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余 戈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是全民族众志成城、奋勇抗战的伟大胜利。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战具有重大历史功绩:创造性确立游击战战略地位,通过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凝聚起人民战争的磅礴力量;创新实施地道战、地雷战等独特战法;在战略相持阶段有效牵制侵华日军主力,为抗战最终胜利作出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近年来,一些有识之士对于“抗日神剧”和“横店抗战”现象给予强烈批评。但若刨根问底,有相当重要的原因是以往对于抗战史研究不够深入和普及性不够;若有扎实细致的战史文本及大众传播,怎么会给胡编乱造者提供空间?而受到公众好评的影视剧,其成功点几无例外地首先是在史实发掘方面有所发现和突破。
问题的另一面,则是某些居心叵测者旧调重弹,诋毁八路军、新四军“游而不击”,颇有混淆视听之势。前几年,一则关于敌后抗日战场仅消灭日军851人的荒唐段子,曾在网络平台上大肆传播。当时,笔者列举由被俘日军、后经我方改造成为反战同盟战士所著的《八路军中的日本兵》一书中的数字——1937年至1944年4月,仅八路军俘虏的日军即达2407人,并以在滇西战场著名的松山战役中远征军毙敌1288人却仅俘虏9人的案例,为估算八路军的战果提供了一个数字参照,也对某些恶意诋毁者给予了有力回应。
在多年研究中我深切感到,抗战史上即便是妇孺皆知的事件,仍有无数基础性的细节尚未搞清,“宜粗不宜细”的修史传统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专业研究的手脚;而轻视、忽视以敌方史料做“互参”研究,也让我们在诠释历史时失去了大量“佐证”材料。从这点来看,探掘历史真相的工作未有穷期;在这个技术发展、人才辈出的时代,甚至人人有责。要深入开展红色教育,从抗战历史中汲取精神力量,就必须对史实的精准挖掘、历史的生动呈现有更高要求。我们的田野调查,正是对“用心用情用力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红色资源”的实践,是让凝固的土地“说话”,将蕴藏其中的精神密码传递给今人和后代。
仅从字面含义理解,“敌后战场”即是兵法所谓“四战之地”,在四面受敌的情况下,谋求生存原已是极难、极高的目标,而实现这一目标的终极手段却是要“能打”,本书的聚焦点正是一个个关于“打”的具体案例。从这个意义上说,“游而不击”却基本上能以战斗缴获武装自己,在“铁壁合围”下发展出上百万武装力量,被敌人称为“治安之癌”,这在逻辑上就是一个荒诞的悖论。本书定名为《大战场》,正是基于对敌后战场的重新审视。这里所说的“大”,并非仅仅是指敌后战场山河之雄阔、地域之广大,更是对其深厚伟力与内蕴之感叹。我比较熟悉滇西战场的游击作战,滇西沦陷区曾先后建立过腾北游击区和龙潞游击支队等游击武装,但存续时间仅仅一年半,即被迫解散或退过怒江,深究其内因与外因,唯有与敌后战场做比较研究才能找到答案。
战争,尤其是中华民族反抗侵略和压迫、实现民族独立自由的抗日战争,是写在大地上的壮美诗篇。当时光飞逝、硝烟散去,我们欲重温史实并从中汲取精神力量,最好的方式就是重回历史现场。我们要从抗战历史中汲取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汲取万众一心、勠力同心的团结伟力,汲取舍生忘死、向死而生的血性胆魄。(余 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