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看客 > 正文

诗词里的初夏

来源:文汇报2025-05-05 08:15

  作者:张 鑫 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研究生

  5月5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夏,告别了万紫千红的春天,茂盛的夏天正朝我们阔步走来。它带着生命茁壮成长的朝气和活力,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希冀。

  古人们对物候的变化极其敏感,钟嵘在《诗品》中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生动形象地概括出自然物候变化给文人们带来的内心触动。面对春去夏至的物候变化,诗人们写下一首首精美的诗作,描绘自然万物、记载日常生活、抒发内心情绪,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学遗产。

  樱桃红嫩荼蘼香

  初夏时节,尽管春日里竞相绽放的众多花卉已经凋谢,但依然有绽放于这一时刻的花卉,那是独属于初夏的缤纷浪漫。

  清代陈淏子在园艺名著《花镜》中写道:“荼蘼花有三种,大朵千瓣,色白而香,春尽始开”,点明了荼蘼花的特征和开花时间。荼蘼花素来有“春末最晚花”的称号,它的盛开象征着春天的结束和盛夏的到来。宋代诗人王淇在《春暮游小园》中写道:“一从梅粉褪残妆,涂抹新红上海棠。开到荼蘼花事了,丝丝天棘出莓墙。”这首诗写出了梅花、海棠、荼蘼开花的先后次序,而百花凋残之后,天棘(天门冬)抽枝散叶,挺出莓墙之上。从色彩上看,花朵的开落变化也构成了色彩上的由红转白而变绿。花事的变化代表着岁月的流逝,诗人感叹年华已逝的暗暗感伤情绪也隐含其中。

  芍药也在春末夏初之际绽放。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素有牡丹为花王而芍药为花相的说法。因其花期相连,在园艺中牡丹和芍药也常常被种植在一起,牡丹凋谢之后芍药接续开放,延长了赏花时间。

  文人们非常喜爱芍药,早在《诗经》中就有对芍药的描写:“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郑风·溱洧》)在此,芍药是男女之间爱情的信物。唐代诗人王贞白曾写有《芍药》一诗,诗云:“芍药承春宠,何曾羡牡丹。麦秋能几日,谷雨只微寒。妒态风频起,娇妆露欲残。芙蓉浣纱伴,长恨隔波澜。”这首诗聚焦于芍药花意象,既展现其娇美动人的姿态,也暗含了对盛衰无常的深思。诗中既有对刹那芳华的赞叹,也有对生命规律的坦然,最终升华为一种跨越时空的怅惘。

  初夏时节,盛开的蔷薇给这个世界带来无尽的浪漫。除了最为著名的“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之外,许多文人都在诗词作品中留下了赞美蔷薇的名句。

  明代诗人顾璘写有诗作《蔷薇洞》:“百丈蔷薇枝,缭绕成洞房。密叶翠帷重,秾花红锦张。对著玉局棋,遣此朱夏长。香云落衣袂,一月留余芳。”这首诗以瑰丽的想象和浓艳的笔触,描绘了一处由蔷薇花枝缠绕而成的深幽洞房,营造出一个绚烂而隐秘的夏日梦境。开篇“百丈”以夸张手法突出蔷薇枝条的绵长茂密,“缭绕”二字摹写藤蔓交织纠缠的动感,将紧密缠绕在一起的蔷薇花枝转化为人工构建的“洞房”。“洞房”在此指幽深的花房,而在中国文化里其往往指代新欢之室,这种联想也为全诗奠定了绮丽神秘的基调。“密叶翠帷重,秾花红锦张”一句将茂盛的枝叶比作层层垂落的翡翠帷幕,将艳丽的花朵比作铺展的红色锦缎。其中“重”“秾”二字更是强化了空间的封闭感和色彩的浓烈度,似乎营造出一处被蔷薇花叶完全笼罩的秘境。颈联引入人物活动,诗人在白玉棋盘前对弈,以消磨漫长的夏日。尾联则以嗅觉收束全篇,蔷薇的芳香如云霞般附着衣衫,花香弥月不散。全诗以蔷薇为媒介,构建出一个既真实又具有神秘色彩的深邃空间,带给人无尽的遐想。

