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贾梦玮散文的历史意识与精神格局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书虫 > 正文

贾梦玮散文的历史意识与精神格局

来源:文艺报2025-05-07 09:51

  作者:范培松

  在当代散文创作的版图中,贾梦玮以其《红颜》《南都》《往日情感》三部散文集构筑了一个独特的精神世界。其中,《往日情感》中的《摇篮》以其震撼人心的力量,成为我阅读体验中最难忘的篇章。或许是因为我同样拥有一位饱经苦难的母亲,我对文中展现的母性创伤有着特殊的共鸣。贾梦玮在这篇散文中,以近乎残酷的诚实记录了一个被三次转送的母亲形象,这种被遗弃的没有“人”的权利的创伤记忆,铸成了他的精神世界最初的蚀痕,母亲的遭遇把追求“人”的权利刻骨铭心地植入他的灵魂,成了他文学创作最深层的动力源泉和永恒的追求。《摇篮》揭开了贾梦玮的散文的心灵密码,他的《红颜》就是为母亲们追求“人”的权利的呐喊!

  贾梦玮对母亲被遗弃的感觉,绝非布尔乔亚式的忧郁,而是一个农家子弟面对生存威胁时最真切的体验。人世间最痛的莫过于骨肉分离,而这种痛苦却反复降临在他母亲身上。正是这位苦难的失去“人”的权利的母亲,是贾梦玮人生的第一精神导师。细读《往日情感》中的其他篇章,我们会发现,这位农家子弟的青少年时期,始终处于生存的悬崖边缘,在贫瘠的土地上艰难地寻找精神出路,每一个脚印都浸透着血痕。初中辍学的命运判决,本该将他永远禁锢在土地的轮回中,但是他有梦,为了实现梦,他必须读书,于是自己建造了一个“书斋”,在《书斋,总是有的》里描写了他的“书斋”,那是“在家里谷仓的一角,我劈出一块,摞起两面半高的砖墙,然后在上面搁一块木板,一张书桌便大功告成”,这就是他的“书斋”。在这个谷仓里的“书斋”中,作者夏天“将双腿浸在水中,既可以降温又可以防止蚊虫的侵扰”,冬天让猫睡在膝头取暖,以此苦读。所读的书,“在偏僻的农村,要借一本像样的书都是很困难的。我只好去做临时工,干苦力,每天挣一块多钱;待攒下一些钱后,就去新华书店买几本自己想要的书……新华书店离家70多里地,骑自行车来回要6个小时。书买回来后就是一个个深更半夜的苦读”。这一谷仓里的“书斋”,成了中国当代教育史上最具震撼力的“学校”。他将省下的每一分饭钱化作远方的书籍,这是对知识近乎偏执的虔诚和神圣。在当今凭借指尖滑动就能获取海量信息的时代,阅读的便利反而消解了知识的神圣性。这种用生命兑换的阅读经验,让他的文字始终保持着痛觉神经的敏锐。贾梦玮的散文提醒我们,真正的思想需要付出生命的代价,他描写近乎宗教苦修的知识获取方式,让他的文字从一开始就带着生命的痛感与重量。

  贾梦玮的散文创作是从上个世纪90年代末开始的。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兴盛的文化散文,是以“我”的历史开启了文化散文的存在。它的兴旺,意想不到的是竟激发了一场文化误会,写历史渐渐“以私为中心”,最终蜕变为“私”的狂欢,到90年代末,文化散文渐渐式微。恰恰在这种情况下,贾梦玮的历史文化散文《红颜》登场了,他以“我”的历史开始了一个人的文化散文的旅行。

