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王颖
最早与肖先生在书中相识,源于他的《音乐笔记》。那时作为一个音乐爱好者,还一同读了《萧翁谈乐》《傅雷谈音乐》《管风琴手记》《辛丰年音乐笔记》等,书读得多而杂,但肖先生的书是其中记忆犹新的一本。
这次读新作《我的学生时代》,终于得以了解了一个文学家完整的童年、少年时光,他的成长经历是怎样影响了他的一生。他从“记忆的开始”写起,写到五岁时母亲的早逝,姐姐为了给家中减轻负担去了边疆,在他幼小的心灵留下了特殊的印记,让他早早尝到了别离的滋味,对人世苍凉的体悟也比别人来得深些。一个敏感的孩子,年少失恃,长姐远行,父亲娶了新妻,他愈发孤独,对距离,对他人,对这个广袤的客观世界有了与同龄人不一样的敏锐,这些感受都如丝如缕地发散在他的文字中。他细细地写到他的小学,初中,高中,他第一次看到合欢花,第一次去德国墓地,第一次坐火车去看姐姐,第一次挨打,第一次打架,第一次去邮局,第一次买课外书,第一次办墙报……他喜欢坐在房顶上,喜欢去中山公园看花,喜欢集邮,喜欢打篮球,喜欢去电影院、图书馆、旧书店……他写到很多人,同学、朋友、邻居、老师,这些人和事同他人生的交集,家庭遭逢的变故,带着那个时代特有的明亮、坦荡,清澈如水和透彻,有着对他人命运的慈悲、宽容和接纳。这其中有许多高贵丰富的灵魂,在那个特殊年代,命运加诸于人们身上的颠沛流离,却依然不能磨灭生命意志的光芒。那些人和事里,有很多温暖的让人感动的瞬间,也有很多让人心里轻轻碎了的瞬间。他从一开始不知道人生滋味的喟叹中,一点点长大,成熟,尝尽了人生。真实的时代的记录,细腻的内心的感受,构成了这部私人化又历史化,宏大又体己的作品。作者用一节节文字、一篇篇文章,记录了过往的点点滴滴,是这些琥珀一般沉下来酿成了蜜的片断,串成了珠,连成了我们的一生。
这是肖复兴的个人成长史,他的求学求知求真之书,但也勾起了我的许多回忆。我作为肖先生的晚辈,出生在计划经济末期,也经历了一切凭票供应,打枣树,物资和娱乐双重匮乏的年代,因此看到这部作品倍感亲切。通过文字,他的童年和我的童年重叠在一起,使本书不仅成为他“个人志”般的记忆之书,也成为一部广阔的历史、时代之书。时光同记忆晃动交错,斑驳迷离,变幻缤纷,如树影般婆娑,如河流般洗练。人的童年大抵如此,小时候我们渴望像只鸟般飞出笼子去天地翱翔,生命的某一刻起我们又开始回溯往昔,我们从何处来,将往何处去,人生从那一刻突然有了不同于以往的意义。虽说人没法同时拥有青春和对青春的感受,但读这部《我的学生时代》,却能从第三视角看肖先生思考自我的同时,回溯我们每个人的成长经历,并同时思考我们自身。我为何是我,我如何成了今天的我。隔开了时光的河流望过去,拨开那些波光粼粼的闪烁的回忆,总有些或平淡或不凡的曾经使我们成为了每一个独一无二的个体,拥有了敏感深邃的心灵。
童年塑就了我们的一生。散文有着其他虚构文学没有的坚实的直接的动人的力量,用现在年轻人的话说,是“直给”。肖先生作为散文大家,他的美学观念,是我一直向往的境界,既朴素,口语化,明白晓畅,又落地有金石之声,意高情真。他的文字有一种特别的韵味,洗练,却又如金子般闪烁。平淡中自有一股真挚的诗意,将人物命运的跌宕,人情事物的美,不加矫饰娓娓道来,我认为是他对人诚恳,对自己也有着最大的诚恳,才使得他的情感和故事都有着熨帖的温度,就像我们的体温一般。在他温润如水的文字中,缓缓流淌着一种生命的情感,看似朴实无华的文字,暗藏着人生“伟大而悲怆”的真相和哲学。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反复用到了一些词汇“朦朦胧胧”“似是而非”“似懂非懂”,如实如是地描写了那个年纪的所思所想,真情实感,但他也通过阅读、生活、良师益友,在文学艺术中思考,内化出自我价值的体系,在朦胧中体会到复杂真切的对世间万物的悲悯,对生命的热爱和尊重,以及无论在什么时代都要坚守的真诚,纯粹,天真,赤子之心这些美好的品质。
人生的神奇之处是我们在少时遇见的人,当时并不能自知,有些遇见是可遇而不可求的。肖先生写叶圣陶先生对他的指点,写其他遇到的师长的言传身教,让他受益终生,潜移默化地令他一步步走上文学的道路,感受艺术、感受生活,在写作之路上不断成长,同时也收获心灵和自我的成长。如今,他也成了我们有幸遇见的师长。他不和我们讲道理,却不经意地给人启示,他的过去和今天轻轻地叠加在一起,成为一个基石和榜样,我们面对如此真挚的文本,深深地沉浸其中重新过了一遍从前,也不知不觉从他的人生中汲取营养,丰富我们的写作。好的文字从人生中来,又高于人生,让我们拥有更好的梦,对人生有了更多的期待。
肖先生一直坚持写日记,这种积累使他的写作尤为生动。而他的散文也善以第一人称“我”的视角,使表述更有力量,真实可感。他的写作就是他的宇宙。我们在这个春天相遇在这个宇宙,从中捕捞属于他的,我们的,世界的珍贵的闪光。我始终相信阅读是一个互动的过程,看一部书就像推开了一扇全新的窗,余下的人生也从此变得不同。那些逝去的,留下的,珍贵的闪光,会以另一种形式存在于我们的周遭与人生,譬如本书。(王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