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赵 丹
作家的“体面”来自哪里?近日,文学期刊《花城》宣布实施“稿费倍增”计划,稿费从千字600元至1000元涨到最高2000元,成了全国文学期刊里“最阔气”的那个,并提到要继续“让金子发光,让作家体面”。
在今天,人们看惯了作家登上富豪榜的新闻,或动辄通过影视改编获得巨额收益。而几家头部文学刊物的稿酬标准却为每千字200元至600元不等,省级刊物的稿酬也大都为千字百元。对于坚守在严肃文学、纯文学领域的众多作家而言,想要获得同等的认可与回报并非易事。
但是,《花城》此次涨稿费让作家和读者看到了一种态度,好作品值得被认真对待,文学更不是老古董,能够和市场握手、和读者对话。
好作品,需要物质基础的支撑。当文学期刊讲稿费标准提升至全国最高的千字2000元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串数字的变化,更是对文学创作价值的再定义。纯文学期刊多为双月刊,刊载容量有限,并非所有优质稿件都能及时变现。更深的困境在于,严肃文学与大众阅读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当网络文学用户规模达5.75亿,主要网络文学平台营收规模约440亿元时,当短视频里“三分钟讲完名著”轻松获赞百万,情感公众号靠“扎心”故事篇篇“10万+”时,许多坚守纯文学阵地的作家,其作品影响力与市场转化能力却囿于小圈层之内。一位作家呕心沥血的创作,最终可能仅换来一次性的稿费收入,后续的版权开发、衍生价值挖掘步履维艰。
好作品,需要被更多人看见。《花城》杂志的“稿费倍增”计划,只是投向湖面的一颗石子。因为单靠个别刊物的高稿酬,难以扭转整个纯文学创作生态的困局。毕竟,作家的“体面”不是单一维度的,既需要一定的收入托底,还需要作品被认可。
好在《花城》显然认识到了这一点。升级稿费标准之后,《花城》计划在激励原创文学创作、吸引名家力作的基础上,通过优化宣发资源、深化作家关系维护及创新文学活动等核心举措,为作家作品提供创新、立体的出版宣传服务。
这意味着期刊角色的进化。从单纯的稿件刊发者,转型为作家成长的推动者与版权价值的开发者。当下,文学期刊也理应走出书斋,以更鲜活的姿态拥抱读者,让文学现场从纸页走向生活,让读者在参与中重拾对文字的热忱与信任。
当然,市场化绝非向流量投降。既要吸引年轻观众,也要吸引更多好作品,用好作品提升刊物影响力,形成良性循环。正如新闻业有句话:“有流量的不一定是好新闻,但没有流量的一定不是好新闻。”文学亦然。一部无法抵达读者的作品,价值自然难以体现,作家的“体面”也如空中楼阁。
好的文学,本就该“值钱”。稿费增加开了个好头,但要让作家真正“体面”,还得各方一起想办法,需要市场机制对优质内容的敏锐识别,需要读者用关注为文学价值投票,也需要出版机构以创新服务为作品搭建通往大众的桥梁。这条道路很漫长,却值得整个文化生态为之求索不息。(赵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