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周才庶
2025年火爆的春节档已然落下帷幕,《哪吒之魔童闹海》《唐探1900》《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熊出没·重启未来》《蛟龙行动》等影片共同缔造了新的档期票房佳绩,大幅刷新了此前的纪录。其中,《哪吒之魔童闹海》更是脱颖而出,荣膺中国影史票房冠军,并成功跻身全球影史前五名。相较于2024年电影行业的低迷态势,2025年春节档取得的成绩可谓来之不易,极大地提振了行业士气,这背后离不开多方的推动与努力。值得关注的是,数字技术美学在电影产业中的崛起,成为推动这一成绩的关键因素。
如今,中国电影的艺术制作已迈入崭新阶段,数字技术深度融入艺术生产流程,产生了更为震撼的艺术效果。尤其是数字特效技术的运用,显著增强了影片的动作感、立体感与细节感。以《哪吒之魔童闹海》为典型代表,从中可以清晰地看到,技术逻辑与审美意识已成为当代动画电影的制胜法宝。
第一,《哪吒之魔童闹海》对数字技术进行了充分运用,并将技术手段升华至技术美学层面。这部影片凝聚了中国上百家动画公司的心血,全片特效镜头超过1900个,单个镜头的修改迭代次数可达20多版。早在1979年,彩色动画长片《哪吒闹海》便已成为中国动画史上的一座丰碑,那时的制作方式还是手绘动画。而如今,动画生产工艺已从手工制作全面迈入数字计算时代。《哪吒之魔童闹海》在数字技术的运用上精雕细琢,将手绘图片与数学建模、计算代码、电脑编程有机结合,同时把特效手法与艺术思维深度融合,实现了数字技术与艺术创作的完美交融,完成了从技术手段向技术美学的华丽转身。二维动画过去主要依靠漫画家的画笔来表达情感思绪,如今数字技术让这一“笔端”实现了智能化。创作者在构建电影场景时,不再单纯依赖手中舞动的画笔,而是借助电脑建模和数据计算。影片中的玉虚宫、龙王殿等叙事场景层次丰富,通过数字技术,爆裂的空间、绚烂的色彩以及激烈的对抗场景被完美地串联起来,将仙境与魔境具象化、视觉化地呈现给观众。影片还利用数字技术打造出气势恢宏的特效镜头,营造出惊心动魄的决战场景,特效动作与数字景观充分展现了创作者源源不断的灵感,不断引领观众进入从写实、传神直至妙悟的气韵境界。
第二,《哪吒之魔童闹海》对经典IP形象进行了重塑,演绎传统传说故事,其技术美学深深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2025年春节档有多部IP续集电影,续集电影虽然具备一定的市场基础,但想要既满足观众的期待,又实现创新突破、超越前传,并非易事。《哪吒之魔童闹海》在塑造哪吒形象、改造经典人物以及打造视听奇观等方面,展现出了独特性与持续性。在小说《封神演义》中,哪吒是灵珠子化身,“满地红光,面如傅粉,右手套一金镯,肚腹上围着一块红绫,金光射目”,身戴乾坤圈、围着混天绫,浑身散发着光芒。而在这部影片中,这一人物形象被彻底重构,灵珠变成了魔丸,魔童哪吒留着齐刘海、扎着双发髻,带着黑眼圈,脑袋大大的,双手叉腰,看起来既有些吊儿郎当,又不失英气豪迈。与第一部《哪吒之魔童降世》相比,《哪吒之魔童闹海》又有了新的变化,魔丸与灵珠、“丑哪吒”与“美哪吒”形成了有趣的对比。哪吒与敖丙两个魂魄共用哪吒的肉身,历经七天考验,“丑哪吒”常常龇牙咧嘴、怒目圆睁,“美哪吒”则彬彬有礼、优雅谦和。在美丑、善恶的鲜明对峙中,人物形象变得更加复杂、生动。哪吒作为家喻户晓的神话人物,频繁出现在小说、动画片、电视剧、民俗年画等多种艺术形式中,而这部影片为哪吒这一形象在历史的演变中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封神》以及《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白蛇:缘起》《姜子牙》《长安三万里》等影片相似,《哪吒之魔童闹海》以国际化的制作水准讲述中国传统故事,借助动画这一媒介特有的影像表达丰富情感,重塑了集体记忆中的文化符号,并将其提升到了新的高度。
第三,《哪吒之魔童闹海》的成功,是数字技术与经济资本协同发力的成果。除了影片在叙事内容、人物形象、影像品质等方面精心打磨、追求卓越之外,产业资本的力量也不容小觑。法国哲学家贝尔纳·斯蒂格勒曾提出,工业投资是“技术体系、经济体系和国家机器的联合进化”。经济体系的发展与技术发展的现实相适应,现代资本主义是工业技术发展的必然产物;而工业技术体系又取决于经济体系的改组,改组的基础便是资本积累。经济体系的变革使得流动资本与技术革新能够紧密结合。《哪吒之魔童闹海》汇聚了国内众多重要的动画电影公司参与制作,耗费了大量资金,技术应用的背后离不开经济资本的有力支持。为了吸引经济资本投入,项目本身必须具备足够的吸引力,并确保能够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技术革新与项目投资、流动资本深度捆绑,单纯依靠技术,很难撬动电影产业运作的杠杆。
春节档过后,年度电影行业的激烈角逐正式开启。在短视频、微短剧等多种媒介形态的竞争环境下,电影想要持续在影院中绽放艺术光彩、吸引大量观众,并非易事。如今,崛起的技术美学已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精准运用数字技术、人工智能,并将其与故事内容、审美文化、产业资本有机融合,才是电影行业的取胜之道。
(作者系南开大学文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