉由时代精神的触发,突破规范与程式的束缚,经历看似毁坏的重塑,古老的形式甚至可能获得轮回般重生的力量。

  (作者为上海艺术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 责编:崔益明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尹德锦:舞出东方审美的意蕴与温度

  • 李修文《猛虎下山》:对九十年代的别样书写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