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爱的暂停键》:绑架还是表达,这是个问题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看客 > 正文

《爱的暂停键》:绑架还是表达,这是个问题

来源:北京日报2025-05-20 08:33

  作者:曾念群

  挪威电影《爱的暂停键》横扫天坛奖,一举拿下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编剧和最佳女主四项大奖,成为第15届北京国际电影节最大赢家。观影结束时我曾突发奇想,这片子要是先一步去了洛杉矶,没准还能拯救病入膏肓的奥斯卡奖。今年奥斯卡影片实在集体乏力,就表演单项来说,《爱的暂停键》有足够的实力比肩拿下影后的《阿诺拉》,以及仅收获最佳女配角却在去年戛纳离奇让四女主共享影后的《艾米莉亚·佩雷斯》。

  《爱的暂停键》剧照

  《爱的暂停键》没有任何“政治正确”的外挂,而是一如2019年的《婚姻故事》,脚踏实地地探究婚姻中导致冰山崩塌的细微裂痕。所不同的是,相比对等视角且双方势均力敌的《婚姻故事》,《爱的暂停键》专注于女性视角的自我解剖,对丈夫在这段婚姻中的种种采取了盲区处理。这个视角对女性观众极具代入感,特别是在感情生活中正面临困境或有所游离的女性,很容易陷入妻子的情绪而无法自拔。这个视角对男性观众非常之友好,不幸婚姻里男性责任的担子一向偏重,《爱的暂停键》选择让丈夫卸下负担,专注于女性视角的自我审视。

  这样做,好,也不好。好的是作为女性导演的莉莉娅·英戈尔夫斯多蒂尔可从自身出发,追求精准和到达率,而不必大费周章去揣摩婚姻里的臭男人。不好在于,这就像是《婚姻故事》里的离婚官司,少了一方只能缺席审判,就好比新闻采访的信息不对等,只访问了甲方而无视乙方。这个故事的有趣之处正在于此,即我不求大而全,只求小而精,亦不找外因掩耳盗铃或聊以自慰,而是忍着疼痛直面命运里的裂痕,然后努力让阳光照进裂隙,疗愈那颗依旧渴望并值得被爱的心。一如妻子玛利亚后程对镜子的自白,那不是自我安慰或自我催眠,而是洞悉之后的重生——女性真正的自信和强大,不是在破碎婚姻里争出高下,而是内观自己,勇敢地接受种种问题,以及这些问题带来的结果。

  影片没有《坠落审判》那种绞尽脑汁的结构化设计,而是回归最传统的线性叙事,大量的对白和段落化问题谈论,与今年柏林金熊奖影片《性梦爱三部曲:梦》类似,靠的是层层递进和越发失控的势态拿捏人心。剧本每一段情节演进,几乎都埋伏着观众“不至于”的心理反差。故事前半程一度让人误以为是丈夫在玩煤气灯效应,对妻子进行精神操控;然而随着剧情发展,却是妻子怕啥来啥的墨菲定律。在这场婚姻的困局里,妻子都在暴走捶棉花,最后捶得个夫离子散。

  也许有人纳闷:这妻子都已是二婚,一婚该毕的业,咋还蹲了二婚的班。其实,从玛利亚二婚的强势和主动可推,一婚她的主动性概率极大,而主动出击的女人,婚姻生活大概率会因为女王事事躬亲和操控欲,最终弓满自崩。

  故事的起幅是妻子牺牲奉献,既得不到女儿理解,又得不到丈夫支持的悲情可怜状,落幅却是“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影片前半程有两次夫妻二人与心理医生的交流:第一次让丈夫“狡辩”妻子对其空间的倾轧;第二次引导妻子从回忆里找出故意让对方“感到不好受”的细节,进而揪出沟通问题的元凶:习惯于情绪化的互责、互损,而从不正面表达感受和需求。情绪有时候是种表达,但不能用情绪来替代表达,家庭生活中的情绪表达,有时也是一种煤气灯效应,比如亲人间总试图以某种负面情绪来引起对方关注,甚至绑架和控制对方。片中的妻子对丈夫如此,女儿对妈妈亦如此。

  人类自古以来有模糊表达的传统。东方哲学所谓“道可道,非常道”,用不可言说的“道”来构建模糊思维。西方的存在主义则认为,人类存在的本质即处于自由与荒诞的模糊带。模糊表达放到爱情里,叫精神契合,或柏拉图式;但放在生活的柴米油盐里,爱而不得时就变异成煤气灯效应。许多摇滚歌手在唱嗨时,喜欢从高高的舞台上往人群里一倒,无忧,因为他坚信歌迷们会接住他。电影临近片尾,归来的女儿再次施展她的尖酸贬损术时,妈妈没再正中下怀地生气,没有用难过去“接住”她的负面情绪,而是给了她一个体恤的拥抱,女儿哭了,那是和解的泪水。

  在咖啡厅的最后一叙中,妻子终于坦白:自己总是不敢接受丈夫的紧紧相拥,是因为害怕当她需要拥抱时,他会放手。丈夫只反问她一句毫无反弹力的“你真的这么想吗”,妻子的真实表达,依旧打在了一团棉花上。导演虽然没说,但我知道,有种男人,你不主动他就溜走了,一旦你主动示好,他就会顺从驻足。他除了接受,从不表达需求,似乎永远游走在自由与荒诞的模糊带,随时准备借坡下驴,打退堂鼓。

  至于被无穷放大的女性自我救赎,我不以为然。什么是救赎?放过婚姻,跟自己和解就算救赎?未尽然吧。妻子认识到问题的所在,可当她说出并试图再牵他手时,丈夫主动放弃。西方社会的忏悔即宗教上的救赎。妻子忏悔了,丈夫却没有与之和解并接纳她,何来救赎!(作者为电影评论家)

[ 责编:崔益明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从民族智慧到人性探索:中国抗战题材电影创作的三重叙事

  • 绘就生态新画卷:漓江画派的审美华章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