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数字技术,让文物“触手可及”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玩艺 > 正文

数字技术,让文物“触手可及”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02-14 10:00

  作者:刘乐艺 王 聪

  在距离山西云冈石窟900多公里之外的山东青岛城市传媒广场,云冈石窟第3窟以3D打印的形式与观众见面;在四川三星堆博物馆新馆,游客通过VR技术跟随青铜大立人俯瞰鸭子河畔的三星堆遗址;在线上打开敦煌“数字藏经洞”,可以毫米级高精度地观察敦煌藏经洞文物……

  当前,数字技术正在文博领域扮演起日益重要的角色——不仅深度融入文物的考古发掘、保护修复,还通过沉浸式体验和互动式展示,使观众能更直观、生动地感受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与独特魅力,进一步拓展了文物保护的广度和深度。

  观众在河北省石家庄市鹿泉区“奇遇三星堆”展览上拍照。陈其保摄(新华社发)

  技术修复,让古迹“重焕新生”

  在重庆市宝顶山大佛湾,600余名演职人员手捧孔明灯,将其缓缓放飞至夜空,漫天的灯火如繁星闪烁,照亮了崖壁上历经千年的唐宋石刻……在2025年央视春晚的重庆分会场,大足石刻以其独特的文化魅力惊艳亮相。

  始建于初唐的大足石刻历经千年风雨,为何依然神采奕奕?大足石刻研究院院长蒋思维表示,近年来,数字化技术已广泛用于大足石刻病害勘查研究、保护工程施工等过程,极大提升了文物保护的科技含量。

  相关技术修复人员借助三维激光扫描和倾斜摄影测量技术,全面采集文物数据信息,精准记录需要修复的位置和尺寸。针对文物内部的修复需求,X射线探伤、地质雷达、红外热成像等数字探测技术的应用,也让文物内部的残缺细节得以清晰呈现。

  大足石刻研究院还利用图形图像处理等技术,开展文物虚拟修复工作。据了解,这种虚拟修复不仅能最大程度地避免实际修复中的多次返工,还能在正式修复前为大足石刻科学保护修复提供最佳方案。

  数字技术的介入,不仅让文物“重焕新生”,更让它们“走得更远”。

  “石窟寺的数字化永生,是以我们这个时代的技术和使命感,向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生生不息的文化传承致敬。”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李志荣教授介绍,浙江大学科研团队历经20余年的探索,通过自主研发全球领先的3D高保真数字测量与重建技术,成功实现了对中国多个代表性龛像的等比例复制。

  早在2017年,浙大科研团队就与云冈研究院合作,成功利用3D打印技术复原了云冈石窟第3窟西后室;2019年,团队再次取得突破,研发出“积木式”云冈石窟第12窟等比例3D复制品。这些复制品由高分子材料制成,表面喷涂专门调制的云冈砂岩质感涂层,不仅外观逼真,还可拆卸、拼装、运输。据统计,自2010年以来,浙大科研团队运用3D高保真数字测量与重建技术,已完成220项文物数字化考古调查工作。

  “高精度扫描、3D打印、数字图像处理、大数据与云计算以及人工智能等技术,已成为现代文物修复的重要依托手段。”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教授郑霞告诉笔者,数字技术在文物修复领域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与传统修复方法相比,数字技术通过高精度扫描和数据分析,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主观判断导致的误差,对文物进行非接触式的检测也能够减少修复过程中对文物本体的损伤。

  在“寻境敦煌——数字敦煌沉浸展”,游客借助VR设备沉浸式游览莫高窟第285窟虚拟场景。(新华社记者 郎兵兵摄)

  互动体验,让观展“动感十足”

  白山巍峨,松水东流,春节假期期间,笔者走进吉林省博物院,一场别开生面的智慧导览之旅正在开展。在“白山松水的记忆——吉林省历史文化陈列”展厅,AR(增强现实)眼镜智慧导览以文物为核心,将历史文化、地域文化与当下生活紧密相连,通过“故事化”的知识解读,为观众带来沉浸式的观展体验。

  为了让不同年龄段和专业背景的观众都能获得最佳体验,AR眼镜智慧导览特别设计了青少年版、普及版和专家版三种模式。笔者在“文明曙光”展区首先体验了青少年版,画面中卡通史前人类形象跃然眼前,知识介绍趣味盎然,三维立体动画如同3D电影,笔者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与史前人类一起狩猎、采集,感受历史的脉动。

  接着,在“汉唐古韵”展区,笔者切换到普及版,只见青铜器上的纹饰似乎在流动,陶俑的姿态栩栩如生,仿佛在讲述那个时代的辉煌与荣耀。通过手机扫描,笔者还看到了文物的动态复原效果,再配以人工智能生成的多语言讲解,让历史知识变得更加直观和易懂。

  在三星堆博物馆新馆,VR(虚拟现实)沉浸式体验项目也为观众带来了全新体验。“寻觅三星堆——祭祀坑考古发掘现场”的VR沉浸式体验项目借助先进的LBE(多人大空间VR)技术,1∶1重构复原了遗址区保护大棚、考古发掘方舱、象牙库房等数字孪生场景。

  据了解,整个体验项目时长30分钟,分为四个部分。序幕“青铜之路”,通过金面具等文物陈列场景,让观众了解三星堆遗址的基本情况;接着是“博物馆奇妙夜”,“复活”的青铜大立人带领观众登上青铜馆和新馆顶部,俯瞰三星堆遗址区、三星堆博物馆园区和鸭子河,以飞行视角纵览三星堆周边状况;然后是“祭祀坑探秘”,引导观众深入了解祭祀坑文物埋藏、提取、实验分析等考古研究成果;最后是“飞跃三星堆遗址”,观众可“驾驶”一叶黄金面具,在三星堆古城、马牧河等虚拟复原的历史场景中穿梭,见证沧海桑田的变幻。

