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赖美燕
近日,70岁的知名作家毕淑敏推出新书《昆仑约定》,引发广泛关注。文学并不只是天才的灵光一闪,更是人生经验的沉淀,在新作家、新作品争奇斗艳的同时,总有一些老作家笔耕不辍,时常有新作问世,他们对文学的热爱和执着令人敬佩,也激励着更多文学新人。从老作家的新作品中,读者们能读到他们对文学的热爱,也能读到他们对人生深沉的思考。
毕淑敏作品《昆仑约定》
文人墨客的暮年作品
杜甫有诗云“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说的便是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家庾信在经历了半生人事变迁之后,至暮年笔锋更健的故事。杜甫喜欢庾信,主要在于其“萧瑟”的文风,庾信出身江陵名门望族,前半生极尽荣华,却无奈因为南北朝纷乱的政治形势而流落北方,虽然仍身居显贵,但他对故土不能忘怀,遂有千古名篇《哀江南赋》。“日暮途远,人间何世;将军一去,大树飘零;壮士不还,寒风萧瑟”,这样的文笔非饱经离乱沧桑之人不能写出,岁月的风霜洗净了庾信青年时为文的华丽,注入了无限苍凉。而经历过安史之乱的杜甫对庾信的经历感同身受,在他写诗夸赞老年庾信的时候,亦有对步入人生黄昏的自己进行勉励之意。也因此,在那首作于杜甫暮年的《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中,我们听不到一句嗟叹,而人事代谢尽在其中,其苍凉较庾信诗作不遑多让。
其实,在古代,类似于庾信、杜甫这样“文章老更成”的作家还有很多,苏东坡也在其列。苏轼少年成名,人生道路却跌宕起伏,暮年谪居琼州,在经历宦海沉浮之后,又渡了自然之海,心境变得更加豁达,且不论“他年谁作舆地志,海南万里真吾乡”里有多少是为了慰藉同被贬谪的弟弟子由,那一句“胡为适南海,复驾垂天雄。下视九万里,浩浩皆积风”就足以证明东坡虽老,壮志犹在。想当初,苏轼在山东时曾写过“老病自嗟诗力退,空吟冰柱忆刘叉”,那时他还不满40岁,而真正步入老年后,虽已饱经世态炎凉,乐天和达观却仍能把人生夕阳装饰得诗意盎然。
晚明张岱“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兼以茶淫橘虐,书蠹诗魔”,可就是这样一位倜傥之人,虽有文名,却未能大成。及至50岁上下,江山易主,一切浮华如梦幻泡影,张岱方知人生真味,此后乃著《自为墓志铭》抒怀,乃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回忆旧事,张宗子之声名也因此赫赫。“西湖七月半,一无可看,止可看看七月半之人”,只是在物是人非、黍离之悲中,当年湖畔之人又在何方?
莫言作品《不被大风吹倒》
贾平凹作品《河山传》
长盛不衰的文坛名宿
中国新文学百年,名家辈出,其中不乏“常青树”一般的作家,他们几十年如一日地进行文学创作,也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传奇。
说起“常青树”,可能很多文学爱好者会想起宗璞,自20世纪40年代登上文坛起,宗璞便笔耕不辍,那篇《紫藤萝瀑布》更是被选进语文课本,是家喻户晓的经典美文。宗璞出身名门,其父亲是著名哲学家冯友兰。抗战期间,宗璞随父亲前往云南昆明,生活在西南联大,这段经历给宗璞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20世纪80年代起,已经年近花甲的宗璞开始了一场持续30余年的文学马拉松。宗璞以自己见到和听闻的西南联大师生为原型,以抗日战争为背景,写下了一部深刻反映中国知识分子精神面貌的伟大作品,这便是由《南渡记》《东藏记》《西征记》和《北归记》连缀而成的长篇小说《野葫芦引》。2019年,宗璞的《北归记》出版,为《野葫芦引》画上了一个完满的句号,而此时,宗璞已是一位90岁高龄的老人了。此时,宗璞的视力已经不足以支撑她的写作,最后出版的《北归记》,是她通过口述的形式完成的,这让读者们看到了老作家一生积淀所散发出的耀眼光芒。
文坛的另一棵“常青树”王蒙也深受读者的喜爱。从20世纪50年代《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起,王蒙驰骋文坛已经半个多世纪。虽然早已成名,但王蒙经常在创作中尝试一些新东西,20世纪80年代初,一篇《春之声》,让中国读者认识了什么是意识流,这部作品在2018年入选了“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最有影响力小说”;而《活动变人形》则是在略带戏谑的表述中揭示了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发人深省。近年来,王蒙仍保持着旺盛的创作热情,2023年是王蒙写作的第七十个年头,在这一年,他在《人民文学》上发表了中篇小说《季老六之梦》,笔力不减当年,他还编订了“王蒙解读传统文化经典系列”丛书。2024年,王蒙90岁,这一年,他又发表了《蔷薇蔷薇处处开》和《高雅的链绳》,并出版了《传统文化与中国式现代化:王蒙王学典对谈录》。到了2025年,一开年,王蒙便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好个2025!》,单凭这个名字就已经足够振奋人心的了。据王蒙透露,他还计划出版新作《诗词中国》,“活一辈子,学一辈子,写一辈子”,王蒙用行动践行着他对文学的诺言。
老来成名的“新锐作家”
有些作家是年老之后频出新作,而有些作家则是年老之后才开始写作,这些老年成名的作家往往也有不俗的影响力。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越来越丰富多彩,其中一些人提起笔来续写年轻时的梦想。
作家杨本芬在80岁那年出版了自己的第一部作品,而在花甲之前,她甚至与文学完全没有瓜葛。出生于1940年的杨本芬从事过很多职业,从种田、切药材,到当工人、做会计,年轻时她从未设想过当作家,甚至,直至退休后的前几年,她也没想过要写作。但是造化弄人,2003年,杨本芬的母亲去世,曾经的一幕幕似电影般出现在杨本芬眼前,于是,她拿起笔,蘸着泪水写下了自己人生中第一篇真正意义上的文学作品。如果不是其女儿的发现,杨本芬的创作恐怕将永远成为一个“秘密”,而巧就巧在杨本芬的女儿正好从事出版工作,便把她写下的文字发表在网上。令人没想到的是,杨本芬质朴的文字一经发表便引起了读者的广泛共鸣,这使得杨本芬更有动力去创作了。
十多年间,杨本芬不断打磨更新自己的文字,终于在2020年,80岁的杨本芬将自己的作品以《秋园》为名公之于世,本以为这次出版只是为了完成心愿,没想到一年之间《秋园》数次加印,杨本芬本人也被读者们冠以“奶奶作家”的美誉。此后,《浮木》《我本芬芳》接连问世,杨本芬让文坛看到了一位老年“新锐作家”的实力和活力。
虽说“江山代有才人出”,但文坛上总有一些“中流砥柱”虽年老而不衰,他们用自己的创作激励着年轻作家们,留下了一段又一段佳话。常言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文坛亦复如是。(赖美燕)
老作家新作品
《昆仑约定》(2025年) 毕淑敏
《偶然事件》(2023年)余华
《世界上的迷路者》(2025年)余华
《不被大风吹倒》(2024年)莫言
《传统文化与中国式现代化:王蒙王学典对谈录》(2024年)王蒙
《河山传》(2023年)贾平凹
《不装深刻》(2024年)梁晓声
《孤独的清醒者》(2024年)梁晓声
《好天气》(2025年) 苏童
文字整理/罗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