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非遗元素在当代音乐创作中的活态传承 ​——以浙江金华为例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听说 > 正文

非遗元素在当代音乐创作中的活态传承 ​——以浙江金华为例

来源:中国文化报2025-04-29 09:41

  作者:姜孜耘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文明活态延续的核心载体,其活态传承已成为全球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命题。《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明确将音乐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领域,并强调了其在维系社会凝聚力、促进文化多样性等方面的重要价值。在数字化生存与全球化冲击的双重语境下,传统音乐类非遗正面临着传承主体断代、传播场域萎缩与表现形式固化等现实困境。本文聚焦浙江金华这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选取婺剧、浦江什锦、金华道情等具有地域标识性的音乐类非遗形态作为研究对象,讨论其在当代音乐创作中活化实践的可行性。

  金华非遗音乐形态解构

  作为吴越文化的重要分支,婺文化以开放性特质融合雅俗传统,形成非遗音乐生长的独特生态。其文化基因既承袭南宋雅乐体系,又吸纳农耕商贸活动的世俗养分,在南北戏曲声腔碰撞与民俗仪式滋养中,孕育出婺剧、金华道情等多元音乐形态,并与方言声调系统形成深度互构。

  婺剧作为浙中戏曲集大成者,其乱弹声腔集中体现结构程式与音乐张力的融合特征。由《三五七》与《芦花·拨子》构成的声腔系统,遵循固定的程式框架,通过灵活调性转换与“紧拉慢唱”板式对比强化戏剧表现。板胡与小唢呐构成的“刚柔对位”音色体系,配合锣鼓经形成独特的音乐语汇。这种音乐思维在浦江什锦班得到延伸发展,其“丝竹锣鼓一体化”编制将笛子主奏与板胡支声复调有机结合,通过十番锣鼓节奏谱系调控乐曲情绪,《花头台》等曲牌展现出五声调式短曲的叠加魅力。

  金华道情以方言声韵为基底,建构起“情筒击节—简板应和”的说唱体系。其五声徵调式框架中,“do-la-sol-mi”四音列构成核心旋律细胞,在《十杯香茶》等经典曲目中演化出13种板式系统。金华道情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朱顺根总结的“随心拍击”理念,既保持娘板的起承转合功能,又赋予即兴创作空间,形成“程式规范与自由变奏”的动态平衡。

  上述传统音乐资源与金华其他非遗项目形成了有机的艺术共生关系。如磐安炼火、浦江板凳龙及传统龙舞狮舞等民俗活动中,这些项目通过巧妙运用本土音乐元素,将婺剧锣鼓的节奏体系、传统曲牌的结构范式以及民间曲调的旋律特征进行创造性转化。既有对原生态音乐的直接运用,也有根据表演场景进行的创新改编,通过打击乐与吹管丝竹乐器的有机配合,既保持了地方音乐的文化基因,又增强了民俗表演的艺术感染力,最终形成视听交融的立体化民俗文化景观。

  非遗元素在音乐创作中的转化路径

  非遗元素在音乐创作中的转化,需依托作曲技术理论提取核心文化符号并重构其艺术表达,实现传统基因与当代审美的对话。笔者试从旋律动机与节奏形态方面描述其转化路径。

  旋律动机的引用。音乐类非遗的核心旋律基因可通过“符号提取—解构重组—语境再生”流程融入现代创作。以婺剧《三五七》曲牌为例,其“宫—徵—商—羽”四音列骨架具有鲜明的地域调式特征,通过截取核心动机并运用模进、倒影等作曲技法,可生成符合现代听觉习惯的主题旋律。例如,金华东阳民歌《凤仙花》采用的是五声徵调式,从中可以解构为三音组细胞(Mi、Sol、La)为主要动机,形成具有金华特色的音乐语汇贯穿音乐作品中。同样,在赵季平《乔家大院》配乐中,作曲家提取秦腔苦音音阶的“微升Fa—降Si”特性音程,通过弦乐群模进铺陈,既保留悲怆底色又强化戏剧张力。

  节奏元素的裂变重组。传统节奏型可通过数字化裂变与跨界融合焕发新生。如利用婺剧锣鼓的节奏范式可将电子化风格的切片处理与电子脉冲音色叠加后,在实验音乐的创作中转化为具有赛博朋克特质的循环节奏结构。类似地,华阴老腔粗犷、豪放的打击乐节奏,被谭维维与华阴老腔艺人合作时拆解为“人声嘶吼—板胡滑音—板凳敲击”三层声部,通过摇滚乐的强拍位移与变拍子的处理,形成《给你一点颜色》中的跨时空对话。