  郑霞表示,数字技术应用的核心目标是促进文物内涵的挖掘,使文物及其承载的信息更清晰生动地呈现,从而为观众打造深度的文化体验。中国国家博物馆推出的数智人“艾雯雯”,便是以更加亲切和现代化的形式拉近观众与文物的距离。

  近日,在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古代中国展厅,身着素雅长裙的“艾雯雯”正微笑着向观众介绍文物。据介绍,“艾雯雯”利用语音合成技术和实时3D语音驱动技术,将文本合成为音频并实时驱动她的表情和肢体动作。她不仅能清晰解读文物故事,还能与观众进行自然语言交互,回答各种问题,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和建议。

  在互动过程中,“艾雯雯”可以通过VR技术等,让观众看到文物的三维立体图像。例如,观众可以通过手势控制,让“艾雯雯”展示文物的不同角度,或者通过语音指令,让“艾雯雯”讲述文物的制作工艺。不仅如此,“艾雯雯”还拥有超强的自学习、自适应能力,能够不断更新、丰富自己的知识库。

  中国国家博物馆相关负责人表示,依托国家博物馆143万余件馆藏文物,逾4000万全媒体矩阵稳定受众群体,“艾雯雯”将在线上线下展示中华文明优秀成果。下一步,国家博物馆有望与国家智慧教育等相关平台合作,为广大公众,特别是青少年提供丰富云端文化资源。

  “未来,在数字技术的支持下,博物馆将更加以观众为中心,从对观众的单向输出,转变为与观众双向互动,在此过程中,观众在展览中的参与度会进一步提高,不仅成为展览的互动者,也会成为内容的共创者。”郑霞说。

  云冈研究院数字化保护中心工作人员在云冈石窟第10窟进行数据采集。(新华社记者 詹 彦摄)

  在大足石刻宝顶山景区,大批游客前来参观。黄 舒摄(人民视觉)

  在线资源,让文物“走出深闺”

  依靠数字技术,越来越多的文物正“走出深闺”,融入大众的日常生活。

  2024年8月,由芒果数智打造的“山海”APP正式上线,这座没有围墙的博物馆,如同一座跨越时空的文化宝库,汇聚了海量的数字馆藏。从石器时代的古朴石陶,到秦汉时期的雄浑文物,再到明清时代的精美瓷器,历史的脉络在这里清晰可见。

  打开“山海”APP,用户可以360度无死角地旋转文物,把每一处细节都看得清清楚楚。更神奇的是,借助AI互动功能,“沉默”的文物仿佛一下子“活”了过来,进而“开口说话”。例如,当用户想了解一件汉代青铜鼎时,“山海”APP不仅会展示鼎上那些精美绝伦的纹饰,还会通过动画把古代工匠铸造它的过程一一呈现。

  值得一提的是,“山海”APP还藏着一个“宝藏功能”——个性化博物馆。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打造一个专属的“私人博物馆”,把自己喜欢的文物一键收藏,并且还能把个性化博物馆转发给家人和朋友,邀请他们一起欣赏“私人”馆藏,听取这些文物背后的故事。

  在APP之外,游戏与文博资源的结合也为文化体验带来了新的可能。

  敦煌古老而神秘的故事和艺术宝藏一直吸引着络绎不绝的游客。眼下,人们不必长途跋涉,就能亲身体验敦煌的魅力。由国家文物局指导、敦煌研究院与腾讯联合打造的超时空参与式博物馆“数字藏经洞”,运用高清数字照扫、全局动态光照、云游戏等游戏技术,生动复现藏经洞及其百年前室藏6万余卷珍贵文物的历史场景,数字资产规模超过36G,画面精度达到4K影视级画质。

  项目采用云游戏技术,使用户可以突破手机性能的限制,实现“零门槛”参与。每个用户都可以成为“数字国宝守护者”,一键“穿越”至晚唐、北宋、清末等历史时期。从洞窟的开凿到封藏万卷,再到文物流散和再次聚首,用户可以与历史人物互动,完成各种任务,解锁文物背后的故事。

  比如,以敦煌遗书《归义军衙府酒破历》为故事主线的游戏设计,巧妙地赋予了6个用户角色与8个NPC(非玩家角色)自然流畅的动作与表情,使他们栩栩如生。通过游戏化的背包、手记等交互设置以及激励机制,结合游戏化的叙事和风格化的场景,玩家将沿着游戏的指引,逐步揭开《归义军衙府酒破历》被一分为三的背景,随着探索的深入,玩家不仅将亲历那段风云变幻的历史,还将亲手将这份珍贵文献拼凑完整。

  腾讯游戏“数字藏经洞”主策划薛晓黎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在文物细节呈现和用户体验方面,数字藏经洞实现了“高精复现”和“超写实”复现。该项目首次在数字世界中以毫米级高精度1∶1复刻了敦煌莫高窟第16窟和第17窟,使得数字世界的洞窟与真实世界几乎一模一样。

  专家指出,展望未来,数字技术将更好促进文物“走出深闺”,其应用将更多基于文物数字资源的共创与传播。比如,公众可以对文物的纹饰进行拓展式AI辅助设计,也可以在虚拟策展平台上构建自己的展览,或者创作个性化的文物主题短视频,再借助社交媒体将这些共创内容发布,从而吸引更多人关注分享,使文物真正融入大众的日常生活之中。(刘乐艺 王 聪)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短视频时代,我们如何保卫消逝的童年?

  • 《哪吒》系列动画:当代流行文化对传统经典的解构与重构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