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孔德淇
近日,北京人艺原创话剧《永定门里》在首都剧场再度启幕。这部由锦云编剧、唐烨执导的京味儿大戏,以警察肖大力与特务冯静波跨越三十载的较量为主线,将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北京城的变迁浓缩于舞台之上。京腔京韵的台词对白、虚实交织的时空跳跃、自由转动的舞台设计,共同构成了一幅既厚重又灵动的时代浮世绘。
胡同青砖上的语言年轮
《永定门里》的京味儿是长在胡同砖缝里的活态文化,它不是字典里的方言标本,而是沾着糖葫芦糖渣、混着四合院煤球味儿的生活语法。“您老这局棋啊,早该收收子儿了”,肖大力的开场白带着南城的热辣;“人跟树一样,根扎在哪儿,魂就系在哪儿”,冯静波的叹息裹着老槐树的年轮。这些台词像永定河的水,表面流着家长里短,河底沉着时代的沙砾。
冯静波那句“我这半辈子,就像胡同里的老槐树,根扎得深,却总被风摇晃”,将特务身份的撕裂感与老北京的乡愁完美融合。肖大力“抓人要抓心,破案要破胆”的口头禅,则在质朴中透出人民警察的刚直与执着。这些台词不仅是人物性格的外化,更是特定历史时期的精神印记。
京味儿语言的魅力,在于其让历史变得可触可感。剧中“粮票换鸡蛋”的细节、“破四旧”时的口号、改革开放初期的“下海”热潮,均通过鲜活的语言得以重现。这种语言的在场感,让年轻观众得以穿越时空,触摸到那个特殊年代的温度。正如导演唐烨所言:“京味儿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活着的文化基因。”
时光褶皱里的人性显影
《永定门里》的叙事结构堪称一场时空魔术。双层转台的运用,让四合院、派出所、审讯室等场景在光影流转中自由切换,既体现了现实主义的真实质感,又赋予舞台以诗性的写意空间。当冯静波在审讯室与肖大力对峙时,转台突然旋转,将两人置于不同的时空维度,过去与现在、真实与虚幻在瞬间交织,形成强烈的戏剧张力。
剧中采用了虚实结合的叙事手法,并在“焚剑”这场戏中达到高潮。冯静波将象征特务身份的佩剑投入炼钢炉,与此同时,舞台上浮现出他过去执行任务的画面。现实中的火焰与记忆中的硝烟相互映衬,将人物内心的挣扎与蜕变具象化。在此之时,历史不是线性的时间轴,而是无数个精神瞬间的叠加。
在人物塑造上,《永定门里》打破了传统谍战剧的二元对立模式。肖大力不是高大全的英雄,他有对真相的偏执,也有对家庭的愧疚;冯静波不是简单的反派,他有信仰的动摇,也有人性的觉醒。冯肖二人因命运捉弄导致“身份错位”——冯静波成了“模范”,肖大力被打成了“特务”。这般复杂的人物关系,在“互换身份审讯”的情节中得到淋漓尽致地展现。当冯静波以审讯者的身份质问肖大力时,两人的台词互为镜像,形成了对信仰与人性的深刻叩问。
戏台上下的双重变奏
《永定门里》的舞台设计俨然是一场传统与现代的对话实验。四合院的飞檐斗拱、青石板路,与LED屏投射的永定门影像、多媒体技术营造的光影效果相得益彰。虚实相生的手法,不仅保留了北京人艺现实主义的美学根基,还塑造了作品现代戏剧的先锋气质,让观众在具象与抽象之间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人性的复杂。
演员的表演同样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杨明鑫饰演的肖大力,有着北京人艺老一辈演员的扎实功底,又融入了现代戏剧的表现手法。他在轮椅上的那段独白,通过极度克制的肢体语言与细微变化的面部表情,将人物的沧桑与坚韧纤毫毕现。苗驰饰演的冯静波,则以细腻的心理刻画和层次丰富的情感表达,让观众看到了一个特务的灵魂救赎之路。原雨饰演的京剧名角言雪艳,几句地道的戏腔便将一代名伶的风采与大义演绎得荡气回肠。
大幕落下时,转台停在2025年的永定门影像上,却有鸽群从老城楼的剪影里飞出。肖大力与冯静波的故事早已结束,但那些在四合院里蒸腾的烟火气、在审讯室里碰撞的信仰火花、在转台上流转的时光碎片,还在剧场穹顶下飘浮。这不是一部关于“过去”的戏,而是一场与城市精神的对话。当我们在台词里听见童年的胡同叫卖,在转台旋转时看见父辈的青春,其实是在借别人的故事,擦拭自己记忆的镜子。
北京人艺的舞台就像是照进现实的镜子,《永定门里》照见的,不仅是半个世纪的城市变迁,更是藏在每个普通人心里的精神永定门。它是坚守的碑,是宽恕的门,是让历史与当下握手言和的时光渡口。散场后走在长安街上,忽然懂得剧中人说的“城变了,人也变了,可有些东西,跟永定门的地基一样,永远在那儿”。原来真正的京味儿,不在青砖灰瓦间,而在一代代人心里,是永远热乎的那口气。
(作者孔德淇系青年作家)
此文系频道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稿件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