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夕 君
近年来,人工智能(AI)尤其是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发展迅猛,在诸多领域展现出巨大的能力和潜力,在艺术创作领域的表现也颇为引人注目,以至于有些媒体讨论起AI是否将取代某些岗位甚至某些行业,不少艺术领域从业者因而感到焦虑。在笔者看来,AI是艺术创作生产的重要辅助工具,有利于提高效率、打开视野,但认为其能完全取代人类的创造性劳动,言过其实。误把辅助工具当成焦虑之源,大可不必。
AI介入创意、创作活动,已经不是新鲜事。2015年,谷歌推出的人工智能Deep Dream在美术领域大展拳脚;2017年,微软人工智能小冰出版诗集《阳光失了玻璃窗》,被部分学者认为丰富了当代文学的创作经验;世界知名艺术品拍卖行佳士得从2018年开始成功拍卖多件AI产出的艺术品,成交价高达数十万美元。乍一看,AI的全能与高效、勤奋与渊博,的确令人惊讶。
不过,艺术创作者无需焦虑,更不必自惭形秽。现阶段,AI的工作逻辑在本质上是基于算法与程序而开展模仿,基于规律分析而进行推测。再聪明的AI,也离不开人类的投喂和训练,即业界所说的“喂什么,就吐什么”。因而严格说来,AI所从事的活动只能称为排列组合式的生产行为,谈不上创造或创作。由于其计算本质,在价值评判、情感共鸣、心灵对话等较为综合的、凸显人类特质的、对艺术创作而言至关重要的思维方式上,AI显得力不从心。
相比之下,真正的创作者常常是社会、时代中最为敏锐的一群人,他们立足自身的生命体验、表达意识、技术技巧,进行“无中生有”的开创性艺术实践,其间的“人味儿”与原创属性,AI无法习得,更谈不到取代。面对高速发展的AI等技术,学会与机器、与算法相处,利用先进的生产力工具辅助提升创作,比盲目焦虑更有意义。当然,部分人类创作者倘若自甘堕落、故步自封,满足于缺乏创意的重复性劳动而乐此不疲,那么他们是否会被取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与AI的发展关系不大。
放眼看,一些真正在AI应用方面经验丰富并取得成绩的机构、平台、个人,几乎不谈论AI取代人类这类话题,反而是对技术发展不甚熟悉甚至是置身事外的个别平台、人士,对这类话题尤为津津乐道。贩卖焦虑或许能令少数人获利,但这很不道德,还可能撕裂社会共识,影响很坏,还是克制不当得利的冲动,洁身自好为好。与被AI取代相比,试图通过贩卖焦虑恶化人类劳动者的工作条件,更值得警惕。(夕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