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高群书的《刑警的日子》为何有观众不买账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看客 > 正文

高群书的《刑警的日子》为何有观众不买账

来源:北京青年报2025-05-23 09:52

  作者:唐 山

  “一位刑警写的故事,像日记,没有刻意制造悬疑,案件推进很快,看似简单却满屏艰辛,真的心疼战斗在一线的警察。”在豆瓣上,一位网友给最近热播的连续剧《刑警的日子》写下了这样的评语。

  在豆瓣上,近6000位网友评价了《刑警的日子》,7.1分不算低,但对有“警匪片教父”之称的导演高群书来说,也不算高。

  个人喜欢一位网友的评论标题:很高群书,但观众可就不一定能接受喽。

  说《刑警的日子》“很高群书”,因为它保留了“高氏出品”的两大特色:一是纪实感强,力求细节真实;二是饱含人文关怀,加入大量“有意味的细节”。说观众难接受,因为确有一些网友抱怨“不好看”“情节太慢”“没有任何转折”……

  多元时代的审美必然多元,众说纷纭是好事,不必争论谁对谁错,重要的是去思考:如何将多元捆扎成统一?怎样找到那根“绳子”?

  靠真实的细节呈现沧桑感

  《刑警的日子》讲述了20岁出头、从摔跤队转入刑警队的刘子明(欧豪饰),在严师、师兄弟、领导的帮助下,经一次次大案洗礼,最终成长为优秀刑警的故事。全剧以此为主干,刻画出平凡英雄的群像。然而,因工作繁忙,刘子明也遭遇了婚姻破裂的挫折。

  这确实是一部“很高群书”的剧。如网友所说:“没有主角光环,没有烧脑推理,没有神技加持,没有戏剧反转,没有飞车枪战等好莱坞大场面,只有枯燥、漫长、重复的走访、摸排与蹲守,只有师傅絮絮叨叨唐僧一样骂徒弟的传承,只有老刑警抓持枪毒贩时也会有的害怕和手抖,只有破案需要的耐心、运气这种清汤寡水的日复一日。”

  “追求真实如同追求真理。”高群书曾说,“我的原则是,一定要真实,哪怕放弃艺术性都要真实。”《刑警的日子》在细节的真实上不遗余力。比如,每次挨领导训后,刑警们不服气,都会偷走他的签字笔,扔到单位大门的平台上;当领导退休时,大家又把这些笔捡回,密密麻麻铺在告别之路上,表达出“顽童对慈父”式的不舍。

  再如,抓捕大毒枭安平海,安平海本有机会向近在咫尺的刘子明开枪,可他犹豫了,他不理解刘子明为何如此无畏,入狱后还在追问:“抓我,你能立几等功?”当得知只有集体二等功时,他更觉郁闷:“就这?你下辈子还当警察?”而刘子明承认,他确实感到后怕,但再来一次,他还会冲上去。

  还有老警察马国强,上班时总穿着警服,扎着宽腰带,因为当年他师傅有一次穿便装办案,一名精神病人不知他是警察,将他杀害了。自此马国强很少穿便装,然而,就在他即将退休,穿着便装去菜市场买菜时,却在抓小偷时牺牲……

  时间并非匀速流逝,靠一个个细节给人以沧桑感,《刑警的日子》准确地抓住了这些细节。

  除恶要靠“善的完全”

  高群书曾说:“不管拍电影还是电视剧,只有一个主题,就是人和社会的关系。”“剧情不重要,人性才是最重要的。”《刑警的日子》的人文关怀体现在:它不是将犯罪分子妖魔化,而是从人的立场上予以解读。

  如前文提到的大毒枭安平海,他也会敬佩刘子明,他把人生最后一件大事托付给刘子明,而不是其他人:他想给母亲换个楼层低点儿的住宅。安平海知道刘子明一定会帮他。

  在《刑警的日子》中,犯罪分子行为可憎;但作为人,他们又是可悲的。人性的恶总是先吞噬了他们,再传导至其他无辜者身上。鹿冰残忍地杀死了养母王允,却少有人看到,王允对他几十年的情感控制,这让鹿冰无法体会到自我的存在,甚至无权选择爱情。

  杨末杀死父亲杨教授,杨教授是社会名流、表面风光,实为人渣,家暴、以权谋色、对子女冷漠;母亲却对此视而不见,当杨末在警局中喊出“我看不起她”时,却不知母亲早就留下自首信,谎称是她杀了杨教授,并试图以自杀来保全儿子。

  杀人犯周炳升落网时,求警方别告诉他在外地的儿子周晓晨,以免耽误其学业,却不知周晓晨压根没去上学,而是在异地作案,正是通过他的DNA,警方才找到周炳升……

  法律可严惩罪犯,却难以处罚王允、杨教授等间接引发罪案的人。帕斯卡尔在《思想录》中提出:恶并非实体,而是善的不完全。换言之,社会应警惕“为除恶而生恨,因恨而生新恶”的死循环,除恶要靠“善的完全”。

