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从画面倒推出来的悬疑故事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看客 > 正文

从画面倒推出来的悬疑故事

来源:齐鲁晚报2025-04-02 11:02

  作者:刘宗智

  日前,由赵冬苓独立原创并担任编剧的悬疑剧集《沙尘暴》开播。该剧凭借环环相扣的推理逻辑、粗粝凛冽的美学气质、复杂深刻的人性刻画为观众带来意外之喜。3月31日,赵冬苓接受了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的专访。

  打造“荒漠”美学质感

  地平线的尽头,一轮火红的太阳徐徐升起。穿过漫天肆虐的狂风黄沙,2004年的西北边陲小镇缓缓出现在视野中。库鲁县第二供热站,火舌正无情吞吐着煤炭,突然间,一具裹满煤灰的焦黑尸体从高温锅炉中坠落。伴随呼啸而来的警笛声,一桩尘封八年的凶案由此拉开序幕。

  这是整个故事的开端,也是编剧赵冬苓创作灵感的复现。“最早在采访的时候,检察官给我介绍了一个真实案件。案件的开头就是一具尸体从锅炉中掉出来,特别惊悚。”时至今日,赵冬苓已无法回想起听到这则消息的准确时间点,但她推测“大概是在2019年初,或者2018年的年底”,此后这一画面便在她的脑海深处扎根、生长。“这个故事和我过去的创作不太一样,过去都是先找素材,再找人物,《沙尘暴》是从画面开始,把故事倒推出来。”

  在创作上,赵冬苓以高效著称。创作《沂蒙》时,她仅用17天便完成了20集剧本。面对自己的首部原创悬疑剧集,赵冬苓却打磨了六年之久。如果向前继续追溯,从对悬疑题材产生兴趣算起,时间可能更为惊人。“我一直很喜欢悬疑。最早看《福尔摩斯探案集》、阿加莎·克里斯蒂,后来日本和欧洲的推理剧、推理小说,我也都很喜欢,算一种业余爱好,但自己从来没想过去写悬疑小说。前几年我和学生一起尝试合作了一部《冷案》,也属于悬疑题材。”

  赵冬苓直言,“独立原创悬疑故事,《沙尘暴》是第一次。剧本从构思到创作历时3年,中间经历了两三次大的推翻修改,最终一稿是用一两个月完成的。找主题和磨剧本花的时间比较长,但我觉得还蛮有趣的。”

  与多数悬疑剧将背景设定在东北或南方城市不同,《沙尘暴》将故事置于西北地区,苍茫的地貌特征与罪案发生地、不可触摸的人性紧密交织,打造出粗粝、凛冽的“荒漠”美学质感。赵冬苓表示,自己从一开始就想写沙尘暴,最早采访时,故事画面也来源于西北,所以最终将背景确定在了西北小城。

  被风沙啃噬的人性

  “刚开始编写这个故事时,我就觉得不能为了悬疑写悬疑,不能只把悬疑当成一场推理游戏。如果无法找到主题,故事就难以成立。”在赵冬苓看来,一个创作者不能只关心挺立潮头的成功者,还应该关心所有人的灵魂。“特别是那些被落下的、被遗落的落伍者和失意者。在资源枯竭的小城里,他们想走出去,却意外留了下来,这种挣扎和悲剧、这些人的痛苦和心灵,在剧中多有表达。”

  出于对人性的观照,赵冬苓赋予了剧中每个角色完整生动的生命弧光。王良的扭曲、刘盈盈的隐忍、程春的被动等待……凶手不是单纯的恶魔,受害者也不全是无辜的弱者。在沙尘暴里没有精致的罪案现场,只有被风沙啃噬的人性与命运。这种对人性的复杂描写,让《沙尘暴》超越了普通的悬疑剧,更像是一部关于生存与挣扎的作品。赵冬苓坦言,“12集的容量里,设置了9到10个主要角色。每个人的来历、发展,都可以娓娓道来,这本是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我们完成了。在短剧集里,用最经济、最高效的手段实现了塑造人物的目标。人物命运的重量最终决定了故事的叙事尺度。每个人的命运、每个人的故事,都有着不同程度的翻转和发展,这很考验编剧的功力,我们做得还行。”

  赵冬苓构建的并非简单的罪案迷宫,而是一张盘根错节的乡土关系网。陈江河既是当地守护小镇安稳的刑警,也与王良、刘盈盈、孙彩云等小镇居民是“近邻”。当真相逐渐浮出水面时,最令人脊背发凉的不是凶手身份,而是每个角色如何在生存困境中一步步滑向深渊。“我最喜欢的是刘盈盈和孙彩云,刘盈盈有点像‘大女主’,自己做事自己当,自己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她身上有这种决绝的气质;孙彩云胆大妄为,充满戏精色彩。”

  继续深耕悬疑赛道

  近年来,悬疑剧声势渐盛,不同剧集对于叙事模式的选择也各有侧重。赵冬苓认为,对于一部优秀的悬疑剧而言,“悬疑性是最重要的。目前有两种写法,一是观众不知道罪犯是谁,随着警察破案,逐步揭露谜底,这种方式对于创作者的要求比较高,如果观众比你聪明,很快就能猜出凶手是谁,这样就失去了观看乐趣。另一种写法则是‘老鹰抓小鸡’式,一开始就把凶手告诉观众,叙事重点在于警察如何破案、如何斗智斗勇。”

  赵冬苓更喜欢后一种写法,但是《沙尘暴》呈现出来的效果更接近于第一种。视频网站的热评中,不乏对于案件凶手的种种推理和猜测,“我也看到了网友们的‘猜谜’,很遗憾的是现在几乎没有观众完全猜对。前几天我还在跟导演复盘,这种写法究竟好不好。《沙尘暴》有点像‘福尔摩斯’,每个人似乎都有嫌疑,看谁都是凶手。对于一部分喜欢推理作品的爱好者来说,这是一种乐趣。估计到五六集时,大家能猜出第一个案子的凶手。为了确保每个破案环节都经得起逻辑推敲,我们磨了很久。”

  《沙尘暴》的创作中,监制高群书和导演谭嘉言同样起到关键作用。“我和高导的审美趣味比较接近,他的风格偏向于凛冽粗犷,这是我们合作的原因。谭嘉言理科出身,逻辑缜密,对本剧的贡献也很大。像丁宝元从牢中出来后,原本着墨不多,逐渐隐匿在故事中了,谭嘉言又为其补充了很多戏份,填上了逻辑的漏洞。”

  《沙尘暴》能否吹起一股“西北悬疑之风”?对此,赵冬苓谦虚回复,“不敢说,我觉得不一定。”但她较为肯定的是自己今后还会继续深耕悬疑赛道,“目前还有五六部正在创作、筹备中的悬疑剧集,体量偏短。作为编剧,我希望自己能写得越来越好,每一部都和上一部不太一样,不愿意在舒适区里写作,希望不断挑战。至于悬疑,我挺有兴趣的,有机会还是会写下去。”(刘宗智)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狂流》:西部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之歌

  • 赵阡合:明星靠扮丑转型,是在走捷径吗?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