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短视频时代,我们如何保卫消逝的童年?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原创 > 正文

短视频时代,我们如何保卫消逝的童年?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25-02-17 17:50

  作者:芦花

  “当成人世界的信息通过电视等媒介毫无保留地侵入儿童的精神领地,纯真的童年将加速消亡。”上世纪八十年代,尼尔·波兹曼在《童年的消逝》中向世界发出警示。四十年后,这场预言正以更迅猛的姿态在中国互联网上演——2022年101.7亿元的市场规模达到,2023年攀升至373.9亿元,2024年突破500亿元……微短剧发展如火如荼,但也泥沙俱下,这让童年的消逝从“温水煮蛙”变成了“沸水倾盆”。

  童年何以消逝?

  在《童年的消逝》这本书中,波兹曼揭示了一个颠覆常识的真相:“童年”并非天然存在,而是印刷术缔造的文化产物。当文字成为知识垄断的工具,成人与儿童之间便竖起了一道认知高墙——儿童需要耗费数年时间跨越识字、语法、逻辑这三重阶梯,才能窥见成人世界的秘密。以汉字为例,一个孩子需经历千余天的学习,方能在四年级读懂报纸;而真正掌握社会规约、获得“准成人”身份,还需要度过相当漫长的青春期。这种信息壁垒划定了童年的边界,也孕育了人类独有的理性思维:羞耻感、延迟满足和对复杂世界的敬畏。

  微短剧的崛起正在加速瓦解这道文化防线。高饱和度的画面、震耳欲聋的音效、每分钟三次的情节反转……它以各种方式,不断刺激我们的感官,将传统中不能谈及的禁忌加工成娱乐内容。伦理问题、猎奇话题、血腥、死亡与暴力……禁忌一旦被揭露,其神秘与危险也随之消散,我们对禁忌的敬畏和羞耻感也在淡化。当《重生之我在豪门当保姆》的狗血伦理与《逆袭吧!赘婿》的暴力叙事无需任何认知训练便能直达儿童眼底时,波兹曼笔下的“羞耻感消亡”便成为了现实。

  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微短剧市场规模达373.9亿元,用户日均观看时间超40分钟,其中18岁以下群体占比近三成。这些数据反映的是一场认知的革命:儿童尚未理解生命的意义,已目睹死亡的狰狞;未曾学会沟通合作,先习得暴力的效率;还未建立性别认知,便被植入“霸道总裁强吻”的模板。当算法将战争、性暗示、权谋算计打包成“电子糖果”推送给小学生时,童年不再是成长的缓冲带,而成了商业流量收割的试验田。

  大人变孩童,小孩成大人

  “短”时代,一场静默的身份倒置正在我们身边上演。我们越来越发现,如今所谓的“小大人”越来越多了。他们穿着大人的衣服,操着大人的腔调,谈论着成人世界才会谈论的话题。

  与此同时,成人世界也在发生逆向蜕变——成年人正在变得孩童化。日本经济学家大前研一笔下的“低欲望社会”,在中国表现为“萌系消费”的泛滥:Chiikawa(吉伊卡哇)卡通形象的成人粉丝比例高达83%,“三丽鸥式审美”全面入侵职场生态,35岁以上群体的盲盒消费年均增速达到210%……未曾完整拥有童年的人,终其一生都在寻找寄存纯真的容器。这种集体退行现象折射出的是一种心理代偿机制——80、90后在电视文化中经历了“被压缩的童年”。成年后,他们收集卡通周边、使用幼儿语气词、沉溺于换装的游戏,试图重新建构消逝的人生。

  我们是否需要保卫童年?

  乍一看,这似乎是一个无需讨论的问题。电视让儿童“穿着成人外衣跳幼稚舞蹈”,而微短剧则更进一步,将人类的认知模式压缩为“刺激-反应”的巴甫洛夫实验。童年的消逝不仅是生理年龄的模糊,更是心智结构的坍塌。有人因此得出结论——我们目前应该争论的不是“童年是否需要被保卫”,而是“如何保卫童年”。

  但是,这场保卫战的逻辑起点本身正面临着解构。我们不要忘记,“童年”不过是印刷文明催生的一个文化概念;既然它是概念而非实在物,就必然存在漂移、流变的可能。当这一概念所依托的媒介环境发生变化——从印刷时代迈入电子媒介时代,其意涵也随之发生了改变。正是基于这一思路,波兹曼提出电视这种媒介促进了儿童的早熟化,即加速了儿童的成人化(社会化)。

  然而,问题在于,儿童的社会化一定是件坏事吗?这引出了更深层的问题:当孩童更早地学习并继承了那些长期以来人类社会对他们秘而不宣的规范时,我们凭什么断定这种社会化必然会导致认知的降级?

  历史似乎总是在重演类似的焦虑:苏格拉底担忧文字会摧毁记忆力,古登堡的同时代人则恐惧印刷术瓦解手抄本时代的知识权威。而今,曾被视作“垮掉的一代”的电视儿童,缔造了互联网革命。媒介演进的历史告诉我们:认知的恐慌,往往会成为下一个时代的跳板。

  童年的消逝或许是人类文明演进的一面棱镜,微短剧的爆发也绝非偶然——它是技术理性、资本逻辑与人类偏好共谋的结果。当我们沉迷于“三分钟看完一部剧”的效率幻觉时,或许也该重温波兹曼的箴言:“每一种技术都既是包袱又是恩赐,不是非此即彼的结果,而是利弊同在的产物。”人类的文明史本就是不断失去又重建的过程。当我们谴责微短剧时,也应意识到:新一代人正在以自己的方式,重建自己的认知秩序。(芦花)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短视频时代,我们如何保卫消逝的童年?

  • 《哪吒》系列动画:当代流行文化对传统经典的解构与重构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