  除了盛开的繁花,初夏时节亦有新鲜上市的水果,给人们带来味觉上的享受。唐代诗人张祜写有《樱桃》一诗:“石榴未拆梅犹小,爱此山花四五株。斜日庭前风袅袅,碧油千片漏红珠。”这首诗是描写樱桃的名作。首句写出石榴花苞未绽、梅子尚小的物候特征,且以“山花”来指代樱桃,颇有一种于喧嚣市井中畅想山野之趣的意味。“碧油千片漏红珠”极为传神地描绘出樱桃叶片和果实的色泽、质感、形态。品读此句,眼前似乎浮现出碧绿的樱桃叶在阳光下闪烁,鲜红的樱桃果实娇嫩诱人的场景。

  田间夏日农事忙

  初夏时节农事繁忙,农人们穿梭于田间地头辛勤劳作,田里的庄稼也正肆意生长。元代诗人白珽写有五言律诗《余杭四月》,描绘出四月杭州的乡村风俗。诗云:“四月余杭道,一晴生意繁。朱樱青豆酒,绿草白鹅村。水满船头滑,风轻袖影翻。几家蚕事动,寂寂昼关门。”农历四月的杭州,万物茁壮成长,一派勃勃生机。樱桃红艳欲滴,青豆配着美酒,爽口宜人。村头田间满眼绿色,白鹅在青草绿水间嬉戏。朱、青、绿、白,饱和度极高的颜色明丽宜人,组成了初夏时节美丽的田园画卷。最后一句将描写的重点转向人们繁忙的劳动。此时家家户户都忙着养蚕,为了防止外人冲犯,都紧闭门户。“寂寂”两个字写出街道庭院中的安静,反衬出屋内蚕事活动的繁忙。全诗不见人影,却处处可见人的活动,写出初夏时节人们的繁忙。

  忙完蚕事,农民也没有休息的时间,因为还有许多工作在等着他们。宋代翁卷在名作《乡村四月》中写道:“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这首诗以清新明快的风格描绘出江南初夏时节美丽的自然风光和农人们繁忙的农事活动。“绿遍山原”中的“遍”字非常传神地写出初夏时分绿意的浩浩荡荡、铺天盖地,植物拔节生长,生命热烈蓊郁。“白满川”描写水光映天的场景,此时正值梅雨季节,降水增多,河塘里的水量变大。“子规声里雨如烟”以烟喻雨,呈现出梅雨季节烟雾浩渺、云烟飘荡的气象,子规的啼叫似在催更,也增添了无限生机。后两句描写农家四月农事繁忙的景象。一个“才”一个“又”富有表现力,虽不言忙而忙意自现。

  除了插秧,采菱也是夏日重要的农事活动。

  陆游写有《初夏怀故山》一诗,描写了自己对故乡生活的思念。诗云:“镜湖四月正清和,白塔红桥小艇过。梅雨晴时插秧鼓,苹风生处采菱歌。沉迷簿领吟哦少,淹泊蛮荒感慨多。谁谓吾庐六千里,眼中历历见渔蓑。”这首七律以镜湖的初夏风光为背景,将田园之乐与宦游之苦交织对照,展现出诗人复杂的情绪。“镜湖四月正清和”点明时间地点,用“清和”一词来形容此时惬意的自然环境。“白塔红桥小艇过”描绘出一幅流动的画卷,青色小艇穿过红桥,与远处的白塔交映成趣,宛如南宋的院体小品绘画。颔联聚焦于农事活动,“梅雨晴时插秧鼓”从听觉的角度写鼓声催更,田野大地上一派繁忙景象。“苹风生处采菱歌”则从听觉和触觉的角度,描写风中传来的采菱歌声。这一句非常巧妙,并未正面描写女子于小艇上采菱的忙碌身影,而仅仅描写风中欢快的歌声,带给读者无尽的联想。颈联中诗人开始感叹自己公务的繁忙,看似诗中在抱怨文书劳形,实际上也是“位卑未敢忘忧国”(《病起书怀》)的变相表达。

