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书刻同辉 文脉相传——观甘肃丝路艺术珍品展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要闻 > 正文

书刻同辉 文脉相传——观甘肃丝路艺术珍品展

来源:艺评空间2025-04-06 08:24

  作者:吴彧弓

  日前,由中国美术馆、甘肃省文物局主办的“墨韵文脉——甘肃丝路艺术珍品展”在中国美术馆三层、五层展厅展出。该展览汇聚了敦煌研究院、甘肃省博物馆、甘肃简牍博物馆、中国美术馆收藏的240余件精品文物。其中,五层展厅以“书刻同辉”为题,集中呈现了马家窑彩陶、殷商甲骨、秦公鼎、汉简帛书、六朝写本、隋唐写经以及明肃府本《淳化阁帖》刻石等一系列珍品,生动勾勒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汉字与书法的发展脉络。

  回溯约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马家窑文化的彩陶上神秘的刻划与绘饰符号,仿佛蕴藏着古老的书写密码。

书刻同辉 文脉相传——观甘肃丝路艺术珍品展

刻“フ”宽带纹彩陶钵  半坡类型8.1×23cm  甘肃省博物馆藏

  刻“フ”宽带纹彩陶钵的口沿外侧有一圈黑色宽带纹,纹饰间的横折记号镌刻清晰,两道线搭接的折角与末端刻痕的精细处理,明示出有意刻划的痕迹。

  双钩纹双耳彩陶罐上的“Z”形纹、肢爪纹彩陶壶上的万字符“卍”,线条流畅而有顿挫,应是先书写后烧制而成,与彩陶上的其他纹饰图案浑然一体,既闪烁着先民智慧的火花,又昭示着汉字萌芽的雏形。

  进入商代,甲骨文孕育而生,确立了汉字的基本构形方式,并因其兼具“六书”之“四体”: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而成为结构成熟、功能完备的文字符号体系。展出的四块甲骨残片,尽管斑驳漫漶,仍可识读“丙”“卯”“其”“贞”“雨”等字,点画起收处尖锐的刀痕、衔接处方硬的折角,流露出刻凿与书写的韵味。

书刻同辉 文脉相传——观甘肃丝路艺术珍品展

垂鳞纹秦公鼎  40.5×41.5cm春秋  甘肃省博物馆藏

  商周亦是青铜时代的鼎盛时期,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称“金文”,线条圆转浑厚、遒劲古朴,与细直刻写的甲骨文相比,更具笔墨的动态与韵致。展出的春秋时期的秦公鼎,腹部饰三周鳞片相错排列的垂式重鳞纹,腹内壁有两行六字铭文“秦公作铸用鼎”,虽不求布局规整,但笔势劲挺、结字秀美,显示出书写的规范与庄重。

  文字的载体随时代发展而演变,所谓“镂于金石,书于竹帛”,在纸张广泛使用前,简牍是除金石铭刻外重要的书写媒介。“惟殷先人,有典有册”,揭示出简册制度的悠久历史。从殷商到魏晋的两千多年的漫长岁月中,简牍作为主要的书写材料被大量使用,这一时期也因此称为“简牍时代”。

  一般来说,以竹制的称为“简”,以木制的称为“牍”;或细条形的称“简”(简札),方形的称“牍”(方牍),合称“简牍”。甘肃地区出土简牍6万余枚,以木简居多,材质多取自当地常见的松、胡杨、红柳等。这些简牍,蕴含、保留、书写、叙述了辉煌中华两千多年前在丝绸之路上的动人故事、真实事件、智慧光芒,可谓一部“百科全书”,对研究丝绸之路、中国古代史、中国书法史,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就书法而言,甘肃简牍连接起由篆到隶、由隶到草的书体发展轨迹。居延新简中的篆书习字,既保留了篆书字形,又带有轻快的似隶书的笔意;肩水金关汉简的签牌,隶书标志性的“蚕头燕尾”“一波三折”等体现得淋漓尽致;《仪礼》简、相利善敝剑册等隶书书风,显示出笔法精到、字法规整、章法完备的纯熟面貌。敦煌悬泉汉简、马圈湾汉简更有奔放不羁的自由挥洒,其中飘逸的长线、连绵的字势,大胆简化甚至突破了隶书的规则与秩序,使线条带有强烈的草书韵律与飞动感,彰显出鲜活而率真的意味。