  贾梦玮的《红颜》把镜头投向了历代的后宫。写尽了宫怨,宫妒,宫斗……《红颜》成了封建王朝的“后宫”博物馆。在笔者看来,他如此专注地关心女性的“人”的权利,和他母亲的三次被遗弃的惨痛经历有着内在的情感逻辑。当他进入历代后宫时,残酷的事实告诉他,妇女在皇权专制中,“人”的权利和生命最脆弱,最易被践踏。他想借“红颜”唤起人们对“生命”的兴趣,对“人”的兴趣。而八九十年代的文化散文的衰落,恰恰正是作家们对“生命”和“人”的漠视。贾梦玮正是要缔建一个世界,并且要把我们驱入这个世界。对于这一点,散文创作常常使人误会,以为抒写一点自己情感就是散文终极目标。笔者认为,真正的散文应该缔建一个世界,这个世界是精神的。缔建世界,需要作者有格局,格局也是精神。精神是“我”,“我”就是历史。贾梦玮的“我”的历史意识的精神指向很明确:反封建王权专制,追求“人”的权利,捍卫生命的权利。这是需要有掀桌子的无畏的勇气。在《红颜》中的许多篇章,如《江山美人》,《“祸水‘之’水”》,《汝欲何为》等,作者和封建王朝专制势不两立,以决战的气概,写尽了后宫的精神创伤和各种苦难,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公示这样一个结论,“人”的权利被践踏,“祸”在专制,疾呼:“专制制度乃是‘祸水’之源”,“在专制权力面前,男女一样会失去人性”。《红颜》是讨伐封建王朝专制的檄文,他要对封建皇朝专制的铁屋子爆破,这种近乎浪漫的讨伐,使我想到了堂吉诃德。或许贾梦玮还有一个企图,想用他的大格局写作,使他的历史文化散文成为“我”的历史。笔者认为,从古到今,在所有记录描写历史的文学艺术作品中,历史就是“我”,“我”就是历史。在这面镜子里,照射出形形色色的“我”与“他”。贾梦玮用他的历史文化散文宣告,“我”回来了!“我”在!贾梦玮的文化散文的真正价值是具有精神格局的“我”的历史的复活。充满激情的“我”的历史的复活,给式微的文化散文注入活水,从而重现春色,这样的企图,也是一种浪漫。这正是我们讨论贾梦玮的散文的意义所在。

  在贾梦玮反封建王权专制和追求“人”的权利的独立的大格局中,我们应该特别重视他对生命意义和存在的探索, 《往日情感》中的《此岸》,《南都》中的《战争与善良:1865往事》和《出入栖霞》为代表的三篇散文,皆是作者做的“心”上的文章,展示的是他的文化心理的养心之作。笔者认为,对生命意义和存在的探索,是追求“人”的权利的独立的拓展和必然,也是作者散文的精神世界中的重要支柱。贾梦玮对生命意义和存在的探索,都把它置放到一对具有对立意义的命题中思考,“此岸”与“彼岸”(《此岸》),“屠杀”与“慈悲”(《战争与善良:1865往事》),“进”与“退”(《出入栖霞》)。这些命题显示了当下社会的人生纠结,信仰的向往和精神的诉求。正如象征主义先驱梅特林克所说,“人生的真正意义,不在我所感知的世界里,而在于目不能见,耳不能闻,超乎感觉之外的神秘之国中。”贾梦玮的散文,正是努力想探索“目不能见、耳不能闻,超乎感觉之外的神秘之国”。《此岸》中出现的三对人物:法国阿维尼翁的修道院修女与送面包的青年,南京兜率寺里跪在佛像前的母亲和已经剃度出家的七八岁的儿子,江西葛仙山的年轻道士和他在电话中企求来看他的女友,似乎是目能见、耳能闻的当下,但是传递给我们的感觉是在“超乎感觉之外的神秘之国中”。神秘之国中的意象明亮却又神秘,那就是“此岸”的“人”与“彼岸”的“人”。作者的重点显然在“彼岸”的“人”:修女没有言语,行动决绝,但是她手拿着男青年送的面包;小和尚没有言语,却有行动,听从母亲指令关窗;年轻道士有声有色,满面泪水,发出了对女友的深情呼唤。这些画面,没有答案,却有想象,都让人们会不由自主地和作者一起神思恍惚,“此岸”的“人”与“彼岸”的“人”生命连接存在何处?“彼岸”中的“人”又“在”哪里?这些恍惚激发了文章的无限,无限就是散文的“味”。读多了当今乏味的散文,就知道贾梦玮散文的可贵。读完“此岸”,我也恍惚,我能到“彼岸”吗?“彼岸”中的“人”在“彼岸”乎?而“彼岸”又在何方?

