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王 辰
无论是“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还是“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抑或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些朗朗上口的词句是大多数人认识苏轼的第一窗口。诗词中苏轼可以是深情哀思,也可以是壮志激烈,这构成了苏轼的不同面向,让人们对这样一个多姿多彩的词人产生好奇。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康震由词及人,通过一首首动人的词句讲述苏东坡精彩绚烂的一生。
《康震诗词课:苏东坡12讲》 康震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康震诗词课:苏东坡12讲》是一本以苏轼为研究对象的传记式作品,作者康震教授通过深入浅出的语言和丰富的历史细节,将这位北宋文坛巨匠的一生立体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这本书不仅是对苏轼诗词的解读,更是对其人格魅力、精神世界以及人生经历的全面剖析。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们仿佛穿越千年,与这位才华横溢、情感丰富、性格多面的文化巨人对话。
康震教授在书中提到,苏轼的人生经历了从少年成名到步入仕途,再到遭遇政治风波、贬谪流放的跌宕起伏。这种人生的波折不仅塑造了他复杂的性格,也深刻影响了他的文学创作。苏轼的少年时期便已展现出非凡的才华。他在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成为北宋文坛的后起之秀。这除了有他父亲苏洵在学业方面的严格督促,也有苏轼自己以坚强的毅力与对学习方法的钻研和改进。
少年苏轼并不是个死读书的书呆子,而是一个好读书的小顽童。他在传统的死记硬背的教育面前,给自己的爱好找了乐趣。比如书上说,苏轼曾将一百卷的《汉书》手抄了三遍,将近七十五万字的书他手抄三遍,光想想就知道有多枯燥。但苏轼却很讲究,最初抄写一段文字,以三个字作为段落题目,第二次以两个字,第三次只需一个字就能概括全段大意。他不光是在抄书,还在用自己的记忆方式打散《汉书》,重新组装理解。这使得别人从《汉书》中随意举出一个字,苏轼就能顺着此字一直背诵下去,打造出了扎实的基本功。
苏轼在读书中还发明了“八面受敌”读书法,康震在书中用《西游记》举例,围绕着唐僧专心取经通读是一种感觉,围绕孙悟空斩妖除魔通读是另一种感觉,围绕猪八戒三心二意通读又是一种感觉,每一个主题都能让你的每一遍读书有新的体会,一本书可以读成几本十几本书,这就是苏轼创造的分主题阅读法。这也是苏轼对于经典古籍的理解比同龄人深了好几层的原因。与那些痛苦背书,那些装着功名壮志的孩童不同,苏轼是“既来之则安之”,从生活中寻找趣味,让本来枯燥的学习也好玩了起来。这种心态让苏轼成为古往今来历史人物中最独特的存在。
然而,这样心态好又好学的苏轼,仕途之路却并不平坦。康震指出,苏轼在官场上的经历充满了矛盾与挣扎,他既渴望施展抱负,又因直言敢谏而屡遭排挤。这种矛盾的情感贯穿了他的一生,并在他的诗词中得到了充分地体现。
苏轼的诗词作品是理解他成长历程的重要窗口。康震教授通过对苏轼诗词的细致解读,展现了苏轼从青春年少到暮年归隐的心路历程。
苏轼早期的诗词充满了对理想的追求和对人生的热情。例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句,不仅展现了他对历史英雄的敬仰,也反映了他年轻时的豪情壮志。中年时期,他在经历乌台诗案等政治风波后,苏轼的诗词开始流露出更多的忧患意识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例如,《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中“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表现了他在逆境中的豁达与从容。晚年时期,苏轼晚年被贬至海南儋州,在那里他创作了许多反映生活情趣和自然之美的诗篇。例如,《和子由渑池怀旧》中“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表现了他对人生无常的感悟和对自然的热爱。从豪情壮志到从容应对,再到放下宏大叙事而去体会生活中的美好。苏轼到苏东坡的变化,全在他的诗词中有所反映,这个过程就是苏轼成长的见证。
康震教授认为,苏轼的精神世界是复杂而多面的。他既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家,也是一位具有高尚人格魅力的文化巨人。康震特别强调了苏轼“乐尽天真”的洒脱态度以及他对人生的深刻理解。
苏轼的“乐尽天真”体现在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之中。苏轼的人生哲学也深深影响了他的文学创作。苏轼在面对人生困境时,常常通过反思自我来寻找解脱之道。例如,在《题西林壁》中,他写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面对庐山美景苏轼已不仅仅是在抒情或者借物咏志,而是将人生放在哲学的维度思考,这不仅表现了他对世界的多元视角,也反映了他对人生复杂性的深刻理解,似乎看透其奥妙,但无法脱离其局限。
《康震诗词课:苏东坡12讲》不仅是一部关于苏轼的传记,更是一部用诗词连结苏轼精神世界的作品。康震教授通过对诗词的分析,以及历史资料的补充,展现了苏轼从小到大的各个面向。正如最后一讲《东坡印象》那样,无论是苏轼的诗词成就、人格魅力,还是他对人生的深刻理解,这些印象的拼凑,都让我们感受到这位文化巨人的独特风采。(王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