  领略了江南大地初夏时农事的繁忙,让我们将视角转向华北大地。麦子熟时杏儿黄,布谷声声农人忙。在华北地区,每当杏子成熟之际,也就意味着麦子要迎来收割的季节。

  白居易的《观刈麦》是描写夏季割麦的名作。诗中有言:“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本诗描绘出麦收时节农民们的繁忙景象。诗作开头交代背景,点明是五月麦收的农忙季节。接着写妇女带着孩子往田里去,给正忙于割麦的青壮年送饭送水。随后描写农民在南岗的麦田低头弯腰、辛苦割麦的场景。他们脚下暑气熏蒸,背上烈日烘烤,已经累得精疲力竭,但他们似乎感觉不到炎热,而是珍惜夏日白天变长,因为可以有更多时间干农活。农民们辛苦劳碌的场景被诗人有力地描绘出来,让人感到农民生活的艰辛和不易。

  文人雅趣兴徜徉

  初夏时节,农人们忙于田间农事,而文人们则无须忙于农事,他们往往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欣赏这美好的初夏时光。文人们或邀请好友对弈畅聊,或于绿荫庭院读书写字,或走向山水之间肆意漫游,感受夏日刚刚启幕之际的欢欣畅快。

  苏轼写有词作《阮郎归·初夏》,词云:“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碧纱窗下水沈烟,棋声惊昼眠。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然。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这首词描写了初夏时节的庭园生活,展现出大自然的无穷生机,整体风格清新淡雅又富有生活情趣。窗外绿槐成荫,榴树枝条随风舞动,蝉鸣声戛然而止,和风将初夏的清凉吹入屋内。绿色的窗纱下,沉水香的淡淡芳香随风而散。词人正享受惬意的昼眠,忽被落棋之声惊醒。雨后的荷叶随风翻转,石榴花颜色鲜艳,仿佛跃动的火苗。美丽的女子在清池畔用盆舀水嬉戏,清澈的泉水溅起水花,就像是晶莹的珍珠。全词清新雅致,体现出词人内心的恬淡闲适。

  在蛙鸣阵阵的夏夜,邀请好友到家中下棋、畅聊,也是人生一大乐事。南宋赵师秀的《约客》就描写了这一雅事。不过稍有遗憾的是,诗人邀请的朋友最终并没有到来。

  诗云:“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黄梅”“雨”“池塘”“处处蛙”,描绘出江南梅雨季节蛙声阵阵的夏夜景致。主人约客而客人终未到来,只能于桌前“闲敲”棋子,静静地看着闪烁的灯花。此时此刻,诗人多么希望友人能风雨无阻、如期而至,和他一起对弈畅聊。“敲棋”这一细节也包含了多重意蕴,其中有孤独苦闷,也有闲极无聊,或许也隐含着一些焦躁和失望。

  有的文人在美好的初夏走出书房,走向园林和山水之间,欣赏美丽的风光。南宋诗人戴复古写有一首小诗《初夏游张园》,就描写了自己游览园林的感受。诗云:“乳鸭池塘水浅深,熟梅天气半晴阴。东园载酒西园醉,摘尽枇杷一树金。”这首诗作充满生机与动感。池塘深深浅浅,水色斑驳多变。鸭子在池中欢快嬉戏,搅闹着池塘的平静。满树熟透的梅子、枇杷从绿叶中探出头来,在阳光的照射下,闪烁着金子一样的光芒。激动的诗人带着酒尽情游览,饮罢东园饮西园,直到烂醉还不肯停住脚步,连老天也仿佛受了感染,一会儿晴,一会儿阴,好像特意来增加初夏的这份喧嚣与热闹。

  李白也写有诗作《夏日山中》,描写自己在山中漫游避暑的惬意。诗云:“懒摇白羽扇,裸袒青林中。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李白宽衣解带,潇洒地躺在山间树林中。他把头巾摘下来挂在旁边的石壁上。松风从远方吹来,亲吻着李白的肌肤,带来惬意的清凉。生命在这一刻似乎得到了彻底的解放,那些约束人的礼法似乎也像李白身上的衣服,被一件件脱掉。他在这一刻回到了生命的原初状态,在松风阵阵中感到自由适意,那是摆脱礼法束缚后归于生命本真的轻松洒脱。

[ 责编:王营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捕捉公共议题,回归叙事本位:看微短剧何以强化公共表达

  • 《棋士》:非典型性善恶启示录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