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创作演出的座谈不应限于会议室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观察 > 正文

创作演出的座谈不应限于会议室

来源:中国文化报2025-02-18 09:33

  作者:苏 锐

  在推动戏曲表演、民俗表演等演出形式创新发展和不断完善的过程中,举行专家座谈会是常见的方法。

  例如,每当一部新戏立上舞台,创作单位多会第一时间开一个座谈会,叫某某剧目专家座谈会。目的非常明确,先让专家看戏,在了解作品的品相基础之上,找出作品存在的不足,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以便让这部戏走得更远、质量更高。

  新创剧目的专家座谈会十分必要。人无完人,戏也一样。刚刚立上舞台的戏,就像未经充分雕琢的玉器,需要经过更多人的把关,挑挑毛病。尤其是出席会议的专家,看过的戏多,对于剧目的结构、舞台呈现手法、演员的表演能发表一针见血的意见,有助于主创团队借助慧眼反思自己的作品。

  新戏座谈会也有值得改进的地方,比如听取意见的单一性。

  业内曾经出现过有意思的现象。一座城市有好几家院团,两年内每家院团都有新戏立上舞台,碰巧大家座谈时找的同一批专家。几家院团的座谈意见梳理后反馈到上级主管部门,不明就里的领导满脸疑问:“这座谈意见是不是造假了?怎么几场座谈专家提的意见差不多?”

  专家有其擅长的一方面,也可能会有其眼界的局限性。尤其是个别专家,所提的意见可能有“固定的提纲”,缺乏新意。

  由此,笔者也就想到一个问题,即创作单位排出来的新戏,如何进一步加工提升。单靠会议室的座谈意见远远不够,开放式的创作演出座谈对于推动这些演出形式的创新发展和不断完善是有益的,走到观众席、获取观众反馈也是必要的。

  山东省京剧院的做法值得借鉴。近几年,山东省京剧院为准确了解观众的看戏需求,检票入场的同时会发给观众一张征求意见表。认真填写表格的观众,将得到后期演出的门票。山东省京剧院负责人介绍,赠送一张100元左右的门票来获取普通观众实实在在的反馈意见,“投入产出比”非常值得。

  发放征求意见表,只是听取观众对演出意见的一个环节。目前,已经有部分地方的院团开启线上直播,演员们一边介绍剧种的特点,工作人员一边关注屏幕上的评论,并记录下来。有的院团在下乡演出的空当,举办“围炉茶话会”,演员们下台跟观众聊家常,让大家“知无不言”。还有的院团定期组织公益体验课,邀请高校、企业、社区共同参与,为院团的发展提意见。

  民俗表演采风、田野调研等对于戏曲创作演出专家座谈会的举办形式也有借鉴意义,如近日山西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为进行《中国民间文学大系·传说·山西卷》忻州采编,到忻州市定襄县就民间传说故事、民间社火、民间手工艺、传统村落保护等开展田野调研并举办座谈会。戏曲创作演出专家座谈会可以借鉴民俗表演采风的做法,不仅要看到排演、演出,还应看到观演的生动场景。当然,如果观演场景不够生动,让场景生动起来也是专家要讨论的问题了。

  凡此种种,目的都是为了“开门发展文艺事业”,也是出人、出戏的基本前提条件。

  深入生活,不仅能获得创作的素材,还能听到最广泛的观众反馈。这是院团良性发展的重要保障。有的地方,院团嫌麻烦,或者自视甚高,天天关起门排练和创作。从采风到演出,没有外部的活水加入进来。编、导、演就那么几个人,专家就那么几个人,创作的链条成了闭环,最终拿出的作品也是死气沉沉,甚至与社会和时代脱节。

  封闭的创作环境,对于戏曲的创作有害无益。互联网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戏曲固然需要“守正”,需要遵循艺术规律和剧种特点,同时也不能忽视“创新”。在哪个环节创新?创新的成效如何检验?走出会议室、走到观众席、走向火热的生活听取意见,这是比较直接高效的办法。毕竟,戏是演给最广大观众看的。(苏 锐)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郭 伟:纪录片《寻找冯友兰》的诗意叙事与思想探寻

  • 散仙的快乐:陆压与《封神演义》的隐逸趣味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