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独特的民族性,才具世界性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书虫 > 正文

独特的民族性,才具世界性

来源:文汇报2025-02-23 10:01

  作者:黄国荣

  提起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悠久的灿烂文化,人们都会说汉字、儒释道墨法、四大发明、《诗经》《史记》《资治通鉴》等等,这些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但不是源头,不是中华文化的根。人们忽略了一个最本质、最原始的东西,即支撑、铸就中华民族灵魂的精神基因。基因决定生命力,没有强盛生存力的基因,就不可能有强大的生命力。人的基因,除生命的遗传基因外,还有一个铸就灵魂的精神基因。中华民族不可战胜,是由其精神基因所决定。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可以概括为六个字:抗争、不屈、自强。这六个字的基因,是哪里来的?是中国神话所赋予,这六个字也是所有中国神话共同的主题。它完全优异于世界其他民族而独具,是中国神话所传达的精神内核。

  火,是人类文明的源头,也是人类由猿进化成人的重要因素。有了火,原始人才从茹毛饮血的原始生活进入文明生活;有了火,世界才有了光明;有了火,人类才有了冶炼工业。

  火是怎么来的呢?在西方的神话里,火是上帝赐予的;在古希腊神话中记载的是普罗米修斯大神从天上偷来的;而在我们中国的神话《钻木取火》中,火是燧人氏用自己的双手,用坚韧不拔的毅力和意志钻木摩擦获得。

  再说水。水是人类的生命之源,同时,水又可以成为毁灭世界的天灾。

  史前人类经历了洪水的灭顶之灾。面对洪水给人类带来的世界末日,怎么办?《圣经》里写到,因人世间充满罪恶,上帝后悔造物,要将人类一举毁灭。上帝觉得唯有诺亚是讲道义的人,上帝将制造方舟的方法传授给诺亚,让他造方舟带一家人逃避,并让他带上世间其他一公一母的活物,以确保未来自然界平衡。上帝下了40天暴雨,让洪水在地上泛滥150天,除“诺亚方舟”里诺亚一家和所带活物外,一切生命都葬身于洪水之中。在西方人的观念中,面对洪水,只能靠上帝赐予的“诺亚方舟”拯救人类与世界。

  我们中国人是怎么应对洪水的呢?《大禹治水》写了夏朝开国君主禹,面对肆虐人间的洪水,不是选择逃避。他带领百姓用智慧和力量与水灾抗争,与灾难斗争,最后战胜洪水。

  西方人面对洪水的生存之路是,祈祷上帝,靠“诺亚方舟”逃命;我们的祖先面对洪水,是用自己的智慧与力量战胜它,降服它,让它为人类所用。

  关于水,我们的神话还有《精卫填海》。一个女孩被大海淹死,她复活,化作一只鸟,她要靠自己的嘴衔东西把海填平,再不让这种悲剧发生。这是什么精神?

  再说太阳。太阳在西方文化中,被视为重要神灵,古希腊神话中的太阳神赫利俄斯是高大英俊潇洒的神灵;古埃及把太阳神拉视为众神之王;连古印度都把太阳神苏利耶奉为创造万物的神明。在部落时代,太阳神在西方人观念中象征着绝对的王权和神圣的统治,纵览所有太阳神的神话,西方人对太阳神只会顶礼膜拜,只会听命。

  在我们中国的神话里,太阳同样可以征服。《后羿射日》,天上有十个太阳,太热,后羿射掉九个,留下一个。《夸父追日》,夸父担心太阳从海面落下去之后,不再升起,去追赶,不让太阳落山。西方人笑夸父不自量力,他们就没有,也不会想到,这是人面对困难挑战应有的勇气和意志。在中华民族的观念里,世界上任何灾难,任何貌似不可战胜的东西,都是可以战胜的。哪怕天塌下来,也可以去补。《女娲补天》的壮举,只怕西方人做梦都不敢想。假如有一座山挡在家门口,西方人的观念肯定是选择搬家。显而易见,搬家是最轻松最简便的选择。我们的神话《愚公移山》,却是要把山搬走。愚公认为,他一个人一辈子搬不掉,但子孙可以接着搬,子子孙孙,无穷无尽,总会有一天把山搬开。这就是中华民族的人生理念和生存精神。

  东西方文化精神内核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这种差别,是逃避与抗争的差别,是知难而退和知难而进的差别,是听天由命与自立自强的差别。我们的祖先创造这些神话,就是要教育中华儿女从小树立起抗争、不屈、自强的精神意志。

  为什么说中国神话赋予了中华民族不朽的精神基因?神话不是某一个人创作,也不是哪一位先贤圣人所著,更不是哪一位帝王组织撰写。中国的神话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至夏朝建立之前,是在文字创造之前产生。中国的神话不只是说神,而是赞誉人的史诗,是先民对自然现象的理解,通过超自然的形象和幻想,表达人征服自然和变革社会的愿望,是民众集体创造,以口耳相传的形式在人与人、部落与部落之间传颂传承下来。之所以称神话赋予了中华民族不朽的精神基因,中国的神话都是同一个主题,宣扬人的抗争不屈与自强精神,我们的祖先就是用这些故事告诉后代,人要生存,必须与自然、与灾难、与困难抗争;抗争可以输,可以失败,但不能屈服;最强大的东西,都可以战胜;战胜天灾人祸,不是靠天,不是靠神,是靠自己。几千年来,中国人就是凭着勇于抗争、永不屈服、自立自强这个精神基因,代代相传,改造自然,创造世界,让我们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不可战胜。这就是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的独特与灿烂所在。

  公众号上有人拿国内名作家与旅居海外的中国作家在世界上的影响做比较,说海外中国作家之所以比国内名家影响大得多,主要是海外作家研究了西方哲学,也就是说其作品已经渗透了西方哲学。这就带来一个疑问,他们是在为谁写作?为中国读者写作?还是为西方读者写作?还有一个疑问,为迎合西方读者的口味,把西方哲学思想赋予作品中的中国人,那么这个人物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假如写的是中国人,他还能像中国人吗?

  我还看到,有人在批判“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个观点,说这是“以朽为刚,以畸为美,酸腐落伍,变态愚昧,实实地反文明。”按这种说法,没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又来了疑问,古今中外,存不存在没有具体民族的文学作品?还有一个疑问,假如文学作品不管是哪个国家写哪个民族的,都去掉民族性,那么世界文学便只有一种风格——去民族性,去国度,这现实吗?

  我非常赞同作家应该拿一点时间对中国传统文化做一些深入的学习研究。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除了神话之外,儒、释、道、墨、法,充满着哲学思想,孔子的《论语》是格物、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宝典,老子的《道德经》充满着辩证法,是中国的古典哲学。对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不了解,或者一知半解,要写出具有民族性特色的作品,怕是很难,所写的作品,或许是符号化人物,或许是贴满各种标签的概念文学。

  (作者系作家)

[ 责编:崔益明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郭 伟:纪录片《寻找冯友兰》的诗意叙事与思想探寻

  • 散仙的快乐:陆压与《封神演义》的隐逸趣味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