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编者按】2024年,国产电视剧行业持续深化“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理念,在精品化探索中呈现出双重面向:一面以多样化的剧集类型触摸大众情绪共振点,一面依托年代剧、历史剧等正剧范式,精准捕捉当下人内心的情感驱动力。在影视创作生态快速迭代的当下,守正创新的精品正剧始终是行业发展的定盘星,也回应着观众对优质文化产品的永恒期待。全国两会期间,光明网专访全国政协委员、著名编剧蒋胜男,透过创作者视角审视行业生态,围绕正剧创作如何在传统与创新、艺术与市场的平衡中实现突围等问题进行分享。
面对传统文化创新性转化这一时代命题,正剧的创作正逐渐与新主流叙事相结合。这一过程的关键在于以创新视角激活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蒋胜男说:“创作者需避免符号化堆砌,坚守“形神兼备”的原则。”即在创作过程中,既大胆运用年轻化表达,又深入挖掘能与现代价值产生共鸣的历史细节,让现代人透过不同人物的眼睛,看见那些跨越时代的人性挣扎与光辉,使观众在故事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引发对当下生活的思考。如动画片《哪吒》系列,既有对神话原著的保留与尊重,又有大胆的改编,以哪吒与命运的对抗引起现代观众的强烈共鸣。同时,创作者应警惕老套路换新包装的“伪创新”陷阱,坚守“长期主义”,不应为炒话题、凑热点而草草完成内容制作。
在叙事策略上,“小切口大视野”是实现文化破壁的良方,即以具有典型性的微观叙事载体为切入口,展现宏大的历史背景和深刻的文化内涵。如《人世间》以普通家庭为切入点,通过展现家庭成员的生活变迁,折射出改革开放给中国社会带来的深刻变革。
影视产业链的生态失衡,始终是制约精品内容生产的结构性难题。如今编剧在产业链中处于弱势地位,在创作过程中缺乏话语权。“魔改”剧本乱象摧毁了许多优秀剧本,导致剧集出现剧情缺陷,从而影响精品内容创作的严谨性与艺术完整性。蒋胜男说:“编剧掌握的是整部影视作品的核心内容——故事。如果一部影视剧作品,连最基本的故事都没有讲好,就像是房子没有地基和框架,不可能不塌。”在满足商业需求与提升艺术品质的博弈过程中,创作链条上的各个工种都需以整体艺术呈现效果为最终追求,都需要把握好其中的平衡点。
精品化是整个文化产业的大势所趋,尤其在网络小说和微短剧领域,随着现实题材作品的不断涌现,内容也开始往主流化、精英化的方向发展。同时,部分网络文化产品却在演变中逐渐丧失了自身的创作特征,出现了“网感”丢失现象。蒋胜男指出,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创作者对艺术水平提升的追求,他们自觉提高创作审美,向精品化方向努力。这并非坏事,随着一部分作品走向精品化,也会不断有具有创新性、符合网络流行趋势的新作品诞生,以满足不同观众的需求。守住特定文化领域的艺术特色并不意味着固守成规、一成不变地重复套路,而是在保持独特艺术魅力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积极探索新的表现形式和内容,从而达成高质量、高水平的产出。
正剧的回归,是对传统文化的致敬与传承,也是对当代观众多元化精神需求的积极回应。在守正中创新,在创新中坚守,精品正剧将不断引领新的文化潮流,其终极价值不在于制造转瞬即逝的文化奇观,而在于通过持续的精神对话,将传统智慧转化为滋养现代文明的生命根系。
此文系频道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稿件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