  所以,当屡遭家暴之苦,因爱喝可乐而遭家暴的妻子反杀丈夫,被带上警车时,刘子明会递给她一罐可乐;在抓获毒贩葛晓辉后,刘子明仍平等地对待他,并提醒徒弟们,搞明白嫌疑人和罪犯的区别……这都启迪观众更深入地去思考。

  对真实的不同解读

  《刑警的日子》既有细节真实,又有人文关怀,具备了高群书创作的全部精华,为何会有观众觉得“无聊”?问题的关键也许在于:互联网时代,对“真”的理解已变。

  前互联网时代,“真”即“真实存在”,被规定为中立的、不偏不倚的、不以意志为转移的。可在互联网时代,随着信息激增,各种“竞争性真相”涌现,“真”有时还意味着“新奇”。谁的传播效率高、谁能抓眼球,谁就是“真”的,越有趣就越像“真”的。对于“互联网原住民”来说,这是“常识”;对老一代创作者来说,这是“玄学”。

  换句话说,在亲人病床前徘徊痛悔、因工作错过重要约会、师傅动辄就大发脾气之类,因为重复了太多次,已难增加真实感;倒是为抓罪犯而偷领导的车钥匙、反复吹嘘“我是全警队唯一受过枪伤的”等细节,反而更真。

  值得注意的是,那些迎合当下观众的剧,都采取了“神话叙事”,即“出现问题——英雄现身——问题解决”。观众选择警匪剧,恰恰因为它不是生活常态,能把自己想象成剧中人物,通过扮演得到深度愉悦。

  当代观众关注情节,他们热爱快节奏、烧脑、逻辑性强、充满想象力的故事,将这样的故事称为“真实”,以抵抗传统意义的真实,因为传统的真实,如日常生活那般缓慢、重复、无趣、按部就班,他们渴望从中逃离。

  喜爱传统真实的观众会诘问:刑警就是整天追车、枪战、斗智吗?

  喜爱现代“真实”的观众会诘问:没有这些,我干吗要看?

  观众带着对后者的渴望却遭遇了前者,自然会抱怨“无聊”。但我们应警惕这样的话术:当部分网友不接受传统真实时,便会立刻给剧集贴上庸俗、肤浅、碎片化等标签,以拒绝对真实的再审视。

  为何没能高于生活

  其实,现代“真实”与传统真实有共通性,都要“写英雄”,都要回应时代的核心关切。只要正确运用,就能发挥将多元捆扎成统一的“绳子”的功效。

  可《刑警的日子》中的刘子明被塑造成了传统英雄,他有正义感,且不乏反省精神,面对婚姻危机,他意识到自己从小在父母和姐姐的宠爱中长大,只知感情索取,不懂付出,这也使他无法正确地把握情感与事业的平衡。

  刘子明是那种不断成长的理性英雄,但他的爱有时居高临下:给妻子买房,却事先不告诉妻子;看到老警察马国强牺牲,他怕将来会让妻子痛苦,一度拒绝走入婚姻。但这种自我牺牲式的爱,会给被爱者以负担,很难与他站在同一高度上对话。刘子明是孤独的,他爱的人也必然孤独。

  互联网时代,人们关注的是另一种英雄:有趣,宽容,能持续输出情绪价值,保持事业与情感的平衡。随着技术手段、管理水平的提升,现代人面对的问题已不同,在责任感、使命感之外,增加了对生活价值的探寻、对自我的思考、对可持续性的反省。《刑警的日子》的创作者却未能赋予刘子明这些品质,这也导致观众难以与他共情。

  刘子明的思维误区在于:他想当然地认为,工作是“大事”,家庭是“小事”,但正如法国哲学家庞加莱所说,数学上的“大”,意味着包含“小”——4中有3,4才大于3;而在情感上,“大事”又并不包含“小事”,二者不是谁大于谁的关系,而是同等重要。好社会既需要工作中的刘子明,也需要家庭中的刘子明,后者并不是“锦上添花”,它也是人生义务。可《刑警的日子》始终没有抵达这样的思辨,反而被“大事小事”之辨误导。当英雄无法启迪现实人生时,就会沦为“源于生活却没高于生活”。

  时代在迅跑,十年前的高群书能准确把握观众的脉搏,十年后就略显隔靴搔痒。这说明,与时俱进并非易事,当旧药渐失疗效,创作需再从“真正理解当代观众的需求”做起。(唐 山)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吃饱记》:一只猫眼中的历史褶皱与人间烟火

  • 数字媒介时代传统文艺理论的创新实践与价值重塑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