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李利芳
周博文在对童话本体的深刻反思中写作童话,体现出一名具有学院派专业素养的童话作家对自我的高水准要求。他的新作《流浪的小魔鞋》用一个个构思奇特的童话故事努力回答“童话为什么存在”“童话对于孩子究竟有什么用”等一些最根本的文学问题。他的童话创作理路带有很强的心理学色彩,直抵童话从久远的过去存在,一直能够被传承至今的核心价值功能。童话紧紧相关于人的精神无意识,是人类深层心理愿望作为内驱力推进语言叙事的结果。童话的本质就是以“奇迹”的方式将人间不可能之事变为可能,它的基本存在逻辑就是一种愿望达成机制。周博文以他对童话文体本真而透明的理解,用他的想象力与优美的文字清晰地演绎了一种原始的童话世界,以重新雕刻、创造还原被模糊的童话面貌。
这部童话的主人公是一双能够帮助人们实现心愿的小魔鞋。故事开篇说小魔鞋渴望感受现实的泥土,它幻想自己做一个与众不同的童话主角,以告别那些缥缈、虚幻的童话情节。小魔鞋从“童话”中出走,希望自己去现实世界中帮助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实现梦想或渡过难关。周博文开篇即以与“童话”的互文去激活新童话思维,特别强调童话与现实的关系,童话中神奇之物的生命力就来源于广袤的土地与广阔的现实人间,不与现实建立深刻精神联系的童话就不是真正的童话,那只是虚幻的想象与文学技法之物,这是为周博文所摒弃的。小魔鞋的出走代表了周博文的基本童话立场,童话是与生活血肉相连的。
随后小魔鞋经历了七个人间烟火故事,它遇到了儿童福利院的小女孩、期待儿子归来的老奶奶、寻找主人的小狗、夜市上售卖气球的单亲妈妈、想玩摩天轮和旋转木马的留守儿童、病入膏肓的青年、寻找妈妈的孩子。在生活的角角落落中,人间的悲欢离合时时都在上演,对每一个存在“空缺”角落的心灵,作家都细心地呵护与抚慰着,以小魔鞋的魔力去积极调配生活图景,打开被关闭与限制了的想象视窗,以情境还原与愿望成真满足人们内心最热切的期待。作家追求一种有路径的奇迹可能,包括个体强大的心理内驱力、返回童年的自我修复、共情式的心理透射、想象力替代式满足等。小魔鞋其实就是个体心理能量的一种外化,作家以具象化可见的方式帮助小读者形成积极的心理暗示:小魔鞋无处不在,它是供我们行走的工具,穿上小魔鞋,就可以打败一切苦难妖怪。小魔鞋这一魔法意象很有想象力,但是细致琢磨又合情合理,它是人的行动力的原发机制,是一个开关,当处于困境时,我们需要大胆地释放被束缚的灵魂。比如第一篇《合欢树下的夏天》中那个在画中被困住的小公主,这幅没有完成的画作牢牢地限制了她的自由,她走不出去自己的画,将永远处于幽闭的空间中,而导致这幅画未能顺利完成的原因则是它的作者,是那个福利院小女孩的心结,也是她闭锁了的心灵。这一情节设置其实是一个巨大的隐喻,作家画里画外对照联动,将儿童心理问题及其后果形象地展示在读者面前,并用小魔鞋轻轻点题,具有一种四两拨千斤的神奇效果。
作者具有一种悲悯情怀,他在古老的童话中找到了人类自我拯救的精神方法,并用有趣的故事去呈现童话的肌理,积极参与童话在当代的重新复活。比如《50%的愿望》这一篇,他用打折50%的形象说法,暗指成年人对待童真心灵的随意与无奈。成人在不经意间对儿童的伤害是生活常态,周博文有意以愿望的失落来强化这一事实。
在故事结尾,各种被忽视的童话人物、那些人生舞台上的配角都穿上了小小魔鞋,在玩具梦工厂被赋予了全新的生命形态,在每个小孩子的家里重新找到了生活的希望与存在的理由。无论是虚构作品,还是实存之物,物的价值是因与现实的链接,与生命的互动而达成的。周博文希望自己写出与现实水乳交融的童话,希望自己的文字成为每一个儿童的心灵伴侣。一双流浪小魔鞋,陪伴我们无所畏惧走天下,这就是童话的神奇力量。
(作者系兰州大学文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