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沈 昭
“很难想象网红、歌手、相声演员会同时出现在一个音乐节上。”近日,多个音乐节公开嘉宾阵容并开始售票,其中几个音乐节的阵容让部分网友充满疑问,“怎么网红也吃上音乐节这口饭了?”也有网红的粉丝表示其是有音乐作品的,演唱水平也有,也参加过线下演出,不能因为“网红”的身份标签就鄙视。网红能不能上音乐节?音乐节只是独立音乐人和摇滚乐队的专属吗?
在众多吐槽声中有网友感慨,音乐节好像变了。回顾国内音乐节走过的二十来年的路,这种不是错觉,而这种变化也能够解释为什么音乐节的受邀嘉宾职业身份发生了如此大的改变。
上世纪九十年代国内就有了户外流行音乐节的零星演出,2000年音乐节品牌诞生,此后步入了商业发展的快车道,国内外大大小小的摇滚乐队登上音乐节的舞台。此时国内的音乐节数量少,主要受众还是摇滚独立音乐爱好者。接下来的十年中,国内音乐节品牌开始分化,品牌数量越来越多的同时,音乐节演出也越来越多,各个音乐节品牌开始探索差异化发展的道路。与此同时,在2017年到2019年之间,《乐队的夏天》等热播音乐综艺让摇滚音乐独立乐队极速出圈,参加户外音乐节逐渐成为一种主流消费娱乐活动。2020年后,音乐节演出数量激增,几乎覆盖了全国主要城市,音乐节的危机也开始出现了。供大于求和严重的同质化导致不少音乐节品牌接连倒闭,演出市场竞争激烈,从盈利的层面来看需要争取更大的受众市场,开拓更多消费增长点。不管是与景区联动还是拉入特色商家又或是邀请流量明星、高人气网红上音乐节,本质上都是为了拉票房。
站在不同的角度看音乐节受邀嘉宾阵容的变化会有不一样的感受,从主办方的角度看,更多职业身份的公众人物来到音乐节舞台可能可以带来更多圈层的受众,对票房或许有所助益。从网红粉丝的角度看,从在网络直播间里唱歌到在舞台上表演,这是对其音乐能力肯定的一种印证。从传统音乐节的老观众的角度来看,音乐节嘉宾阵容越来越鱼龙混杂,这是对音乐节摇滚文化和精神的进一步稀释,音乐节越来越商业化,十几年前的摇滚独立精神已经不复存在。
音乐节邀请网红、演员等为音乐节带票,这种商业行为可以理解,然而,观众们的质疑之声也必须被关注。对网红上音乐节的质疑不完全是对网红职业身份标签偏向负面的刻板印象,更是对音乐演出质量可能下滑的强烈不满和深深忧虑。
这些年来通过短视频平台走红的网红歌手不少,但客观而言,相当数量的网红歌手离开了声卡的修饰,演唱水平显然低于经过专业训练的歌手,有不少在直播间风生水起的大热网红歌手走上过音乐综艺节目或者各类主晚会节目的舞台演唱,被吐槽“车祸现场”“惨不忍睹”的更是一箩筐,这些网红到底是有真功夫还是靠着包装、炒作走红网络要打个问号。演员跨界上音乐舞台同样面临这样的问题,此前已发生过不少当红演员开演唱会结果被音乐爱好者们嘲讽“割韭菜”“难听”“才华仅粉丝可见”。
“网红唱歌就是烂”“网红配不上音乐节舞台”的结论过于武断,身份标签不是能不能上音乐节舞台的标准,配不配得上舞台,不管是专业歌手还是草根网红,都要用实力说话。(沈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