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王国益散文选》:守护灵魂深处的文化密码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书虫 > 正文

《王国益散文选》:守护灵魂深处的文化密码

来源:文艺报2025-04-24 10:38

  作者:洪治纲

  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文化就像血液一样,维系着我们的生命,并最终证明我们此在的身份、气质与襟怀。唯因如此,在余秋雨的文化散文感召之下,各种有关历史文化的反思性重述,几乎成为当代散文发展的主脉。这对于我们重新打开历史记忆的褶皱,寻求自我生命的精神之源,无疑有着重要的意义。或许正是基于这种审美的自觉,王国益的散文也常常聚焦于传统文化,以丰沛的主体情感激活各种历史文化元素,又以文化探幽者的姿态抒发创作主体的生命情怀。即使着笔于山水城乡之景,王国益也会踅进深厚的传统文化肌理之中,辗转盘旋。这集中体现在他新近出版的《王国益散文选》中。

《王国益散文选》:守护灵魂深处的文化密码

  或许是长期生活于江南的缘故,我读《王国益散文选》,既备感亲切,又时觉陌生。说亲切,是因为除了北方的台儿庄以及少数域外之城,这本散文集中的不少篇章所游之景地,或所叙之人事,是我所熟悉的,特别是西溪湿地、西泠印社,以及烟雨西湖,更是我携朋唤友的常游之处。但我又常感陌生,因为作者总是曲径探幽,援古谈今,很多历史褶皱里的文化事象,都被他娓娓道来,让我甚为讶异,像《前川梦吟》中所述义乌凤林王氏始祖王彦超、《跌宕人生两度春》里的王龙泽等。如果说有关凤林王氏家族太祖贤宗的书写,是基于王国益对自身先辈的礼赞与敬畏,包含了某种历史的荣耀感,那么其他那些令人陌生之处,则更多地体现了作者高度自觉的历史意识,以及对传统文化的眷恋之情。

  人们或多或少都有些历史意识,都能够通过回忆,将时间经验转化为生活实践的导向。凭借历史意识,人们可以从不同维度认识到自身变迁的内在逻辑,从而将历史理解为一种具有内在关联的连续性发展过程。王国益的特殊之处在于具有高度自觉的历史意识,散文看似游记,但在移步换景之间,都是对历史文化的缅想。他不是“历史的”而是“历史地”看山看水,既体现了作者承传历史和建构历史的潜在动机,也表明了他试图借助过去阐释现在的主体自觉。在《百年印社何辉煌》里,作者梳理了西泠印社120多年的历史,居然有一半时间没有社长。盖其因,是该社对入社成员及社长,均有极为严格的自律性要求,特别是作为掌门人的社长,必须是一座艺术高峰,且能展示印社之魂。许多篇目都体现了作者超越一般人的认知局限,沉入历史的内部,从不同的文化维度,形成跨越时空的心灵对话。

  这种历史意识的自觉,使王国益的散文有效颠覆了游记的特性,变成对历史文化的打捞、梳理与重释。“西溪且留下”的典故、康熙南巡题诗《题西溪山庄》并御书“竹窗”的故事,还有洪园的历史变迁等不为一般大众熟知的历史往事,正是一个地方的文化之魂。没有这些人文的魂魄,那些所谓的景点不过是一些自然地理,虽有奇观,终究少了些神韵。如《中华奇庄》里,作者从传说中的奇人异事写到汪塘的商贾云集,从青楼里的传奇韵事写到抗战中的台儿庄大捷,令人对这座北方古城心驰神往。《积道山之蕴》从传说开始,从“神韵之山”到“不倒之树”,从“不竭之井”到“聪慧之人”,一路叙述下来,或山或树,或井或人,皆渗透了中国人的生命智慧,也洋溢着江南的文化灵性。在这些散文中,作者通过“自然—历史—文明”的叙事逻辑,将特定的地理空间提升为传统文化的符号载体,既体现了作者对华夏大地的生态礼赞,也折射了作者对民族精神与历史传承的现代诠释。

  这无疑是一种来自生命深处的文化情怀,凸显了作者内心里的人文禀赋。在王国益笔下,有一个耐人寻味的词频繁出现,那就是“神韵”。神韵就是神采韵味,既透示了特殊的精神气质和格调,又饱含了某些难以言说且真实存在的美感,并吸引人们去用心感受、用情体会。王国益钟情于这个词汇,显然领会了其笔下所叙之事物的生命气息。他总是以文化寻根为经,以情感哲思为纬,在传统与现代的交汇处,编织出各种充满张力的生命图景。如《百年印社何辉煌》中,他将西泠印社的篆刻解读为“刀尖上的哲学”,“刀痕入石三寸深”的篆刻技艺,被赋予“在时光中镌刻永恒”的哲学意味;金石篆刻的“留痕”,寄寓了作者对生命“留痕”的执念。《神韵的故乡》里的“老井”“族谱”“戏台”等意象所构成的文化符号,每个意象既是具体可感的物象,又是传统文化密码的载体。《积道山之蕴》中山顶上的那棵千年古树,从“皴裂的树皮”到“虬曲的枝干”,每个细节都是情感密码的载体。这种物我交融的审美观照,使自然意象成为打开集体记忆的钥匙,实现了个体情感向文化共情的转化,也使个体生命的琐碎细节,在文化经纬中编织出文明的锦衣,折射了作者生命深处的文化情怀。

  这种从生命深处涌出的文化情怀,很多时候都成为作者理想人生的隐喻、民族精魂的寄托,展示了创作主体灵魂深处的精神追求。在《百年印社何辉煌》里,作者从篆刻中看到,“刻印如修身,雕琢似齐家,给石头以人格,赐玉石以品行,镌田墨以灵性,方寸之间,降服人心”,深切地体悟到“一支铁笔镌世界,半方石印藏乾坤”的伟岸境界。在《露易斯湖的追思》里,作者由露易斯湖的美景一路追踪,叙述了崇尚自由与博爱的路易斯公主,由此联想到中国古代的解忧公主与乌孙国的联姻,以及华人对加国铁路大动脉建设的巨大贡献。在《风雨潮头读浙商》中,作者从浙商的历史血脉中探讨精神源头,其中既有来自良渚、河姆渡的“先祖文化”,多山少地、辗转艰难的“土狼文化”,又有忍辱负重的“耕牛文化”,以及搏击海浪的“海鸥文化”。正是它们,成就了今天这支兼具“草根精神”和“文化贾儒”的文化商旅。在《闪光在中国》里,作者从白求恩的双重人格里一路追述,通过立体化的性格探秘,展示了这个医术与理想极为高迈的灵魂。在《婺州不灭之光》里,作者追述了金华北山四先生闭门苦读,广设书院,不入仕途,礼赞了他们成为千年不灭的儒学精魂。王国益的散文,既延续着中国散文“载道”“言志”的古典传统,又熔铸着现代知识分子的理想情操,并形成了个性鲜明的艺术品格。

  在全球化与本土化相互激荡的今天,王国益的散文无疑提供了传统文化向现代转化的珍贵样本。他的创作实践,表明了传统的生命力就在于不断被重新诠释,也证明了文化记忆的保存,不应是博物馆式的存列,而应是植根于不同灵魂中持续生长的生命体。

  (作者系杭州师范大学教授)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还有明天》:“面包与玫瑰”的女性叙事突围

  • 从《初步举证》延伸的思考:社会规训下的女性解放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