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张 鑫
美是什么?这个经典的难题也许永远不会有完美的答案。陈水华的新作《美是进化的奖励》从神经美学和进化美学的角度出发,给出了自己的回答。
科技的迅猛发展深刻地塑造着我们的认知,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识也似乎越来越清晰。然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人类关于审美和艺术的看法似乎并没有取得多大的进步。尽管从柏拉图开始就已经有许多哲人不断开始对美的本质进行追问,在人类历史上也有很多思想家就美的本质、艺术的本体等话题提出了丰富的理论,但是迄今为止,人们并没有就审美和艺术的本质问题达成一致的意见,反而依然是众说纷纭,扑朔迷离。
前浙江省博物馆馆长陈水华先生的新作《美是进化的奖励》旁征博引,既有美学发展史上理论家们对于美的本质的讨论,也有科学史中大量的科学实证,同时还有基于审美而产生的对于幸福和愉悦的深刻思考。这是一本典型的跨学科著作,以审美问题为核心,涉及生物学、社会学、心理学、哲学、美学、伦理学等诸多学科领域,显示出作者宏阔的理论视野和深厚的学术功底。读完此书,会让人明白,无论人类社会发展到何种程度,对美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因为它激发了生命与艺术的创造力。
《美是进化的奖励:从孔雀尾巴到蒙娜丽莎》陈水华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用进化之眼审视美学
在第一部分,作者聚焦于美的起源和演化问题,尝试回答美学的三个基本问题,即什么是美?如何美?为什么美?这三个问题看似简单,却难以找到令人满意的答案。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对此问题苦苦思索却最终只得出了“美是难的”这一结论。陈水华尝试从生物进化的角度对这些问题作出回答。比如,孔雀长长的尾巴和华丽的图案看起来没有任何的适应价值,对于孔雀的生存反而是个累赘,那为何在生物进化中,孔雀的长尾巴却保存了下来。达尔文曾经提出过生物进化的第二个机制——性选择来解释这一难题。也就是说,雄孔雀的长尾巴不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而是雌孔雀选择的结果。雌孔雀希望自己的后代有一个优良的基因,长期选择那些尾巴又长又漂亮的雄孔雀作为配偶,于是雄孔雀的尾巴越来越长,图案和羽色越来越漂亮。作者还援引了大量的科学实验案例来论证这一结论,他列出的来自英国、瑞典、以色列等国家的科学家们所做的实验,都验证了达尔文提出的性选择理论。
进化生物学不仅解释了进化中生物保留的形体特征,也为人类美感的产生提供了合理的解释。进化美学启示我们,美感的产生是人类起源和进化的产物,与人类对性、食物和安全的需求密切相关。作者以名作《蒙娜丽莎》为引切入到对于人类审美问题的分析。蒙娜丽莎的脸庞实则蕴含着人类对面孔的共同审美偏好。在进化论看来,人体审美来源于人类的生殖需求,而人体中美的要素都是配偶优良的基因表现,证明可以繁衍健康、有生育力的后代,这就为人类为何竭力追求人体美提供了生物学角度的回答。人类生存中最根本的需求是食物和水,食物和水外观上的美也恰恰是它们安全、富有营养的外在表现。相应地,腐烂的食物外观上让人作呕,自然也不会给人带来饮食的欲望。作者进一步将讨论的范围拓展到人类的栖居环境。那些引人入胜的美景,往往也就意味着奔腾的流水、丰富的鱼类、可口的蔬果以及安全的栖息场所,而这些都为人类提供了最理想的生存环境。
神经美学也给我们理解审美问题提供了新的解释。作者在书中指出,奖惩机制是人体快感和审美所依赖的生理基础,也是人类一切行为的动力系统。比如,人类的饮食快感主要来自嗅觉、味觉以及部分口感。这些感觉刺激了大脑中多巴胺等化学递质的释放。巧克力是刺激我们产生快感的典型食物,这是因为巧克力中含有超过350种成分,作用于我们的神经递质,所以会给我们带来极大的食用快感。人类对艺术作品的审美欣赏也会涉及复杂的神经活动。比如,欣赏者在观看摄影作品体验到美时,人脑的前额叶区域会被选择性激活。另外,不同的审美类别可能关联不同的脑区。味觉美感、外表美感和艺术美感、心灵美感等会分别对应不同的脑区。在经过基于生物进化论和神经美学的讨论后,作者得出了比较明确的结论:美是舒适感,美源于快乐物质的释放,因为美是进化的奖励。
让哲学的归哲学,艺术的归艺术
