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网络中国节·清明】清明时节,再探《清明奇妙游》的文化密码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原创 > 正文

【网络中国节·清明】清明时节,再探《清明奇妙游》的文化密码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25-04-06 08:00

  作者:韩海洋

  清明,作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独一无二地兼具自然节气与人文的双重属性。它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民俗活动,宛如一枚镶嵌在春日里的珍贵琥珀,凝结着人们对 “生死之间” 这一终极命题的思考。它既是《历书》中所记载的“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的自然节气,标志着大自然的蓬勃生机;又是《梦粱录》里“官员士庶俱出郊省墓”的人文仪式,在扫墓焚帛的袅袅青烟与踏青放鸢的朗朗笑靥间,完成对生命轮回的诗意诠释。

  然而在城市快节奏的生活中,古人笔下“清明时节雨纷纷”的诗意场景,已变得遥不可及。年轻一代或许记得清明节放假,却难以说清插柳、戴柳的寓意;短视频里刷到的踏青场景,很快就被其他网红视频淹没。商业开发也常常陷入“翻拍老套”的怪圈,许多文旅项目将传统节日打造成流水线产品:景区千篇一律的古装街拍,仿古美食街售卖着全国各地都有的臭豆腐。这种“换汤不换药”的开发模式,就如同把《清明上河图》印在手机壳上——看似热闹非凡,却缺失了画中八百年前汴京的烟火气。当节日仅剩下“吃什么”“玩什么”的浅层记忆时,文化传承的根基便逐渐枯萎。

  这些问题深刻地揭示了传统节日品牌化进程中的深层矛盾:在现代商业浪潮的冲击下,如何让传统文化既不成为博物馆里仅供观赏的标本,又不被流量和消费主义裹挟而失去方向?近年来,河南卫视的“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异军突起,从《唐宫夜宴》到《中秋奇妙游》《元宵奇妙游》,收获了无数好评。2022年清明节期间推出的《清明奇妙游》,更是让观众领略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河南卫视《清明奇妙游》的成功破圈,为传统节日品牌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它不仅实现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还在传播过程中达到“上行下效,以文化人”的目的,最终在运营管理中实现了价值最大化。

  创造价值:传统与现代的精彩融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丰富、底蕴深厚,只有尊重和理解传统,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传统。结合时代需求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是实现文化传承的关键所在。《清明奇妙游》深入挖掘清明节背后的深层文化内涵,将现代审美和情感融入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之中,实现了传统素材的全新组合。

  在《2024清明奇妙游》中,舞蹈《清风徐来》采用“实景拍摄+数字技术”的形式,再现了“最美人间四月天”的美好景象。该舞蹈以清代《折扇就坐仕女图》为蓝本,在舞蹈动作和场景设计中巧妙融入非遗信阳毛尖炒茶技艺等传统文化元素。通过清代女子服饰的碧色冷调与茶园的翠绿场景相互映衬,为观众打造出极具视觉冲击力的美学空间。《清风徐来》以独特的创意跳出了传统对春风的表现形式,带领观众迎春踏青,感受春日的蓬勃活力。

  《清明奇妙游》以“文化+科技”为核心,在节目《烈火战马》中运用视觉语言和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重新诠释抗美援朝历史。开篇15秒的CG长镜头,生动地展现了硝烟弥漫的战场:焦土上弹坑密布,战士们的身影在火光与尘雾中穿梭。AI动态渲染技术增强了战火的层次感,英雄群像在火光映照下显得更加坚毅勇敢,从他们眉宇间的坚定神情到紧握红旗的指节颤动,每一个细节都传递着英雄们的热血与悲壮。节目通过AI复原战场、构建沉浸式场景,将历史记忆转化为可感知的“视觉史诗”。红旗不仅是战争年代的象征,更成为跨越时空的精神纽带。观众在震撼的视听体验中,既能目睹战场的惨烈,又能深刻体会到节目所传达的“最好的思念是铭记,最好的纪念是传承”的文化内涵。这种以技术为笔、以文化为墨的创新表达方式,既保留了历史的厚重感,又借助现代美学激活了传统节日的生命力,为文化传承开辟了新的路径。

