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梁鸿鹰
大国重器撑起国家脊梁,造福于民族千秋万代,但大国重器如何练就,成功的“密码”是什么?军旅作家丁晓平的长篇报告文学《秦山里的中国》给出了一份文学的解答。秦山核电,这座屹立于东海之滨的能源巨擘,是我国核电事业的“摇篮”,同样是中国能源事业的一张闪亮“名片”。作品以我国核能事业发展作为叙事背景,围绕中国核电自强不息的奋斗创造,回首中国核电自主建设的峥嵘岁月,再现中国核工业栉风沐雨、以启山林的艰苦卓绝,描绘民族工业创新图强壮美画卷,全景反映四十年来秦山核电见证时代进步、民族奋进的史诗历程,塑造一代代核电人不忘初心、前赴后继、笃行不辍的英雄集体群像,讴歌了国之重器蕴含其中的中国作风、中国气派、中国精神。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60周年,中国核工业创建即将迎来70周年之际,《秦山里的中国》笔触深沉,内涵丰富,可谓正逢其时。
真实性、思想性和时代性在这部作品中得到了具体地体现。作者丁晓平肩负报告文学记录时代变迁、反映社会现实、弘扬核心价值的使命,通过讲述秦山核电自主创新、融合发展和企地共融的精彩故事,为大国重器立传,为时代发展礼赞。作品以六十万字的体量,以“工业+科技+历史+科普+现实”为文本肌理,向我们营造了岁月峥嵘的历史感,新时代奋进的现场感,让读者随着作家步步深入到时光的纹理之中,身临其境地探究“中国核电从这里起步”的来龙去脉,领略秦山核电从起步到崛起,再步入辉煌的非凡历程。作品雄辩地告诉我们,中国核电伴随着从战火硝烟里走来的新中国一步步成长,与我们国家由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步履相伴随。秦山核电目前共建成9台机组、总装机容量达666万千瓦、年发电量约520亿千瓦时,是中国核电的“金名片”,更承载着中国核电发展和“走出去”的梦想。依靠党的领导、人民的奋斗、科技的力量,是秦山核电一路高歌的密码,包括秦山核电在内的大国重器,彰显的正是我们国家强大的精神力量和坚定的民族自信。
自强不息、创新发展、勇往直前作为《秦山里的中国》贯穿始终的昂扬旋律,是通过场景描写、人物刻画和细节描写来实现的。作品从历史的记忆中重新钩沉出赵宏、彭士禄、于洪福、姚启明、钱剑秋、陈曝之、黄潜等一代代领军人物的不凡奉献,即使是普通女钢筋工唐玉琼、操纵员王日清等一大批人物刻画得非常鲜活生动,也为行进中的中国核电事业留存了珍贵的全息性实录。作品塑造的秦山核电厂第一任厂长于洪福,是无数强核报国、创新奉献的“老秦人”中的一个典型代表,他身上凝结的中国核电人那种“比万家灯火还要亮”的热血情怀和精神品格,有鲜活人物的内心律动,有具体细节和感性的语言,突出地反映出一代代“老秦人”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勇立潮头、敢于创新的追求。这同样是中国人化为集体无意识的共同追求,从他们的身上,可以看到我们中国人的精、气、神,看到我们伟大祖国的繁荣昌盛,也是作品被命名为《秦山里的中国》的原因。
重大题材的报告文学往往是集文学、历史、学术于一身的跨界跨文体写作,核科学知识专业化强,对普通读者和文学工作者都有一定难度。《秦山里的中国》力求将科技与工业、科学与文学、历史与现实、科普与艺术融会贯通起来,呈现出信息丰富的文本面貌与鲜活生动的风格。为将核工业知识充分形象化、简明化、生动化,作者向文学前辈学习,用精妙的文笔,富于文学性的描述解释科学,传达史实与哲思。《秦山里的中国》对一些关键事件与重要节点进行了令人印象深刻的呈现,如秦山核电创业之初“站着开完动员会”、并网发电的“秦山时刻”“秦山愚公”又移山、引进重水堆、掌握核心技术等细节都呈现得十分饱满,让人掩卷难忘。作品还对“728”工程立项、秦山核电先后三期工程建设、核电设备国产化、“华龙一号”、同位素打破国际垄断等一系列中国核电史上的重大事件进行了翔实再现,揭开我国核工业的神秘面纱,向读者“报告”了“国之硬核”的前世今生,反映了秦山核电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伟大变迁,勾勒出核工业二次创业、自主发展核电的辉煌历程,堪称中国核电发展的一部大百科、一本“老秦人”拼搏创业的新史传。
精于结构布局是《秦山里的中国》另一特色。作品以“起”“承”“转”“合”之韵律,划设“零的突破”“世纪跨越”“国际接轨”“零碳未来”四个篇章,层层递进,遥相呼应,以自强不息、艰辛创业开篇,以绿色发展、造福人类结尾,独立自主、开拓创新的工匠精神,与胸怀天下、命运与共的大国情怀融为一体,有力彰显中国和平利用核能的伟大成就,一以贯之的人文坚守。这种别具一格的谋篇布局、明暗交错的情感脉络、简练平实的叙事风格,使《秦山里的中国》具有很强的亲和力和可读性。作者在富于匠心的秦山故事结构中,始终有对科技与工业知识的形象立体介绍,有面对国外技术垄断导致“卡脖子”时中国科学家的担当坚守,突出了“老秦人”精神与“两弹一星”精神的一脉相承。在大国重器的崛起中,中国科学家和核工业人的优良传统,他们在困境中的突破、成功、飞跃,是新中国自力更生、开拓创新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国之光荣”守护万家灯火的精神追求,同样极大增强了作品的历史厚度。
为让读者充分领略中国核工业发展之壮阔,作者丁晓平进行了历时一年多的调研和思考,在秦山沉浸式贴近体验近两周,他把自己当作“老秦人”,与众多秦山核电建设者、亲历者、见证者交朋友,开掘秦山感人故事,书写核电创业历史。在此过程中,他为这片土地厚重历史与人文传统深深吸引,尽可能用脚步丈量秦山的每个角落,亲身走进核岛内部体验核反应堆的神秘,在用文字记录建设的每个瞬间,体会他们的酸甜苦辣,感悟心灵脉动的同时,尽力保持“秦山故事”记录者、重述者、传播者的独立与冷静,让那些动人篇章从笔下得到自然流淌。在作者看来,这部“老秦人”的史传,是“老秦人”自己用汗水、智慧与精神写就的,作家不过是不负“老秦人”嘱托的记录者,努力回答时代之问的答卷人。对读者来说,阅读《秦山里的中国》如同一次攀登高峰的精神旅行,追随作品的文字一起跨江越岭,眺望秦山,从国之重器领略江山如画、国之豪迈,必定是一次难忘的精神之旅。
(作者系中国作协文学理论批评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