  在竹木载体上,简牍有其独特的书法技法和审美表现,历经千年而墨色如新、纤毫毕现,仿佛“活化石”,为今天探寻笔势、考察笔法提供了有效参照。每一枚简牍都是书法史的活页,点画间蕴含着书写者的意趣,方整谨严、灵动舒展、恣肆潇洒的日常书写之迹,编连起书法史的灿烂篇章。

  随着造纸术的改进与推广,以及丝织业的发展,更为轻便易携的纸张、绢帛逐渐成为重要的书写材料。它们的应用普及,促进了知识的传播和经典的传抄,也为书法的发展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天地,留下了大量实用性与艺术性并存的墨迹档案。彩绘墨书铭旌  202×47.3cm  汉代  甘肃省博物馆藏

  汉代铭旌“姑臧东乡利居里壶”的鸟虫形点画别致,具有装饰性,尚存古篆遗风;“持书来”残纸的草书笔势迅捷,鲜活飘动;元致子方书的隶书流畅自然、雄健端庄。

  魏晋以降,楷书逐渐成熟,成为官方文书、经典抄录,乃至日常书写的规范书体。《三国志·步骘传》抄本丰劲挺秀,刚健方硬;《大般涅槃经卷第六如来性品第四之三》亦多尖起顿收,隶意尚未褪尽而显高古;《大集经卷六》《金光明经》代表了唐人写经的成熟风范,结字匀称工稳、点画提按分明,骨力与丰润兼备;五代写本《大乘无量寿经》,则在工整中流动着书写的迅疾与草化……

  在丝绸之路多元文化的滋养下,这些纸、绢文书并茂,使古代经典得以保存和流传,并在时光的淬炼中,演绎出由篆隶至真楷的书体流变,散发出动人而真切的墨韵芬芳。

  纵观汉字的产生与书法的发展史,从文字的滥觞到书体的定型,从实用的书写到审美的自觉,书法,始终承载着历史的记忆,书刻着文化的传承,凝结着艺术的美感。

书刻同辉 文脉相传——观甘肃丝路艺术珍品展

《肃府本淳化阁帖》刻石之一  明34×40×8cm  甘肃省博物馆藏

  五层展厅的正中位置,陈列着15块明肃府本《淳化阁帖》刻石,一字排开,蔚为壮观,有如一座微缩的碑林。《淳化阁帖》,顾名思义,北宋淳化三年(992)由内府秘阁藏历代名家法书摹刻而成,被誉为“法帖之祖”,集法帖之大成,开“帖学”之风气。这部丛帖,多以“双钩填墨”的方式,力求精准地还原出103位书家、420件作品的真实笔迹、精妙笔法和生动笔势,对后世书法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中,行草书法帖甚多,特别是十卷中有五卷是被奉为经典的“二王”(王羲之、王献之)行草书,奠定并开启了以“二王”书法为圭臬的帖学传统。

  随着时间的推移,《淳化阁帖》原石已不存,但其翻刻、重辑版本众多,质量良莠不齐。而明肃府本《淳化阁帖》刻石的底本,“浓嫣遒劲,神彩泛溢”,是品质上乘的宋拓本。刻石选用陕西富平县所产的富平石,又名“铜磬石”,石质坚润,叩之铿锵,刻后锲口平齐,历久弥新。摹刻者温如玉、张应召均工书法,善镌镂,历时七年,“纸凡数易,石必再更”,精益求精而终成此“砥行立名”之功绩。因此,刻石点画挺拔、笔势纵逸,可谓“新旧不爽,毫发俱在”,深得《淳化阁帖》原拓本真传。

  从现存141块刻石中选展的15块几乎都是经典的行草书,从张芝的龙蛇飞动、索靖的银钩虿尾、王羲之的中和遒逸、王献之的豪迈纵横,到欧阳询的劲险峭拔、虞世南的温润含蓄、褚遂良的疏朗绰约、柳公权的骨力瘦硬等精彩纷呈,诠释着行草书的灵动与生机,串联起刀锋、笔锋交融的书法图谱。

  丝路长歌辽远,文脉薪火相传。千百年来,广袤的甘肃大地不仅是东西方文明交融的千年走廊,更是汉字源流与书法演进的有力见证者。这一件件跨越时空的艺术珍品,是承载汉字与书法的物质媒介,是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宝库,更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纽带,是中华文明绵延不绝、历久弥新的强大动力。

  (作者单位中国美术馆展览部)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网络中国节·清明】清明踏青:穿越时光的芳菲之约

  • 【网络中国节·清明】清明寄情祭英烈,传承遗志向复兴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