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韩 飞 付 强
在历史长河中,抗日战争作为中华民族集体记忆的核心篇章,是中国纪录片创作的重要素材来源。新时代以来,每到“逢五”“逢十”的重要抗战纪念节点,中国纪录片工作者便推出一系列具有深远影响力的抗战主题作品,唤醒公众的抗战记忆,凝聚万众一心的民族力量。
伴随着国际环境、技术条件和传播生态的加速变化,抗战纪录片也在记忆书写逻辑、表达方式和价值取向上不断调适,以更为多元的姿态面向年轻一代和国际观众,挖掘和传递中国抗战精神的内涵与价值。
青春共鸣:历史与当下的对话连接
随着时间流逝,年轻一代对抗战历史日渐陌生,纪录片创作者开始积极探索历史与当下的对话途径。首先将抗战叙事从传统的宏大视角落脚到微观个体生命的书写。例如《九零后》以杨振宁、许渊冲等昔日的西南联大学子为主角,口述生命经历,展现战火中的教育坚守。同样,《冲天》描绘了烽火年代年轻空军飞行员保家卫国的群像,如25岁血洒长空的林徽因胞弟林恒、撞机日舰英勇牺牲的清华学子沈崇诲……这些鲜活的个体,让抽象的历史变成了可被感知的生命体验。
无论是《冲天》还是《九零后》,都聚焦于历史人物的青春时光。抗战纪录片对历史人物的青春化呈现,成为连接不同代际的纽带。当“Z世代”看到战火中依然敢于追求知识、爱情与梦想的大学生,历史不再是遥不可及的过去,而成为可以与自身生命体验共鸣的青春诗篇。这种基于共同人性与青春体验的情感共鸣,是抗战记忆得以延续的重要基础。
记忆复新:技术赋能与形式革新下的历史重建
技术创新为抗战记忆的视觉化呈现开辟了新的路径。许多作品采用数智修复与艺术再造相结合的方式,使大量模糊、损毁的历史影像重获新生。据悉,即将与观众见面的《山河为证》的创作团队从中央新影等机构的档案库中发掘了众多一手珍贵素材,通过4K修复、AI上色等技术手段唤醒了时代记忆。
技术不仅提升了抗战文献片的影像质量,还搭建起了跨时空对话的桥梁。《卢沟桥:我们的纪念》以“一件文物、一个故事、一段历史”的结构叙事,通过文物的故事化呈现引发共鸣。片中,103岁的佟麟阁将军之女再次踏上卢沟桥,那些石狮子仿佛唤醒了尘封已久的记忆。此时,借助AI技术的强大力量,父女二人因此在影片中得以遥遥相望,现代时空与往昔岁月在此刻奇妙交融。
形式创新也拓展了历史叙事的张力。《重生》以角色扮演的形式实现了抗战历史的全情景再现,让历史情节更具感染力;《勇敢者的征程》通过“明星+红色文化+探险体验”的多元素融合,为红色叙事注入了全新的表达方式。以上两部作品均借鉴了国际流行模式,减少了跨文化传播的折扣,成功实现了红色文化的“破圈”。
题材深耕:抗战记忆的时代回应
抗战纪录片的价值远不仅限于艺术层面,更在于其历史传承、集体记忆塑造以及历史教育警示等多重功能性作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时间跨度大、内容线索错综复杂,其历史叙事对史实的准确性和价值导向有着极高的要求。如何在创作层面重点呈现哪些内容,让观众铭记哪些历史,这些问题必然随着其具体功能定位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1937年12月,侵华日军制造了南京大屠杀这一惨绝人寰的悲剧。这场震惊中外的人类浩劫,八十多年来始终作为民族灾难记忆的深刻象征。围绕南京大屠杀事件,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曹海滨团队精心创作了多部纪录片,包括《1937南京真相》《1937南京记忆》《外国人眼中的南京大屠杀》等。这些作品从多个角度深入挖掘历史真相,为南京大屠杀的真实性提供了有力的影像实证,持续扩大其影响力和传播力度。
80年前,中国人民经历惨烈抗争,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暨反法西斯战争的全面胜利。战后,首要任务之一便是清算战争罪行,追究相关责任,以此警示后人。围绕战后审判这一重要议题,陈亦楠团队先后制作了《东京审判》《亚太战争审判》《二战后BC级日本战犯审判口述影像实录》等纪录片,依托最新历史发现和学术成果的披露,通过抢救性采访事件亲历者及后人等多种方式,揭露战争罪行,强化正义叙事,并精心打造了相关图书和音像出版物。
对抗日战争各阶段题材的深入挖掘,成功实现了对历史记忆的持续召唤,还有助于捍卫战后国际秩序,维护人类的持久和平。
全球共振:人类共同价值的重申
随着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抗战纪录片的创作也呈现出更为开阔的全球视野。叙事主体、观照对象、制片方式及传播渠道正逐步突破地域与国别的局限,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框架下重新诠释东方战场。
中国抗战叙事的国际传播,按照叙事的主体差异,可分为两大类:中国人自身进行的自我叙事与外国人讲述的他者叙事。2015年,八集纪录片《东方主战场》播出,该片在世界格局中定位中国抗战历史,诠释了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和战略意义。此外,通过翔实的历史事实向世界证明,中国的抗战是改变二战格局、影响世界进程的重要战争。十年后,10集政论片《胜利》继续秉持“国际视野、国家立场、当代思考”的理念,回顾中国人民艰苦卓绝的抗战历程,进一步突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关键地位。
另一方面,借助他者视角,通过中外合拍方式反映东方战场的重要性,已成为国际传播中的重要叙事策略。例如,CGTN即将推出的《共同的使命》节目,由艾美奖得主迈克·沃尔特担任外籍主持人,通过探寻历史档案和展开国际对话,弥合理解上的鸿沟,擦亮历史记忆;《伟大的胜利——苏联摄影师镜头里的中国抗战》则借助苏联著名战地摄影师、纪录片导演罗曼·卡尔曼的在华经历及其拍摄的珍贵影像资料,佐证中国战场对世界的贡献,并传递中俄两国深厚的历史情谊。
在反对战争、珍爱和平的主题下,自我叙事与他者叙事有机结合、视角互补。这不仅是对记忆共同体的构建,也是对人类共同价值的锚定。
80年斗转星移,中国抗战纪录片不断传递着反对战争、珍爱和平的共同愿景。未来,抗战纪录片需要以传播力的拓展带动影响力的提升。首先,线上传播与线下传播相结合。抗战纪录片与LAM(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体系的结合潜力巨大,这些机构自身也可以不仅成为此类纪录片孵化、制作、传播的主要阵地,还能深度参与用抗战影像保存国家记忆、开展社会服务与公众教育,成为纪录片价值延伸的主体力量。其次,大众传播与组织传播应协同发力。抗战题材纪录片不仅可以在全媒体平台面向主流观众,实现大众传播,还可通过组织传播等方式,覆盖党员干部等特定人群,释放纪录片培根铸魂的功能。最后,实现国内传播与国际传播的双向贯通,使抗战精神不仅是民族自强的象征,也成为具有普遍意义的人类精神遗产。
(作者韩飞系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视听传播系副主任、副教授,付强系中国健康教育中心影视部主任)
此文系频道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稿件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