  可以和《此岸》称为姐妹篇的是《南都》中的《战争与善良:1865往事》和《出入栖霞》。它们和《红颜》散文集中追求的“人”的权利有着不可分割的血肉联系。《战争与善良:1865往事》是从李鸿章创办的制造杀人武器的金陵机器局起笔,金陵机器局原址恰恰是历史上多个佛教寺庙如大报恩寺的遗址。“一面是入世的战争,另一面是出世的宗教”。后来金陵机器局又经历了国民党时的金陵兵工厂,到共产党接管后的“军械总厂”,到“国营307厂”,到举世闻名的佛像制造企业“国营晨光机械厂”和“晨光集团公司”的变迁,画出了一条轮回的轨迹:“佛寺的废墟上建兵工厂,军工企业铸制佛像,这是一种悖论,也是一种轮回?”“晨光集团公司”的前世今生的变迁,变来变去可以简化到“屠杀”与“慈悲”的轮回。作为“晨光集团公司”,是有形的存在,它的产品的变化也是有形的存在,但是它画出的轨迹却是无形的,这种神秘的无形的抽象恰恰是人生的一种折射,人不能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但是“晨光集团公司”却作出了另一种回答,即使用康德的二律背反理论来解释,也难以圆满。它给读者又一次制造了“此岸”与“彼岸”的无限的宗教式的恍惚。

  相比之下,《出入栖霞》要理性一点。它开宗明义就提出:“世间大概没有哪国人像中国人这样纠结于‘进’‘退’与‘出’‘入’之间”。事实上,“进”与“退”可以囊括人的一生,也可以看到一个人的精神向度。作者把这样一个重大的哲学,宗教和人生的命题,交给了栖霞山。文章从栖霞高僧明僧绍写到名妓李香君,写到近代的高僧宗仰上人,作者统统是以入世的精神,给予赞美。出乎我意料的是最后作者提出人的进退“最高的境界,大概是‘不进不退’”。并以玉泉昙懿禅师的话语作注释:“进一步则乾坤震动,退一步则草偃风行。且道不进不退一句作么生道?良久曰:‘闲持经卷倚松立,笑问客从何处来。’”读到这里,我感到有些意外。和他在《红颜》中那些充满血性味的文章相比,“闲持经卷倚松立,笑问客从何处来”的追求,难以进入《红颜》铸造的精神大厦。昙懿禅师曾和宗杲禅师发生了一场关于柱杖的辩论,“闲持经卷倚松立,笑问客从何处来”是他受到宗杲禅师锤炼的开悟,这也是他的超凡脱俗的一种追求。但是对于手持长剑,慷慨高歌的《红颜》作者,“闲持经卷倚松立,笑问客从何处来”,应该是他的奢侈的梦想了!

  贾梦玮的散文创作有着独特的叙事策略。他常常从远处着笔,娓娓道来,如同举着温热的火把引导读者前行,却在某个节点突然燃起熊熊烈火,将读者卷入思想的熊熊烈火之中。我称这种创作策略为“引火烧身”。在《红颜》的首篇《此情脉脉——说宫怨》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文章从故宫中轴线起笔,通过白居易的《上阳白发人》、班婕妤的《怨歌行》等经典宫怨作品,构建起一条抒写古代宫怨的艺术长廊。正当读者沉浸在对宫女命运的同情时,作者笔锋陡转:“流传下来的‘宫怨’作品大多为文人仿作”,“‘宫怨’之作也都出自为‘臣’或曾经为‘臣’的知识分子之手”。这一转折犹如烈火骤起,直指中国文人与宫女在精神处境上的同构性,得出“仕(士)不过是皇上的‘妾’”这一振聋发聩的结论。通过对李白“谪仙”变“谪臣”的剖析,更是将宫怨主题提升到知识分子命运的高度。“我们”被卷进了“我”的历史所燃起的熊熊烈火之中了。“引火烧身”不是“卒章显志”的翻版,而是生命涌动的喷发。

  正如里尔克所言,“艺术作品永远是孤独的,绝非评论可及,唯有爱能拥抱它,了解它,珍惜它”。贾梦玮的散文创作,正是这样一份需要用心灵去拥抱的孤独礼物。他对范仲淹的呼唤与追念,实际上是对士人精神的当代诠释。在这个意义上,贾梦玮完成了他关于苦难、尊严与自由的书写,而每一位读者,都将被他的生命之火点燃,成为这场精神之旅的同路人。这或许就是文学最珍贵的馈赠——在孤独的创作与用心的阅读之间,建立起超越时空的精神共鸣。

  (作者系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黄铁军:AI重塑电影未来

  • 在社会加速运行背景下,如何重构消亡的北漂爱情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