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徐默凡
早在2023年,“情绪价值”就进入了《咬文嚼字》发布的年度“十大流行语”。与经常昙花一现的网络流行语不同,“情绪价值”保持了持久的生命力,近年来一直占据着我们的视野,并且使用范围有不断扩大的趋势。
“情绪价值”走红的背后,是商业隐喻的助推力量。
“隐喻”这个词容易和“比喻”混为一谈,但这是两个来自不同理论背景的概念。不同于“比喻”的修辞作用,在新兴的认知语言学中,“隐喻”是一种用已知经验来理解未知经验的思维方式。它不仅和语言使用而且和认知过程紧密相关,我们是用隐喻的方式来表达和思考的。
所谓“商业隐喻”就是用商业领域的经验去理解其他领域的抽象事物。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蓬勃发展,商业思维模式也渗透到了诸多领域,成为我们理解其他领域的重要思想武器。“回报率”“教育投资”“机会成本”“通货膨胀”等都从商业领域走向日常生活,成为我们理解世界的抓手和工具。
“情绪价值”无疑也是商业隐喻的重要成员。“情绪”本是一种不可控制也很难明说的本能体验,但当我们认为它具有“价值”的时候,情绪就成了一件可以明码标价的商品。当我们用理解“商品”的方式去理解“情绪”时,很多问题就获得了全新的认知视角。在营销领域,情绪首先成了可以量化的隐形商品,做生意不仅要提供货真价实的优质物品,还要通过周到细致的服务提供令人愉悦满足的情绪体验。在一些奢侈商品的销售环节,美好的情绪体验成为商品增值的不二法门。甚至在某些程度上,情绪价值会超过商品价值,玩具品牌Jellycat和餐饮品牌“海底捞”无疑用自己的崛起故事张扬了情绪体验的品牌效应。
进而,“情绪”在更多的场域通过隐喻获得了商业价值。比如在亲密关系的讨论中,“情绪价值”就频繁出现。要想维持亲密关系,除了必要的物质付出还要有充分的情绪支持。在亲子关系中,父母不仅要为子女提供足够的物质条件,还要不吝啬表扬和赞许;在恋爱关系中,恋人可以通过无微不至的呵护和言听计从的态度,补足经济条件的匮缺……不少情感咨询的主播,更是把“情绪价值”挂在嘴边,“情绪能力”和“物质条件”成了衡量情感天平的两个旗鼓相当的砝码。一段情感是否值得发展值得维系,都要看这两个方面的支出和收入是否平衡。情绪价值的引入,一方面为经济地位不对等的男女提供了关系合理化的解释路径,另一方面也为所谓的“纯爱战士”提升地位指明了未来努力的方向。
除了比喻是言语技巧而隐喻是思维方式这一区别以外,比喻和隐喻还有一个明显的区别:比喻是基于个体比较的,但隐喻是成系统的,隐喻可以在两个认知域之间形成大量的特征复刻。因此,把“情绪”隐喻为商品,固然使我们能理解并开发情绪的价值属性,但另一方面也把“商品”的其他诸多特征也迁移到了情绪之上。
比如商品是由设计图纸预制的,因此情绪表达可以排练可以演习,情不自禁就变成了没有自控力的表现;商品生产是批量流水化的,因此情绪也变得千篇一律,情有独钟要被遗弃;商品都要追求利润,因此情绪的付出必须有回报,真情流露就成了一种资源浪费;商品的销售需要广而告之,因此情绪表达也要直接大胆,情愫缱绻早就与现代做派格格不入了……总之,在“情绪价值”横扫一切的时候,情感的商品属性就会牢牢占据我们的思维核心,成为指导情绪处置的潜在标准。这些商业化改造对情绪感受和情绪表达无疑是有负面作用的,需要我们对之保持警惕。
情绪成为商品并具有价值以后,其背后的商业逻辑也开始侵蚀我们的日常行为,“情绪价值”的流行不仅影响我们的思维方式,而且影响我们的行为模式。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以前的旅游搭子现在变成了“纯绿地陪”(按小时收费但无肢体接触的导览服务),以前只有医疗陪护现在发展到陪玩、陪聊。在这些游走于法律边缘地带的新产业中,“情绪价值”的套用使当事人理直气壮地把情绪变成明码标价的出售品,而忽略了其中的道德风险和法律风险。
在婚恋中介那里,本来就依靠商业隐喻在对征婚者进行价值评估,现在“情绪价值”的异军突起,更使一个人的丰富特性被简单概括为性价值、经济价值、情绪价值三大版块。本来应该丰富多彩的相貌、学历、年龄、收入等因素,最后统一折算为一个“价码”,并据此去匹配对象。这些话术使得恋爱成为谈判,结婚成为交易,情投意合、相濡以沫成了婚恋市场上的过时传说。
短视频、公众号、网络直播这些自媒体,本来应该追求信息价值、观点价值,现在都转而通过情绪价值来进行流量变现。三秒钟一个情绪高潮,五句话一个大力反转,结尾必须强行升华、大力煽动。“中国人看了都很感动,你还不转吗?”情感勒索成了常用套路;“农民兄弟辛辛苦苦种了一年,今天卖不完就要烂在地里,快点击下方链接吧!”滥用共情屡试不爽……长此以往,我们的逻辑思辨、批判思维都会被简单粗暴的情绪反应所征服,“情绪价值”获得了丰厚的收益,“理性价值”已被完全抛之脑后。
人工智能时代,我们都在讨论情感是否是人和机器的本质区别,但事实上人类自己的情感也在不断变化。“情绪价值”的流行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我们的情感表达和情感理解,是非曲直可以从长计议,但对此保持足够的警醒和反思恐怕是当务之急了。
(作者为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