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一个人的文学史——读陈引驰《文脉的演进——中国古代文学史讲录》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书虫 > 正文

一个人的文学史——读陈引驰《文脉的演进——中国古代文学史讲录》

来源:文汇报2025-02-17 09:06

  作者:吴艳红

  复旦大学教授陈引驰提到朱东润先生的意见特别有意思:“有的地方如果讲不通,可能就是无法讲通的,上千年前传下来的东西,倘若句句都讲得通,肯定就是不对的。”这意味着常识往往就是真理,陈引驰重视常识,其新著《文脉的演进——中国古代文学史讲录》突破教科书式的模子,书中有讨论,有推断,有质疑,有互参,有搁置不论,不局限于各种具体的文学史知识,而是重在梳理文脉演进的关节转捩处。

  何谓文学史、何谓文学、何谓中国文学,这是讲文学史首先必须面对的问题。陈引驰没有回避,在导论里澄清了这些看似不言自明的概念。

  关于何谓文学史,陈引驰指出这首先不是一个历史的、事实的问题,而是一个学术的、理论的问题。“文学史实际上都站在文学发生的时间之后,是后人对于前人的判断,按钱(锺书)先生的说法,就是‘野孩子认父亲’,是‘暴发户造家谱’。”这说明文学史可以有很多不同的观察方式与理解方式,避免了单一与刻板。“仅将所谓的文学文本连在一起,该如何构成文学史?”“文学活动、文学事件能否构成历史?”对于这些司空见惯的看法,陈引驰设疑后解疑,提出更具包蕴性的看法:作品和作品之间、文学事件和文学事件之间,要具有内在的联系性,才成其为文学史。文学史是要建立一种内在联系性,把文学作品、文学相关的活动连缀成一个序列。所以文学史首先是“叙述”,通过主体性建立起序列关系。

  关于何谓文学,陈引驰追溯了“文学”这个概念在不同时期的不同内涵。“文学”在《论语》“孔门四科”中,指的是古代文献;在汉代,“文学”范围依然较广,而“文章”更近于今天所讲的文学性文字;在《世说新语》之《文学》篇诸多条目中,依然可见文化、学术兼容其中,而从曹植七步成诗的故事开始,出现了着重在书面文字书写的近似于现代意义上的“文学”概念。陈引驰用核心文类(韵文、散文、诗歌、小说等)告诉读者,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文学观念本身是发展的。而什么是真正的文学,他也并不给出定义,而是举出“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说“超越时空、感发生命的力量,赋予文字以文学的价值”。

  关于何谓中国文学,陈引驰从文字形式的角度指出中国文学音、形、义的特点以及言、文分离(即口语与书面语差异很大),“中国文学其实是一种具有很高书写性、修辞性的语文传统”,文言传统让今人能读懂几千年前古人的文章,这正是文脉延续下来的原因。从内容旨趣角度,陈引驰将中国文学与西方文学做比较,指出中国文学关注现实经验,最高审美理想是尽善尽美。

  对于这些核心概念,陈引驰并非用习见的下定义方式,而是以讨论、商榷的口吻进行了对话式的讲述,亲切有味,通情达理。这也正印证了副书名“讲录”——基于课堂互动,可以把思维发展的过程、旁逸斜出的巧思、心生欢喜的瞬间毫无滞碍地分享。

  陈教授借用雅斯贝尔斯的“轴心时代”理论的提法提出了“中国文学史的三个轴心时代”的独到之说。全书详写了三个轴心时代——先秦时代、唐宋之际、近现代之际,将文学史的脉络或趋势一一展现,呼应了书名“文脉的演进”。如文学对音乐的脱离、诗赋地位的消长、宋诗对唐诗的趋附与逆反、宋文对唐文的承传、清代桐城派作为古文运动最后的硕果、现代白话文对翻译的吸收、小说从文体边缘走向中心,这些重大的趋变抽丝剥茧般揭示出来,让读者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在系统建构中体会文脉的继承与革新。

  谈到文学对音乐的脱离,陈引驰指出:早期文学具有多元文化样式的综合性,如《诗经》与歌舞关联,是可以歌唱的;《楚辞》的一部分与宗教祭祀关联,也是入乐的。在文学脱离音乐的过程中,赋是第一个脱离音乐的文类。“不歌而诵谓之赋”,赋是完全脱离音乐、以文字为主的文学样式,发展出修辞的意识,成为中国文学史演进的重要线索。

