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范 昕
王家卫导演的电视剧版《繁花》中,两幅大型神秘画作曾惊鸿一瞥地出现在李李开的至真园。它们均为海派艺术名家陈逸飞之作。2025年恰逢陈逸飞逝世20周年,上海浦东美术馆昨天官宣将于4月26日启幕年度首个重量级大型艺术展览——“时代逸飞:陈逸飞回顾展”。现身《繁花》的陈逸飞《仕女与鸟笼》就是其中一幅展品。昨天,包括这幅画在内的总共四件重磅展品在馆内率先卸下层层“包裹”,揭开神秘面纱,让人们对展览抱以热切期待。
陈逸飞,改革开放后最早投身中外文化艺术交流、并取得世界性影响的杰出艺术家。此次展览为人们打开的是画家陈逸飞,更是视觉艺术家陈逸飞。他以高度融合中西方艺术精髓的绘画,为中国现当代艺术史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还最早将“大美术”概念引入当代中国,是“视觉艺术”的倡导者和践行者。甚至有人认为,他引领了城市审美与生活审美。
此次展览的学术总监、上海博物馆原馆长陈燮君告诉记者,展览标题中的“时代”二字,彰显陈逸飞领先其时代的前瞻性与创新性。从红色经典到都市叙事,从东方意境到国际视野,他的创作始终走在时代之前,他的艺术生涯也跨越时代变迁。“逸飞”除了指向艺术家其名,还寓意一种向着宇宙而飞的艺术气质,恰如很多人给陈逸飞绘画的评价“浪漫的现实主义”。
四件展品开箱亮相,代表其不同阶段的创作风格
近百件将汇聚展览的作品,涵盖油画、版画、素描、水彩、雕塑、影像等多种媒介,以及各类珍贵历史文献资料,全方位呈现陈逸飞创作生涯每个阶段的整体样貌和思想转变。昨天率先开箱亮相的四件展品,为陈逸飞的油画《开路先锋》《黄河颂》《仕女与鸟笼》和《我的邻居》,代表了他在不同阶段的创作风格。
其中,《开路先锋》和《黄河颂》均为红色经典,呈现陈逸飞激情四溢的青年时代。隔着画布,观者似乎都能感受到画中的浪漫主义英雄情怀、对于崇高与美的追求。前一幅创作于1971年,借展自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是陈逸飞与魏景山合作创作的工业题材绘画,采用仰视视角表现工人们的顶天立地之姿,散发着强烈的史诗感。后一幅于1972年完工,现由泰康保险集团收藏,是陈逸飞基于钢琴协奏曲《黄河》而绘制的。画面以宽银幕般电影式构图,呈现黄河的大气磅礴,置于山巅的前景人物尤为出彩,以挺拔的姿态展现战士的英雄气魄。
私人收藏的《仕女与鸟笼》,整体质感细腻静谧,散发着上个世纪胶片电影般的朦胧之美。创作于1992年的这幅作品,是陈逸飞归国后“海上旧梦”系列标志性作品之一,兼具现代与古典独特风格的画中人,则是他塑造的经典仕女形象之一。值得一提的是,陈逸飞恰于同年拍摄了与绘画系列同名的电影《海上旧梦》,可见其绘画创作与电影实践之间的共生关系。如今它们又由热门影视进一步走进大众视野。
以贯通视觉艺术的超前理念,影响一座城
画画、拍电影、设计服装,还办起媒体,陈逸飞生前就曾笑言外界应称呼自己为“视觉艺术家”。展览尤为难得地向人们呈现,自1990年代初起陈逸飞如何以“大美术,大视觉”的超前理念贯通视觉艺术各门类的探索,如何突破纯艺术与应用艺术的界限,把美学思想带入日常生活。而其背后,正是陈逸飞对上海这座城市的独特贡献与深远影响。陈燮君坦言,这种艺术精神恰可谓海派的新拓展。
涉足影视行业,以导演身份拍摄《海上旧梦》《人约黄昏》《逃亡上海》《理发师》等电影;创建服装品牌“Layefe”,首次将“时装”概念带进中国;创办《青年视觉》杂志,成为当时年轻人的艺术时尚“启蒙”;为泰康路艺术街区设计公共艺术雕塑《艺术之门》,牵头规划包括落于世纪大道的《世纪辰光》《五行》《东方之光》等多个大型雕塑;甚至参与到城市文化的顶层设计——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前期策划……陈逸飞将艺术语言拓展至绘画以外的多个维度,都将集结展览,让观众与其引领的“大视觉时代”相遇。
展期中,位于美术馆四层的数字体验中心还将特别呈现与陈逸飞相关的杂志、回忆片段、物件、珍贵视频等内容;二层报告厅内则将放映陈逸飞导演的电影剪辑版,以及相关的历史影像资料。此外,本次展览还将与2025年第27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策划一系列跨界联动。(范 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