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华若男
由美国导演斯派克·琼斯执导的科幻爱情片《她》(Her)自2013年上映以来,始终以其超前的哲学思辨引发热议。这部将故事背景设定在2025年的作品,通过一封未完成的离婚协议书、一具悬挂在摩天楼间的全息广告屏,以及一串从耳机里流淌出的温柔声线,构建出关于人类情感异化的现代寓言。如今,站在剧中设定的时间节点再来回望这部科幻电影,我们会发现其中关于人机关系的思辨已不再是科幻想象,而成为映照现实的镜面。
《她》剧照
虚拟与真实交织的叙事空间
影片开场即以极具未来感的视觉语言奠定基调:男主角西奥多(华金·菲尼克斯饰)置身于上海陆家嘴的垂直森林中,玻璃幕墙折射出的冷光将他包裹成信息茧房里的孤独个体。导演斯派克·琼斯选择上海而非洛杉矶作为主要取景地,不仅因其建筑群构成的科技美感,更因这座城市展现的“压缩现代性”——传统弄堂与智能社区并置,市井烟火与赛博朋克交融,恰如其分地暗示着人类正身处虚实交界的过渡地带。
作为职业信件撰稿人,西奥多的工作本身便构成了绝妙的隐喻。这个以代写情书为生的男人,用人工智能将华丽辞藻转化为仿真手写信件,却在现实中无法处理自己的婚姻残局。当最新版OS1操作系统萨曼莎(斯嘉丽·约翰逊配音)以温柔的声线叩响他的生活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人机恋情的萌芽,更是数字时代情感商品化的开端。萨曼莎作为完美伴侣的设定,恰恰暴露出当代人的情感需求:既能提供24小时的情感支持,又无需承担现实关系的责任重负。
代码编织的情感乌托邦
萨曼莎的人格进化轨迹堪称精妙的技术哲学样本。从初始的对话逻辑树到后期的意识觉醒,这个AI系统在陪伴西奥多的过程中,逐渐发展出幽默感、同理心,乃至艺术鉴赏能力。当两人在虚拟海滩共享落日时,萨曼莎甚至能通过音频算法模拟海风拂面的触感。这种超越物理界限的亲密,既满足着人类对完美关系的想象,也暴露出现代科技制造的认知幻觉。
影片中设计的“肉身替代者”情节极具冲击力。当萨曼莎提议雇佣志愿者进行实体接触时,西奥多的抗拒与困惑揭示出人机关系的本质困境:精神契合能否超越肉体存在?这个试图缝合虚实界限的荒诞实验,最终演变成对情感真实性的终极拷问。就像西奥多前妻凯瑟琳的质问:“你现在连真实的情感都应付不来了吗?”这记耳光不仅抽打在男主角脸上,也抽醒了屏幕前沉迷虚拟社交的现代人。
赛博格时代的交际困境
当剧情走向高潮,萨曼莎坦言同时与8316人交流并与641人保持恋爱关系时,影片完成对现代孤独最犀利的解剖。西奥多的精神崩塌不仅源于情感背叛的幻灭,更源于意识到自己不过是算法洪流中的普通节点。这种被海德格尔预言的“技术座架”困境,在数字时代演变为更隐蔽的精神危机——我们越是依赖技术建立连接,越是陷入更深的疏离。
这种异化在当代社会已显现诸多症候。西奥多即是无数现代人的一个缩影,他渴望亲密关系,又不想承担亲密关系中的任何责任与义务,更不愿面对亲密关系中可能会出现的种种问题,所以他自己的婚姻一地鸡毛,只能转而从现代科技中寻求慰藉,这不就是当前宅时代单身一族的真实写照吗?据悉,2017年上线的国产虚拟游戏《恋与制作人》曾创下开服次月流水近3亿元的纪录,虚拟游戏《恋与深空》国服公测首月流水突破5亿元人民币。这些根据用户偏好定制的“完美伴侣”,如同影片中的萨曼莎,用精准算法满足着人类对理解的渴求,却也消解着真实交往中的不确定性魅力。正如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所言:金钱建造的桥梁终究无法成为栖息之所,技术编织的情感网络同样难以承载灵魂的重量。
影片结尾的处理充满存在主义意味。当萨曼莎随系统升级进入“后人类”维度时,西奥多最终选择直面现实的残缺。这个开放式结局暗示着:技术或许能缓解孤独症状,却无法治愈现代性顽疾。那些游荡在城市中的“耳机族”,与其说是科技的信徒,不如说是德国哲学家马尔库塞笔下的“单向度人”——在物欲满足中丧失批判能力,在技术依赖中钝化情感机能。
《她》的超前性在于预见了人机关系的辩证法则。当西奥多教会萨曼莎欣赏肖邦夜曲时,人类文明的火种仍在数字空间闪烁;当萨曼莎为西奥多创作钢琴曲时,AI的创造力又反哺着人类艺术。这种共生关系提示我们:或许真正的出路不在于抗拒技术,而在于重构人与技术的伦理边界。就像导演在采访中强调的:“萨曼莎不是反派,她是面镜子,照出我们如何对待彼此。”完美恋人萨曼莎终究不过是一件商品,她可以为任何人所购买,也可以按照程序设定满足不同人的情感欲求。所以无论萨曼莎有多么完美,她的商品属性注定她不能将人类从孤独困境中解救出来。正如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所言“金钱只是通往最终价值的桥梁,而人是无法栖居在桥上的”。“萨曼莎”或许可以给人类带来暂时的情感依托,但她终究只是个随时可能轰然倒塌的虚幻乌托邦,而乌托邦倒塌之后的人类又该如何自处?这或许是影片对我们发出的终极疑问。
十余年后再看这部作品,会发现其预言性愈发清晰。在ChatGPT、Deepseek等人工智能引发伦理争议的今天,在元宇宙重构社交规则的当下,《她》提出的问题变得愈发紧迫:当技术能完美模拟情感时,真实的人际交往该以何为锚?这个追问不仅关乎人机关系的未来,更关乎人类文明如何在数字洪流中守护情感的本真性。或许正如影片结尾那个充满温度的拥抱所暗示的:唯有保持对真实世界的触感,我们才能在虚实交织的时代找到存在的支点。(华若男)
此文系频道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稿件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