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曾念群
挪威电影《爱的暂停键》横扫天坛奖,一举拿下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编剧和最佳女主四项大奖,成为第15届北京国际电影节最大赢家。观影结束时我曾突发奇想,这片子要是先一步去了洛杉矶,没准还能拯救病入膏肓的奥斯卡奖。今年奥斯卡影片实在集体乏力,就表演单项来说,《爱的暂停键》有足够的实力比肩拿下影后的《阿诺拉》,以及仅收获最佳女配角却在去年戛纳离奇让四女主共享影后的《艾米莉亚·佩雷斯》。
《爱的暂停键》剧照
《爱的暂停键》没有任何“政治正确”的外挂,而是一如2019年的《婚姻故事》,脚踏实地地探究婚姻中导致冰山崩塌的细微裂痕。所不同的是,相比对等视角且双方势均力敌的《婚姻故事》,《爱的暂停键》专注于女性视角的自我解剖,对丈夫在这段婚姻中的种种采取了盲区处理。这个视角对女性观众极具代入感,特别是在感情生活中正面临困境或有所游离的女性,很容易陷入妻子的情绪而无法自拔。这个视角对男性观众非常之友好,不幸婚姻里男性责任的担子一向偏重,《爱的暂停键》选择让丈夫卸下负担,专注于女性视角的自我审视。
这样做,好,也不好。好的是作为女性导演的莉莉娅·英戈尔夫斯多蒂尔可从自身出发,追求精准和到达率,而不必大费周章去揣摩婚姻里的臭男人。不好在于,这就像是《婚姻故事》里的离婚官司,少了一方只能缺席审判,就好比新闻采访的信息不对等,只访问了甲方而无视乙方。这个故事的有趣之处正在于此,即我不求大而全,只求小而精,亦不找外因掩耳盗铃或聊以自慰,而是忍着疼痛直面命运里的裂痕,然后努力让阳光照进裂隙,疗愈那颗依旧渴望并值得被爱的心。一如妻子玛利亚后程对镜子的自白,那不是自我安慰或自我催眠,而是洞悉之后的重生——女性真正的自信和强大,不是在破碎婚姻里争出高下,而是内观自己,勇敢地接受种种问题,以及这些问题带来的结果。
影片没有《坠落审判》那种绞尽脑汁的结构化设计,而是回归最传统的线性叙事,大量的对白和段落化问题谈论,与今年柏林金熊奖影片《性梦爱三部曲:梦》类似,靠的是层层递进和越发失控的势态拿捏人心。剧本每一段情节演进,几乎都埋伏着观众“不至于”的心理反差。故事前半程一度让人误以为是丈夫在玩煤气灯效应,对妻子进行精神操控;然而随着剧情发展,却是妻子怕啥来啥的墨菲定律。在这场婚姻的困局里,妻子都在暴走捶棉花,最后捶得个夫离子散。
也许有人纳闷:这妻子都已是二婚,一婚该毕的业,咋还蹲了二婚的班。其实,从玛利亚二婚的强势和主动可推,一婚她的主动性概率极大,而主动出击的女人,婚姻生活大概率会因为女王事事躬亲和操控欲,最终弓满自崩。
故事的起幅是妻子牺牲奉献,既得不到女儿理解,又得不到丈夫支持的悲情可怜状,落幅却是“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影片前半程有两次夫妻二人与心理医生的交流:第一次让丈夫“狡辩”妻子对其空间的倾轧;第二次引导妻子从回忆里找出故意让对方“感到不好受”的细节,进而揪出沟通问题的元凶:习惯于情绪化的互责、互损,而从不正面表达感受和需求。情绪有时候是种表达,但不能用情绪来替代表达,家庭生活中的情绪表达,有时也是一种煤气灯效应,比如亲人间总试图以某种负面情绪来引起对方关注,甚至绑架和控制对方。片中的妻子对丈夫如此,女儿对妈妈亦如此。
人类自古以来有模糊表达的传统。东方哲学所谓“道可道,非常道”,用不可言说的“道”来构建模糊思维。西方的存在主义则认为,人类存在的本质即处于自由与荒诞的模糊带。模糊表达放到爱情里,叫精神契合,或柏拉图式;但放在生活的柴米油盐里,爱而不得时就变异成煤气灯效应。许多摇滚歌手在唱嗨时,喜欢从高高的舞台上往人群里一倒,无忧,因为他坚信歌迷们会接住他。电影临近片尾,归来的女儿再次施展她的尖酸贬损术时,妈妈没再正中下怀地生气,没有用难过去“接住”她的负面情绪,而是给了她一个体恤的拥抱,女儿哭了,那是和解的泪水。
在咖啡厅的最后一叙中,妻子终于坦白:自己总是不敢接受丈夫的紧紧相拥,是因为害怕当她需要拥抱时,他会放手。丈夫只反问她一句毫无反弹力的“你真的这么想吗”,妻子的真实表达,依旧打在了一团棉花上。导演虽然没说,但我知道,有种男人,你不主动他就溜走了,一旦你主动示好,他就会顺从驻足。他除了接受,从不表达需求,似乎永远游走在自由与荒诞的模糊带,随时准备借坡下驴,打退堂鼓。
至于被无穷放大的女性自我救赎,我不以为然。什么是救赎?放过婚姻,跟自己和解就算救赎?未尽然吧。妻子认识到问题的所在,可当她说出并试图再牵他手时,丈夫主动放弃。西方社会的忏悔即宗教上的救赎。妻子忏悔了,丈夫却没有与之和解并接纳她,何来救赎!(作者为电影评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