  赋是汉代到六朝的核心文类。当时重要的诗人没有一个不写赋的,如“情兼雅怨”的曹植写了名垂千古的《洛神赋》。直到南北朝时期发生了诗赋地位的起落升降,诗越来越重要,赋的重要性则慢慢下降。陈引驰指出,赋的功能重在体物,情志的抒发则主要由诗承担,到唐代,诗的重要性超过了赋。这也呼应了赋最初以宫廷等权力中心为主要的书写场域而繁荣,而唐以后文学场域从宫廷到都城再到突破地域限制,文人身份多样化,文学越来越从类型化、普遍性的情感发展到个性化、具体性情感的趋势。

  唐宋诗是诗史变革的大关节,唐宋古文上承秦汉、下启明清,唐宋诗的关系、唐宋文的关系是文学批评史上长盛不衰的话题。陈引驰花了相当篇幅讨论这两个大问题,最后指出:“唐宋诗是相反相成的关系,而唐宋文则是前后相续、一脉相承的。”诗歌和散文是古代长时段里的核心文类,其通变关系是文脉演进的一大线索。

  “随着政治、文化形式的根本转变,以及西方文学经验的影响,中国文学传统在19世纪以后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陈引驰用精要的篇幅点出了近现代文学的种种变化——不同于传统白话文的现代白话文写作、核心文类变成小说、文学的流通方式由酬唱传阅变为杂志发表和图书出版、写作成为文人的职业、翻译家将西方传统带到中国文学之中,并一针见血指出:现代文学对于传统文学“更多是反叛而非继承的关系”。

  谈中国古代文学史,如果只在自家宝库里巡礼,虽无可厚非,但终显格局不大,若能请来异域学者参加妙谈,则更是一件美事。陈引驰在书里就请了不少汉学家来,如内藤湖南、宇文所安、孙康宜等,但并不是唯他们的观点马首是瞻,而是把中国古代文学史放在中西比较的视野里,有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发现。比如,日本学者内藤湖南的“唐宋变革论”是描述唐宋之际由贵族社会向平民社会转型的状况,陈引驰以之观察中国文学,将第二个轴心时代锁定在唐宋之际,用相当篇幅讲述了宋诗走与唐诗不同的路数而确立“宋调”,宋文则接续唐代古文,更趋向平易畅达。

  陈引驰在谈论作品时,笔端有人——作品里的人、写作者,乃至自身的血肉与性情。从对人性的透视、人物的细节、对照的刻画、剪裁的手段、场景性书写谈《史记》,不仅谈了里面的人物,也谈了司马迁——如司马迁评价商鞅刻薄少恩,明显不喜欢他,但依然有同情的了解,能发现他确实有过人之处——更见出陈引驰的理解力与悲悯心。

  提到自己喜欢的三位文学家——陶渊明、白居易和苏东坡,陈引驰认为他们“完成”了自己:能在挫折中理解生命的有限,进而通达、包容。他尤其喜欢陶渊明,在六朝诗歌章节专门有一小节“陶渊明:从玄理到田园诗”,还附了长文《走向田园的陶渊明》。陈引驰不是把陶渊明当成一个纯粹的文学家,而是一个具体的人,从他的政治、生活选择中,从他的实践中看他的诗文,为他在文学史上画像定位。

  陈引驰特别激赏王小波的自述,从中意识到翻译对于中国现代文学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甚至超过了古代文学的传统。陈引驰称这是王小波“一个人的文学史”,而《文脉的演进》不同样是陈引驰“一个人的文学史”吗?

  “讲了差不多30年的课,有自认很重要而值得三复其言的内容,也有放言无忌的东张西望和跑野马。”而正是这般“东张西望”和“跑野马”的“一个人的文学史”,让陈引驰的中国古代文学史讲录有了个性色彩——大开大合、细节充沛、见真性情,能与读者千百次产生共鸣。(吴艳红)

[ 责编:崔益明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短视频时代,我们如何保卫消逝的童年?

  • 《哪吒》系列动画:当代流行文化对传统经典的解构与重构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