在结束第一部分对审美问题的讨论后,作者将讨论的重心聚焦于艺术品,尝试对艺术的本质这一问题作出回答。讨论艺术作品,首先面临的就是艺术定义问题,究竟哪些是艺术,哪些不是艺术?艺术品和非艺术品之间的界限是什么?如果说,古典艺术有着相对明确的定义标准,那么现代艺术尤其是观念艺术、行为艺术则难以找到艺术和非艺术之间的界限。作者首先援引了分析美学家阿瑟·丹托在《何谓艺术》这本书中对于艺术本质问题的看法:“艺术不可定义,因为艺术没有普遍的特征,这基本上是重要美学家们下的定论。充其量,艺术是个开放的概念。”作者认为,艺术不是一开始就缺乏定义,而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丢失了定义,这实际上来源于对艺术自由的误解以及艺术属性和目的的不明确。作者提出了自己对艺术本质问题的看法:艺术是美的表达。这也就意味着,在作者看来,一切不能给欣赏者带来审美愉悦的所谓的“艺术品”都应该被剔除出艺术品的行列。
作者回溯了西方艺术发展史,尤其是聚焦于现代艺术诞生这一重要时刻。作者提出了一个具有启发性的观点:那些说自己追求“不像”的艺术家们,其实也并不知道自己在追求什么。所以在作者看来,所谓的观念艺术并不是艺术,而是哲学对艺术的入侵。它们没有美感,而是纯粹追求观念的表达,所以本质上不是艺术。作者呼吁,让哲学的归哲学,艺术的归艺术。
在明确提出对艺术本质问题的看法后,作者开始从更具体的内容讨论与艺术欣赏和艺术创作有关的心理现象,如故事迷恋、透物见人、审美妙悟、联想、移情等。这些其实都是审美心理学的重要内容。比如,在故事审美中有一个核心要素是情感共鸣。根据进化心理学的解释,情绪就是典型的奖惩。它一方面让动物避开伤害和疼痛,另一方面让动物去获得所需的奖励。以厌恶为例,我们在面对食物、性、社会交往中都会感到厌恶。对食物的厌恶,让我们免于接触腐烂和有毒物质;对人体的厌恶,让我们远离病原体,避免和不合适的性对象交往;社会交往中的厌恶,让我们远离陌生人,避免可能发生的交际风险;道德厌恶,让我们对自私的个体保持警惕,避免利益受损。这种生理性的情绪体验在我们的日常审美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探索爱情、幸福与生命
在经历过对审美本质和艺术本质等问题的讨论后,作者上升到了对于爱情、幸福和生命意义等主题的分析,可谓是层层递进、由浅入深。在作者看来,爱情是一种特殊的审美,对这种特殊审美的分析也离不开科学论证。爱不是思想的结晶和道德的升华,而是一项实实在在的生物机能,具有具体的神经和生化基础以及明确的进化功能。与爱情有关的化学递质有多巴胺、苯基乙胺、血清素、催产素等,它们在爱情的不同阶段分别扮演着不同角色。而母爱这种伟大的情感同样也是大脑受神经化学物质的影响而产生的。在母爱背后,起主要作用的是催产素和催乳素,其中,催乳素是一种刺激并维持泌乳的激素。它们都能作用于母性回路的关键部分,驱动大脑中的母性行为。
幸福是一种看似很玄妙的心理感受,作者同样也为其找到了科学的阐释机制。在作者看来,我们幸福的来源不是物质财产的占有,而是快乐物质的释放,而这种释放需要不断的刺激和惊喜。所以,我们吃粗茶淡饭和吃山珍海味可能都会感到幸福,这是因为大脑中分泌的快乐物质一样多。换句话说,有的人吃粗茶淡饭也会幸福,而有的人即使是吃山珍海味也不一定幸福,这是因为大脑中分泌的快乐物质不同。而幸福,就是一个人各种快乐的总和。在生理层面上,它也是进化对于个体生存和繁育努力的奖励。作者在对幸福本质的讨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幸福经济学的概念以及增强我们幸福感的具体做法:一是要尽可能增加我们的拥有,这是幸福公式中的分子;二是更重要和更便捷的途径,即减少预期,调节自己的心理。具体而言,包括知足、乐观、感恩、宽恕、管理负面情绪、接受不完美、锻炼身体、培养兴趣和改善人际关系等众多内容。
在全书的最后,作者最终得出了“美是生命的救赎”这一观点。在作者看来,信仰可以缺失,它并不会让人绝望。因为有比信仰更重要也更可靠的东西,那就是美。美永远不会离去,它广泛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世界当中,此刻园林里盛开的牡丹、窗外清脆悦耳的鸟鸣、餐厅里美味可口的佳肴、影院里感动人心的影片……都会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和生命的感动。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感知身边的美好,享受日常生活中的幸福,这或许是这本书带给所有读者最为宝贵的启示。(张 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