  传递价值:引发共鸣,传播文化

  创意人和艺术家在创作时,应着眼于大众利益,以公众需求为出发点,致力于解决现实问题。更为重要的是,他们肩负着引领大众价值观的重任。只有秉持一流的价值观,才能创作出一流的作品。先塑造美好的自我,才能塑造出优秀的作品,这样的作品才能真正受到大众的喜爱,实现“上行下效,以文化人”的目标。

  《清明奇妙游》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个人情感与民族情怀紧密结合,让观众在节目中感受生命轮回、亲情守望等主题。节目在叙事上注重家国情怀,通过讲述普通人的情感故事,引发观众的共鸣,实现价值传递,增强观众的文化认同感。

  《清明奇妙游》采用“电视+网络”的联动模式,打破地域和时空的限制,为文化类节目破圈创造了更多可能。节目播出后,激发了用户生成内容(UGC),观众们自发在抖音、B站等社交媒体上进行二次传播,形成裂变式传播效应,扩大了节目影响力。同时,节目通过多语言字幕等方式,实现了跨文化传播。

  正如王国维先生所言:“真正大丈夫的著作‘实为人类全体之喉舌,而读者于此得闻其悲欢啼笑之声’。”《清明奇妙游》不仅在国内引起强烈反响,还将中国传统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节目将舞蹈、歌唱、诗词等艺术形式与文化意境完美融合,向国际观众展示了中国传统节日的独特魅力。《清明奇妙游》成为了“人类的喉舌”,向全世界讲述中国故事,展示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与时代价值,提升了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文化软实力。

  获取价值:带动文旅消费,实现文化疗愈

  随着节目的持续播出,《清明奇妙游》带动了清明节期间的文旅消费热潮。当地景区围绕清明文化主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游客们不仅可以观赏精彩的演出,还能亲身参与体验。2024年《清风徐来》中出现的信阳茶园,举办了茶园观光、茶叶采摘、茶文化体验等多种文化旅游活动,吸引了全国各地的茶商、茶友和游客齐聚信阳,赏春光、采春茶、品春味。文新茶村更是创下单日接待游客6万余人的纪录。这种体验式消费模式摆脱了传统汉服写真和美食街的单一模式,推动了文化体验与商业模式的深度融合。

  《清明奇妙游》通过艺术化表达和互动体验,拉近了年轻一代与传统文化的距离。节目中的古风舞蹈《簪花仕女》以柔美的舞姿演绎出“万物复苏”的节气内涵;情景民俗《春好近清明》通过场景还原,让观众直观感受到“慎终追远”的精神内核。这些内容并非单向输出,而是以情感共鸣为切入点,让观众从旁观者转变为文化传播的参与者。

  野孩子乐队的《竹枝词》采用“歌唱+故事”的形式,讲述了中年男人们重走当年旅途、在旅途中寻找自我、获得治愈的故事。歌曲既表达了青春已逝的惆怅,又展现出岁月沉淀后的智慧与坚韧。这首歌不仅是对个人青春的追忆,更是一种精神慰藉,让人们在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中找回初心,坚定前行的勇气。这种“文化疗愈”功能,使节日超越了简单的娱乐属性,成为人们情感寄托的载体。当年轻人在快节奏的生活中通过文化找到身份认同和心灵归属时,传统文化的根系便在当代土壤中悄然扎根,实现了从“形式传承”到“价值内化”的跨越。

  中国节日若想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持久的生命力,需要遵循“创造价值—传递价值—获取价值”的逻辑链条,这三者紧密相连:创造价值为文化传承延续脉络,传递价值为精神世界划定边界,获取价值为文化传承注入活力。当节日不再局限于符号化的展演,而是以创新的表达方式触动人心,以可持续的模式反哺文化生态时,传统文化就不再是博物馆里的冰冷标本。如此,中国节日才能历经千年岁月,在当代社会的土壤中茁壮成长。(韩海洋)

 

  【网络中国节·清明】清明时节,再探《清明奇妙游》的文化密码此文系频道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稿件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

[ 责编:崔益明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王 磊:品山海佳肴,悟家国至情

  • 传统文化纪录片:深陷生产困局,探寻破局之道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