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顾桃:创作不必“学会”,相信你的本能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看客 > 正文

顾桃:创作不必“学会”,相信你的本能

来源:羊城晚报2025-04-02 10:50

  作者:胡广欣

  3月29日,2025华语地缘影像周在广州黄埔区融德里举办纪录片导演、摄影师顾桃的专场放映,上午,讲述大兴安岭鄂温克族人的两部代表作《犴达罕》与《柳霞的太阳》先后放映,下午的纪录片工坊则以“代际记忆”为主题,分享他在20年纪录片创作生涯中的感悟。

  “我今天分享的不是怎么做电影,而是如何活出自己。”工作坊刚开始,顾桃便开宗明义。他并非科班出身,20年前,他是一个迷茫的年轻人,偶然间开始用DV记录鄂温克族的生活,由此踏入纪录片的河流,一路流淌至今。在拍摄和创作中,他找到了生活的锚点。顾桃幽默而真挚的分享给年轻观众带来极大启发。他鼓励大家持续地、真诚地表达:“你必须拍自己觉得有意思的事,在日常生活里找到属于你的角度。持续比才华更重要。”

  纪录片导演、摄影师顾桃(图/羊城晚报记者 钟振彬)

  拍自己觉得有意思的事

  在工作坊上,顾桃大方地分享他的人生经历,激起了许多观众的共鸣。三十多岁的他在北京北漂,自觉与“向钱看”的环境格格不入,却找不到人生方向。2002年,他在苦闷中回到内蒙古老家,读起了父亲顾德清的著作《猎民生活日记》。顾德清是一名摄影师,他在1982年到1985年多次在兴安岭一带与猎民们一起进山,用文字和图像记录下游猎民族的生活。“父亲当年逃避了小城的无聊生活,他逃进了森林。我觉得自己也该去他走过的地方看看。”

  顾桃在2002年首次走进兴安岭,拜访了父亲当年熟识的猎民家庭,却在两年后才真正拍摄。“我跟猎民们一起住在森林里,但森林其实不属于我,我始终要走。越远离森林,记录的愿望就越稀薄。”顾桃分享,“当年的我还不知道怎么拍纪录片。但后面发现,技术、方法不重要,最重要的是那一股冲动。所以想到什么就要赶紧去做。”

  从2004年开始,顾桃带着一台DV走进兴安岭,与鄂温克族人一同生活八年,完成了《敖鲁古雅·敖鲁古雅》《雨果的假期》《犴达罕》这三部“鄂温克三部曲”,记录下鄂温克养鹿人柳霞、她的弟弟维佳、儿子雨果等人的生活,以及在现代文明冲击之下,传统狩猎文化消亡的忧伤。

  因为这些作品,顾桃在纪录片领域赢得了不俗的声誉。有人会形容他是个“成功的导演”,他却笑着否认:“成功意味着功成名就、衣食无忧。我不是。”他拍纪录片,仅仅是因为这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有意思比有意义重要。意义是他人赋予的,我尽管去拍就是了。”

  如何让这件事保持“有意思”?顾桃给出的方法很简单:别把创作当职业。他的作品大多成本不高——过去用DV拍出了职业生涯的代表作,现在也不时用手机拍摄;拍摄团队也尽量压缩,有时甚至只有他一个人,尽量远离高成本的工业制作,以维持表达的自由。他鼓励年轻的创作者:“找钱的确很难,但幸运的是,拍自己的电影不一定需要那么多钱。重要的是呼吸、情绪、本能、直觉,这就够了。”

  时间是纪录片的第一要素

  顾桃的作品常被理解为影像民族志,但他的工作方法其实与人类学和民族学正好相反——并非带着问题进入田野,而是先把自己放置在田野里,再从中发现问题。如果要为他的纪录片拍摄归纳出一个方法论,那就是忠于自己、理解他人:“你要在日常生活中找到独特的角度,提出你的问题——尽管这些问题可能很幼稚,然后感受你与对方的同频共振。”

  比如他最著名的“鄂温克三部曲”。他与片中的主人公柳霞、维佳、雨果等人都是朋友,在日复一日的相处中,他自然而然地找到了纪录片想要表达的主题。在顾桃进入兴安岭的时候,国家生态移民政策正在推进,鄂温克人被号召上交猎枪,下山过现代的生活。当猎人失去猎枪,会发生什么?维佳和柳霞酗酒了,生活里充满了酒精和暴力,与现代文明鼓励的理性生活背道而驰。但顾桃的作品为观众提供了一个不批判也不怜悯的理解视角:“你慢慢就会发现,维佳不仅仅是个酒蒙子,他和柳霞的爱恨、悲情,还有幽默,这都是从生活中自然生发出来的。他们喝酒,是因为酒可以带来幻觉,成为通向过去的媒介。”

  真实和关怀正是顾桃作品的最大魅力。要达到这种效果,除了创作者自身的能力之外,也需要拍摄对象的配合。顾桃的方法是交给时间:“我没有创、作、导,当然也没找人来演。我只是等待,时间是纪录片的第一要素。”

  在顾桃看来,纪录片是人与人的缘分,也是一种信任。2004年进入兴安岭之后,他花了一年时间,让鄂温克人适应镜头。“有一个拍摄对象对我说:‘别拿那玩意儿对着我,我不想上电视。’我跟他约定了一个暗号:要是不想我拍,你就对我眨眼。刚开始,他一看到我拿着机器就对我眨眼;慢慢地,眨眼的次数越来越少;一年后,如果我不拍他,他都会觉得‘你咋不拍呢’?”

  持续创作比才华更重要

  今年是顾桃艺术创作20周年。纪录片完全改变了他的生活:“20岁到三十几岁那十来年,我总觉得过不完。但35岁之后的20年,因为拍了纪录片,时间一下子过去了。”

  顾桃至今仍坚持拍片。在鄂温克人之外,他还拍萨满、拍嫁到日本的中国女人。在此次工作坊上,他也分享了多部新片的片花。他给在场的年轻人带来一个建议:持续创作。他在拍纪录片的时候也保持用文字创作,“哪怕天气冷到手都冻僵了,或者喝酒喝到眼睛都睁不开,我也要逼着自己每天至少写500字。文字比拍摄更主观,更能形成自己的表达习惯”。而这半年来,做了一个小实验:每天坚持画画两小时,“我也因此发现,持续其实比才华更重要。”

  在工作坊的尾声,顾桃再次重复了那八个字:呼吸、情绪、本能、直觉。找到自己与世界的联系、为自己而创作,这是他对生命的解法:“创作不一定是纪录片或者电影,你可以画画、写作,甚至享受美食、喝咖啡……你也不必‘学会’,一旦会了,很容易陷入固有的模式。去风格、去技术,相信你的本能和直觉,感受呼吸和情绪,让创作这件事直接与你本人相关。”(胡广欣)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滤镜》:当科技滤镜照见爱情真相

  • 《余烬之上》:被文化拼贴肢解的架空叙事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