  在“金音华章·乐启新程”金华市迎新精品音乐盛典上,新创器乐作品《徽调》实现了传统乐器的现代化演绎。通过解构与重组婺剧伴奏体系的核心要素,展现了徽胡这一非遗乐器的艺术潜能。作曲家在保留徽胡传统演奏技法(如压揉、滑音)的基础上,借鉴了西方作曲技法中声部对话的逻辑,通过加入混声合唱的编制构建出多层音色对位。徽胡演奏者通过“气口留白”与“音腔润饰”的技法控制,精准再现了婺剧唱腔的审美特质,印证了乐器音色与地域文化的深层互文关系。

  婺歌《髯口》则体现了戏曲符号的跨界融合。通过“符号转译—语境重置”策略,实现了婺剧表演程式与当代音乐语汇的有机融合。在音乐形态层面,作品以婺剧曲牌的旋律融入歌唱旋律,歌词创作则巧妙化用婺剧行当术语,形成“戏曲行话到现代语言”的语义拼贴。表演设计上,演员身着大靠,让观众在精彩绝伦的视听体验中重新认知非遗的美学价值,给观众留下该作品“既熟悉又陌生”的深刻印象,印证了传统文化符号的创造性转化效能。

  金华民间儿歌作为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其当代转化需兼顾“教育功能”与“文化认同”双重价值。在民间儿歌的教育功能转化方面,童声合唱曲《咯咯叮》,为民间儿歌的当代转化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样本。该作品将金华东阳的民间童谣《数星星》的歌词进行改编,将核心动机通过变奏、派生等方式形成特色旋律。同时加入金华方言的发音,为歌曲贴上金华标签,让观众产生共情。此类实践延续了儿歌“口传心授”的活态传统,更有效缓解了“方言代际断裂”的危机。

  上述案例均建立在对音乐类非遗“文化基因”的精准识别之上。《徽调》聚焦徽胡“音腔一体化”的声学特质,《髯口》深挖婺剧程式符号的隐喻系统,《咯咯叮》则激活了儿歌“艺术性、教育性”的双重功能。这些实践也避免了音乐创作者陷入“文化猎奇”或“技术至上”的误区。

  发展路径与对策建议

  为推动音乐类非遗在当代创作中的活态传承,建议构建“人才培育—教育渗透—协作创新”三位一体机制:一是构建“传承人—专业音乐人—青年爱好者”三级人才梯队,形成“研—创—演”协同体系。政府可通过专项基金(如金华非遗音乐创作计划)联动高校、独立音乐人与民间艺人,建立非遗音乐创客空间,提供设备支持与版权服务。具体实施上,可采取学分置换机制,鼓励学生参与田野采风,如金华高校与道情传承人共建创作工坊,实现传统音乐的数字化转化。二是实施“认知—认同—创新”三阶教学策略:比如,小学阶段将武义花灯歌简化为打击乐游戏,通过身体律动感知农耕文化;初中阶段设置婺剧声腔模唱单元,运用语音识别评估方言与旋律匹配度;高中阶段开展音乐类非遗创编大赛,引导学生基于永康鼓词创作校园歌曲。教育部门应编制教师指导手册,将非遗教学能力纳入考核体系。三是搭建“资源—创作—运营”全流程平台:资源层建立婺剧唱腔、器乐演奏等数据库,通过传习课程实现传统基因代际传递;创作层开发线上协作系统,支持道情渔鼓与电子音效的跨时空创作;运营层引入智能合约分配收益,参照Spotify流媒体服务平台流量分成模式保障传承人权益。该机制既可防止年轻音乐人因传统认知不足导致的创新失范,又能通过市场化运作实现文化价值的转化。

  金华音乐类非遗的传承本质是传统基因与当代文明的深度对话。这种文化实践需在守护音乐本真性与推动创新性之间构建动态平衡:既要通过婺剧声腔调式、金华道情即兴节奏等基因密码维系民族音乐记忆,又需将其转化为当代创作的东方美学母题。非遗音乐的现代转化绝非简单的符号拼贴,而是通过“基因重组”实现传统精神的当代转译。通过“润物细无声”的美育渗透,在数字文明时代实现双重价值:既以创新形态激活非遗音乐的艺术生命力,又借乡愁记忆培育民族文化认同,让传统音乐成为“听得见的文化自信”载体,构建传统基因与现代文明共生共荣的新生态。

  (作者单位:上海音乐学院)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武建勋:现实题材电影的内容生产与档期策略

  • 饶晓志:坚守创作本心,在商业与艺术间寻光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